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一、我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1)規模總量迅速增長。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外包目的地國家,2010 年,我國在岸服務外包收入為 2381.2 億元人民幣,離岸服務外包收入 144.5 億美元。目前,全國服務外包企業超過 1 萬家,承接、交付能力不斷提高,外包企業共獲得六類國際資質認證 2810 個,并涌現出一批員工數超萬人、營業額超億美元的領軍企業,如中軟國際、博彥科技、軟通動力等。(2)示范效應明顯。2010年商務部確定北京、上海等21個城市為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在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的共同作用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帶動效應、輻射效應、聚集效應都十分明顯,這些示范城市主要發展指標增幅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執行金額占全國的95%,企業家數占78%。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城市為核心的國際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帶,對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輻射效應凸顯。
(3)相關政策與措施不斷完善。國家制定了“十二五”國家服務外包發展規劃,標志著服務外包產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家各部委陸續出臺了包括財稅、人才培訓、大學生就業等20多項服務外包產業扶持政策。與此同時,綜合服務體系逐步建成,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二、承接服務外包的經濟影響分析。
服務外包對承接國的有利影響分析。(1)增加服務貿易出口收入。2010年,我國服務外包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離岸服務外包產業吸收外資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成為我國“引智”
的重要渠道。
由于服務外包的提供方式主要借助于遠程通訊手段,不直接接受海關的檢查,能夠有效地規避貿易壁壘,提高出口競爭力。
(2)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服務外包業與傳統產業相比,能耗下降20%,產出卻高出20倍,成為一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還能改進服務業內部的產業結構,如近年來軟件開發、金融業服務外包的發展,推動了金融、保險、咨詢等服務業以及信息、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
(3)緩解就業壓力。
研究表明,服務外包創造的就業機會是制造業的2~5倍。
截止2010年底,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32.8萬人,大學生占75%。2010年吸納大學生就業48.56萬人,占當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7.7%。
此外,服務外包業是典型的高收入行業,2009 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平均工資為 27730 元,是其他行業平均工資的 1.9 倍。(4)提升技術水平。服務外包具有技術知識密集型的特點決定了發包方和承包方在技術方面合作比較密切,相對于制造業外包,更容易提升承包方的技術水平,產生技術外溢效應。如發包方為了保證產品符合質量、規格的要求,通常會對接包方的雇員進行相關的知識技能培訓。
2.服務外包對承接國的不利影響分析。(1)某些部門的發展過于依賴國外市場。盡管服務外包部門成為承接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但若這些部門的發展過于依賴少數國家,將對一國的經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容易增加經濟動蕩的風險。
(2)拉大發包國與承接國的貧富差距。誠然,服務外包可以為發包的發達國家和接包的發展中國家雙方帶來收益,但前者的獲益遠大于后者。
印度雖是全球第一大承接目的地,但在承接領域方面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這有些類似于加工貿易中原材料提供方獲得較多的利潤,而加工方只獲得少量的加工費,利益分配不公平。
(3)不利于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
在利益的驅動下,大量的科技工作人員可能更多的參與實用技術的研究,而忽略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隊伍在人員數量和素質上得不到保障,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將嚴重影響一國未來的競爭力。
三、發展我國服務外包業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服務外包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是非常年輕的產業,處于起步成長階段和學習期。產業分工仍處于全球服務產業供應鏈的相對低端,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不足,“中國服務”
品牌尚未被全球服務買家廣泛認知,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弱,全國各大城市、地區之間存在產業同質化現象。
為此,政府和企業都要做出積極的努力。
首先,政府作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要充分發揮作用,從經濟全局的角度出發,完善相關政策,加快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扶持外包企業做大做強。其次,企業作為承接服務外包的主體,應立足自身優劣勢,制定出相應的競爭策略,既要關注國內本土市場,也要努力進軍國際離岸市場,向有經驗的國際服務買家學習,提升過程管理成熟度、鍛煉咨詢與解決方案能力。
參 考 文 獻。
[1]喻美辭。國際服務外包、技術外溢與承接國的技術進步[J].世界經濟研究。2008(4)孔祥榮。中國承接服務外包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導報。2009(4):20.
王曉紅。中國設計:服務外包與競爭力[M].人民出版社,2008.
盧峰。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