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環節,要進一步發揮支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引領作用。本文建議商業銀行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建設、風險防控和營商環境等方面,構建適應數字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支持。
習近平同志強調,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不是“虛擬經濟”,也未獨立于其他經濟系統之外,其發展崛起同樣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環節,商業銀行在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亟須研究數字經濟新特征、新模式、新路徑,加速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引導和助推社會經濟變革,這也是銀行業的重要機遇和挑戰。
數字經濟時代商業銀行服務的新變化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模式的改變,正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各類新型產業崛起的重要驅動力。以安徽為例,2020年安徽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1202億元,增長10%,增速排名居全國第9位,中國聲谷、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基地、訊飛智能終端等融合型新產業、新業態相繼出現,商業銀行必須重視數據資產,創新經營模式,拓展普惠金融新客戶,積極開發設計適合數據經濟的風險防控模式。
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降低信息不對稱。中央已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據已經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第五大生產要素,蘊含著巨大價值。銀行沉淀海量客戶數據,但傳統銀行業務模式只對有限信息進行處理,無法通過處理海量大數據來獲取價值信息,造成了數據資源浪費。數字經濟背景下,銀行通過大數據、機器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降低了主客體之間信息不對稱,推動變革創新原有服務模式和業務模式,更好地觸達用戶并持續改善用戶體驗。數據要素作為核心資產,已成為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創新作為核心價值推動經營模式轉型。數字經濟時代,無實物產品成為企業價值新的載體,企業的組織形式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個體競爭轉向生態競合。新的市場主體往往規模小,無形資產占比高,更注重“人”和“數據”,這要求銀行改變傳統融資重視客戶資產和創利能力的經營模式,從關注“物”的信用轉變為把人的要素和數據要素加以量化并體現在會計核算、融資條件等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讓用戶永遠在線,實時性、友好性、全感知成為銀行與客戶的交互模式新趨勢,銀行須創新醫療、養老、教育、零售、餐飲、公共服務等場景的產品和服務,打造綜合性、全渠道、智能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精準洞察、敏捷響應、快速觸達,更好地滿足客戶一站式金融需求。
普惠作為顯著特征探索惠民新路徑。運用數字技術革新生產方式、管理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下中小企業的共識。有數據表明,數字化轉型可使制造業企業成本降低17%,營收增加22%;使物流服務業成本降低34%,營收增加33%。但中小企業融資一直存在服務成本、違約率較高,償債能力較難判斷的問題。銀行依托數字化技術可改進和優化營銷、獲客、授信審批、抵質押和風控環節,破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點痛點,推動銀行從聚焦高收入人群和大額低頻場景向服務全量客戶和小額高頻場景轉變。數字技術正改變著信用的表達、測量維度和評估手段,推動銀行將數字資產和傳統資產負債表融合,對風險把控和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評估,推動普惠金融觸達更廣泛的人群。如徽商銀行創新研發了小企業“信e貸”產品,該產品通過整合工商、稅務、司法、人行征信等行內外數據資源,針對性設置風控變量、風控策略,構建大數據反欺詐、信用風險評價和決策模型,降低了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性,對小微客戶的信用狀況及履約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截至2021年6月末,“信e貸”已支持小微企業超萬戶,累計為12579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678.05億元,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工具。
金融科技作為重點手段再造風控新模式。金融業是數據密集型產業,對數據的依賴程度較高,金融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更是促進了數據資源的爆發式增長,但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單點式風控手段,難以把控上下游企業及關聯主體之間的風險關系。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風控技術,能夠處理海量數據,通過被驗證和機器學習,挖掘出比人的經驗更深層次的風險特征;利用機器作為“評估審核”的主體,能夠保證不受到人所具備的經驗、體力、主觀及道德影響,有效抵御及預防系統性風險。數據具有天然的流通屬性,擁有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特征,其風險傳播更快、不確定性更高、影響面更大。作為管理風險的行業,銀行業也要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打造數據驅動的智能風控體系。
商業銀行賦能數字經濟發展新路徑
國內銀行多將數字化轉型作為“十四五”時期戰略目標的主要手段,同時逐年增加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投入,銀行數字化轉型本身為實體經濟提供了穩定的需求源。同時,銀行積極加強兩化融合、數字新基建、普惠金融、數字政務等領域的金融創新,不斷探索賦能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圍繞傳統企業,推動產業數字化。產業數字化已經是當前新經濟的重要特征,傳統企業將逐漸轉型為數字企業或智慧企業。商業銀行以服務實體企業為使命,擁有參與產業數字化的基礎優勢。一是針對向高端裝備、智能制造、信息基礎設施等轉型的生產性企業。有專家預測2021年至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期間,相關綠色金融融資需求為14萬億~22萬億元,年平均達2萬億元。銀行可以實施綠色金融策略,利用數字產業信貸、并購貸款、供應鏈金融等特色產品,并配套債券、理財直融等融資工具,支持傳統產業打造關鍵技術、先進工藝和新型材料,形成全產業整合能力。二是針對生產性智能服務客戶。銀行可重點關注圍繞符合數字經濟發展導向核心企業形成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開展供應鏈融資、投貸聯動、專利權資產質押等金融支持,推進產業智慧化改造。三是針對生活性服務客戶。銀行可主動嵌入醫療、教育、物流等各類平臺,掌握客戶真實財務數據及用戶流量,并聯合第三方外部增信,面向特定產業、區域、客群精準投放經營類、消費類貸款,并將自身金融產品與服務嵌入平臺入口或服務流程。如徽商銀行在業內率先采用互聯網分布式、微服務架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微服務、分布式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全新的統一對公服務平臺“交易家平臺”,提供包括賬戶管理、支付結算、投資理財、貿易融資、電子票據、財資管理、國際業務等全方位、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打造了最佳客戶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