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中琉貿易是明清時期中國朝貢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琉貿易不僅包括中琉雙方的貿易活動,還泛指以琉球為中轉站,中國同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的貿易行為。主要回顧現有中琉貿易的學術研究成果,簡述明清時期中琉貿易狀況,最后著重分析影響中琉貿易的各種因素。
[關 鍵 詞]明清時期;中琉貿易;影響因素
一、明清時期中琉貿易狀況
中琉貿易主要分為封貢貿易和私人貿易,而封貢貿易又分為冊封貿易和朝貢貿易,封貢貿易是中琉貿易的主要內容。冊封貿易是指中國冊封琉球使團在琉球從事的貿易活動。
朝貢貿易是指琉球國通過定期向明清政府進貢、謝恩等形式,向清政府進獻禮物,而清政府則對琉球國王、貢使等進行賞賜。朝貢貿易是中琉貿易活動的最主要內容。朝貢貿易的規模十分龐大。據史料記載,清代琉球共遣貢船349艘到達中國,其中搭乘人數為32424人。其中,乾隆時期琉球貢船93艘,搭乘員役8549人,位居清代第一。
另外,清代琉球進貢貿易的地點主要集中兩處,其一是北京會同館,其二是福建柔遠驛。琉球進貢官伴只是領賞后在會同館開市貿易,大批土產銷售和貨買中國商品,則主要在柔遠館異進行。
二、影響中琉貿易的因素
筆者總結的影響中琉貿易發展、變動的因素主要有中琉、中國同東南亞等國家經濟結構的差異、明清政府的政策因素以及制船業的發展,其中明清政府的政策因素主要是指海禁政策、中國對琉球采取的貿易優惠政策以及東亞朝貢貿易體系對中琉貿易的影響。
一是經濟結構的差異。
清朝時期中國的經濟已經相當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生產力水平較高,在手工業、制造業等方面的水平領先世界。然而琉球王國為島國,疆域狹小,自然資源匱乏。手工業方面,紡織業、制瓷業等也落后于中國。土壤貧瘠使得琉球農業生產力薄弱。由此可見,琉球國生產力薄弱,且經濟結構不完善,無法為本地人制造豐富的商品,因此需要與別國尤其是中國進行貿易。
另外,中國通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結構差異也推動了中琉貿易。東南亞國家向中國主要出口原材料,中國主要向他們出口絲綢和瓷器等手工產品。琉球作為貿易中介,中國一方面可以進口琉球本地生產的原材料,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琉球進口東南亞的原料。
總之,琉球國、東南亞諸國相對于中國而言,生產力不足、經濟結構不完善,尤其是琉球國農業生產力不足,就必須依靠海外貿易來獲得更多財富與物資,而中國的經濟水平之高,以及中國與琉球地緣上的接近,中國對琉球的貿易優惠等原因,使中國毋庸置疑地成為琉球貿易的最重要的伙伴。
二是明清時期的政策因素。
首先是海禁政策。中琉貿易與中國海禁政策密切相關。自明朝以來,中國的海禁政策日益嚴密,大大限制了私人貿易,而中琉貿易就成了官營與私營貿易發展的重要手段。海禁政策主要是由于統治者對邊疆穩定的維護以及保障自己統治,但為了保證明朝對海外物品的需求和朝貢貿易的利益,明朝大力扶持琉球。
其次是東亞朝貢貿易體系與中國對琉球的貿易優惠。中國的朝貢貿易體系是影響中琉貿易的又一重要因素。東亞朝貢體系是以中國為核心的等級秩序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國注重政治利益,藩屬國注重經濟利益,琉球國是中國的重要藩屬國之一,而中琉一直保持友好關系,因此中琉貿易得以長期順利開展。
三是琉球造船技術的進步。在明朝時期,琉球的造船業主要依賴于中國。中國在琉球造船業上給予了巨大幫助,琉球國在中國買船、修船、補船,或者租船。比如,在雍正年間,琉球國使者毛允仁就請求中國允許其在福建租用民船回國,后經準許后“募閩縣商肛戶林合只俯順彝情,聽其自拔舵水駕駛回國”。清代琉球造船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康熙年間,徐葆光出使琉球時,琉球所造“貢船式略如福州鳥船,船掖施榴左右各二。船長八丈余,寬二丈五、六尺”。 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琉球國海上交通的船只問題得到解決,琉球國的造船技術已發展到相當先進的水平,這客觀上有利于中琉之間的航海交通與貿易迅速地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賴正維.清康乾嘉時期的中琉貿易[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3).
[2]尤淑君.明末清初琉球的朝貢貿易與其多重認同觀的形成[J].世界歷史,2015(3):1002-011X.
[3]丁春梅.從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看中琉兩國的貿易交往[J].檔案學研究,2015(6):1002-1620.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推薦閱讀:《產權導刊》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指導,全國產權交易機構聯辦,部級產權交易機構——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主辦的全國一家產權交易領域的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