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經濟師職稱論文發表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和發展措施,自古以來, 我國的農業生產大多都是分散化的精耕細作, 農業生產作物大多用于自給自足, 很少用于商業交換, 難以形成產業化農業格局, 小農經濟可以滿足農民群眾對于食物的基本需求, 但是難以幫助農村經濟真正的發展與騰飛。
[關鍵詞]經濟師職稱論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機械化;信息化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概述
1.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總體來說,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生產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及生態的可持續性。所謂生產的可持續性,就是指要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給,滿足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經濟的可持續性,是指在生產可持續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增收;生態的可持續性最為關鍵,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不能改變客觀規律,必須要適應及合理利用規律,提高風險的抵御能力,促進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1]。
1.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作用
1.2.1促進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依據。生態環境是反映一個國家發展狀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一個國家發展前景的依據。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工作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
1.2.2處理長短期收益的重要條件。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現今的需求,對其中的長短期收益進行統籌安排,確保我國農業經濟長久穩定地發展。同時,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并不斷進行優化和改革,確保農業經濟可以符合我國不斷變化的市場發展趨勢,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缺乏有力的支撐
國家的大力支持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認知水平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國家應對發展中所需的技術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推廣;其次,要不斷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參與到農業經濟發展工作中來,并為農民制訂合理的信貸服務內容,提升農民發展農業的熱情。但是,現今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國家的扶持力度有限,再加上管理相對比較松散,導致農業經濟發展效果不理想,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優化。
2.2理論基礎較為薄弱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目前的家庭承包模式使得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影響了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再加上農業經濟發展所涉及的學科內容越來越多,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廣泛,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并未制定合理的理論體系,使得工作的開展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生態農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由于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較低、學習能力較差,對專業技術的掌握能力普遍偏低,進而導致生態農業經濟得不到有效發展。同時,由于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限制,導致一些農村地區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受到了阻礙,影響了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2.4我國農業技術水平較低
首先,我國的農業技術相對比較落后,使得農業生產機械使用率普遍偏低;其次,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綜合素質不高,使得農業生產存在一定的問題;再次,農村信息技術推廣力度不足,農民不能及時掌握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使得農業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城鄉差距也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由于城鄉差距的逐漸拉大,使得很多農民更傾向于進入城市發展,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逐漸減少,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3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對農民加強培訓
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的專業能力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對農民加強專業能力的培訓,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及設備,才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力,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
3.2促使農業經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模式比較落后,使得很多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為了推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農業經濟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其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同時還要結合我國農業種植的具體情況,制訂合理的解決措施,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的發展需求進行有效的銜接,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另外,還應對農林牧漁業進行統籌規劃,促進各行業協調發展,以達到多元化發展的需求。此外,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農業發展體系,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而且要提升農民抵御自然災害、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
3.3提升機械化生產效率
首先,要提高農民對機械化生產的重視,制定合理的政策及保障措施,完善機械化生產的相關內容;其次,國家應加強對機械生產的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更多的保障;最后,相關部門應對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機械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機械化生產質量,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
3.4提升農業信息化發展速度
提升農業信息化發展速度不僅可以使農民及時了解農業經濟發展情況,而且可以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2]。首先,由于農業信息化建設涉及的內容及單位繁多,因此,國家應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制定合理的規劃政策,設置專門的監管機構,提升相關制度的實施效率,從而保證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有序進行,促進農業經濟長久發展。
其次,提高人們對信息化的認知能力,提高專業人才的培養效率。人才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因此應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升其對信息化建設的認知能力,了解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同時,還要對相關人才進行專業的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保證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最后,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保障。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如果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實效性,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所以,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立以綜合性農業信息網絡、專業信息網絡和農業企事業單位網絡為核心的農業信息網絡系統,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及質量提供保障。
4結語
為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加強先進技術及設備的利用效率,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申俊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2):32-33.
[2]滿海力,周國華.淺析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J].中國農業信息,2015(14):14-15.
作者:張永生 單位:輝縣市沙窯鄉政府
推薦閱讀:《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是由河南省教育廳主管、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主辦的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兼顧其他相關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刊號為CN41-1440/F,國際刊號為ISSN2096-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