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經濟師職稱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循環經濟下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循環經濟可以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二篇論文介紹了經濟作物獼猴桃栽培技術研究,通過探討獼猴桃這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技術,論文對栽培技術進行了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循環經濟下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摘 要: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優選模式,把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土地利用全過程,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循環經濟 土地資源 持續利用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闡釋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是對資源與物質閉循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實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循環經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循環經濟倡導在經濟活動的源頭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要求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及服務的時間強度,通過再次利用,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同時它要求產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利用的資源。循環經濟為土地資源由傳統利用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利用方式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片面增加建設用地、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
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及意義
首先,我國人均耕地少,加之長期以來許多地方只強調經濟建設,忽視耕地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土地資源的嚴峻形勢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為了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就成為必然選擇。發展以循環經濟為中心的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是徹底解決人地矛盾的現實途徑。
其次,土地資源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土地資源的多寡和優劣都是決定一個國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十分匱乏,但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因土地退化、損毀嚴重引起的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將會保持較高的用地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緩解土地資源緊缺的壓力,循環經濟能極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將可以節省量的地球資源以備后代人發展使用。
最后,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國家,在土地利用中發展循環經濟,才可以在滿足人類對土地需要的同時,維護自然界的平衡。要改變那些只管建設、不管保護,濫開發、少治理,只重局部利益、輕視整體利益,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的錯誤做法,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三、發展循環經濟,確保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卻是以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規排放為代價的。而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是從根本上減緩土地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一)推進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牢固樹立重復循環利用的新理念
土地循環利用是在土地利用中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當前,面對土地資源對我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約束,我們必須強化憂患意識,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積極推行循環經濟理念。要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和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宣傳教育,增強國民的參與意識,樹立全民的循環經濟理念。
(二)樹立新的規劃觀,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城市土地資源屬于不再生資源,城市規劃編制中應該樹立節約用地的規劃觀.盡可能地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率.在土地利用規劃上,由單一的資源利用機制向綜合利用機制轉變,以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率。土地規劃必須立足于地區實際,對區域用地進行合理的布局。要合理規劃城市規模,在功能區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考慮城市間的銜接和環境容量的大小,加強規劃的戰略性與科學性。
(三)完善土地資源循環利用法規體系,加強執法監督
土地利用的法律與法規是整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正常運轉的基本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涉及到各部門之間利益的調整與重新分配,而且涉及到資源價值的均衡代際轉移,在目前資源及環境違法成本低的情況下,難免有些單位和個人只顧個人利益與眼前利益,而犧牲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因此,要加強和完善土地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立法,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來規范人們的土地利用行為,構建循環經濟的土地資源利用的新模式。建立土地使用的節約評價機制,要明確對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回收率的要求,把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和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法律目標。
(四)加強土地資源的整理復墾, 用技術推進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動力。
土地資源要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通過農用地的整理,在農業基礎條件較差的地區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發展到良性循環狀態。另外,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一定要有相關的技術作支撐。要推進新技術、新方法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應用,如引進土地復墾的景觀設計技術、加強土地整理和生態建設規劃設計技術開發等。
參考文獻:
[1] 梁湖清.循環經濟與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J].學術研究,2004,(7)
[2] 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中國環保產業,2001(7)
《經濟作物獼猴桃栽培技術研究》
摘要:獼猴桃又稱為奇異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水果。它質地柔軟,口感酸中帶甜,并且還含有維生素C、葡萄酸、鈣和鋅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深受人們所喜愛,而獼猴桃的栽培技術也有著將近千年的悠久歷史。針對獼猴桃栽培的各方面技術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作物;獼猴桃;栽培
獼猴桃的原產地是中國,其本是一種野果,品種眾多,從野生到人工栽培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針對不同的水果會有與之相適應的獨特栽培技術,而獼猴桃在栽培的過程中則包含了許多復雜繁瑣的技術工藝。
1獼猴桃的介紹
獼猴桃是一種橢圓形水果,早期外皮呈綠褐色,內是亮綠色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的種子,果皮外覆蓋著濃密的絨毛,似獼猴一般,故稱為“獼猴桃”。獼猴桃又稱為毛桃、陽桃、山洋桃等,其口感酸甜、質地柔軟且食用方便,人們又將獼猴桃的味道比為草莓、菠蘿、香蕉3者的混合,因其富含大量的營養元素而被稱為“水果之王”,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深受喜愛的水果之一。
2獼猴桃的栽培
2.1生長環境
獼猴桃的原產地主要為中國湖北地區,8大主要產區分別為四川、陜西、浙江、貴州、江西、湖北、河南以及廣州。獼猴桃共有60多個品種,其中不同品種生長的區域也有所不同。和其他經濟作物一樣,獼猴桃的生長環境及其栽培技術都和溫度、濕度、土壤、水分以及光照等因素息息相關。
2.2氣候條件
獼猴桃是一種淺根陽性樹種,其根部為淺層分布,它雖耐陰耐寒、喜歡陰涼濕潤的環境,但卻也尤其怕旱怕澇,因此干燥的環境非常不適合其生長。對溫度的控制是獼猴桃栽培過程中最受困擾的一大難題,溫度也是影響獼猴桃生長的主要因素。在獼猴桃的幼芽時期,對溫度有很多的要求,穩定的溫度才會使獼猴桃可以更好地生長。獼猴桃一般分布在北緯18°~34°的地區,年平均氣溫要控制在11~17℃才可以,極端最高氣溫要在42℃左右,極端最低氣溫要在-20℃左右。具體溫度的整理見表1。
2.3濕度
氣候干燥、天氣干旱都非常不利于獼猴桃的生長,有的會出現落葉、落果甚至枯萎的現象。然而在北方就不會有這么多問題,北方不像南方那種高溫的天氣,可即便如此,對濕度的要求還是要遵守的。這就要求栽培人員要及時地觀察,及時澆水灌溉補充水分。一般來說,濕度保持在70%~80%的范圍內都可以很好地成長。
2.4土壤
所有植物的養分和水分都是來自于土壤,控制好溫度和濕度的同時也不要忽略土壤的重要性。栽培獼猴桃要選擇土壤深厚肥沃、透氣性好、排水性好、有機含量高、疏松的土壤最佳,土壤的pH值在5.5~6.5即可。
2.5光照
獼猴桃的特點就是喜光怕曬,不能長時間在高溫下暴曬,但也不能嚴重缺光照,不管是哪一種,都會導致獼猴桃栽培失敗[1]。獼猴桃的生長離不開光照,據統計,在獼猴桃的生長過程中,要保持光照時間在300~2600h內。
2.6海拔高度與坡度
獼猴桃在海拔800~1800m的地方都可以種植,其中最適宜種植的海拔是400~1000m范圍之間,要選擇陰暗潮濕地種植。獼猴桃喜光,因此要選擇向陽的坡面,坡度最好不要超過30°,這樣有利于后期的搭建,還可減少土壤水分流失的情況。
2.7施肥
獼猴桃栽培過程中主要的程序為施肥澆水、修剪枝葉、病蟲防治以及清理打掃等。關于施肥,要綜合獼猴桃的品種和土壤的肥力情況再加以具體實施,幼期樹苗要多施肥但每次量不要多,之后一年施肥3次左右即可。綜上所述總結出以下要求,見表2。
3獼猴桃的采摘
獼猴桃一般不用在全熟的狀態下進行采摘,在半熟的狀態采摘即可。如果儲藏方式得當,既可以方便運輸,還能長時間保存以食用。
4病蟲防治
在獼猴桃栽培的過程中,不可疏忽的一點就是病蟲防治,一般在2—3月以及9月都要加以注意。獼猴桃常見的病害有花腐病、葉枯病和灰霉病等,因此做好病蟲的防治很重要。
5結語
作為水果之王的獼猴桃,不僅在營養上有著極高的價值,也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價值。在栽培過程中,氣候、溫度、土壤、濕度、水分、施肥、光照、海拔以及坡度等因素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黃光輝.淺談經濟作物獼猴桃的栽培[J].農家參謀,2016(29.
作者:邱久紅 單位:賓縣寧遠鎮農技站
推薦閱讀:更多財經類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