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國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城鎮化發展中建筑工地的大量揚塵是造成霧霾現象日趨嚴重的經濟學原因。霧霾誘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負效應,必須采取積極的對策措施加以治理。
關鍵詞:霧霾;能源消費結構;工業化。
霧霾是近年來顯著影響城市和區域的一種空氣污染現象,直接表現為大氣中的可入肺顆粒物含量嚴重超標,PM2.5是造成城市霧霾的“元兇”。今年以來,中國中東部地區已經發生多次較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過程。2013年1月13日10時35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了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霧霾橙色預警,1月28日,中國氣象局對霾預警信號標準進行修訂,首次將PM2.5作為發布預警的重要指標之一。霧霾天氣里,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受到影響,出行安全受到威脅,各大醫院就診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大幅增加,住院病號穩增不減,商場中的口罩和空氣凈化器成了最熱銷的產品。霧霾天氣對人體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必須尋求其原因并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解決。
一、霧霾產生的經濟學原因。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是一種能見度較低的天氣狀況。
霧是指因水汽凝結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氣現象,其本身不構成大氣污染。霾一般呈黃色或灰色,主要是由于空氣中的污染物導致水平能見度大于一公里但小于十公里的空氣混濁現象。霧霾天氣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PM2.5。
形成霧霾天氣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不利的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的持續積累。由于城市大氣氣壓較低、風速較慢,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在低空中不斷聚集無法擴散,較高的空氣濕度使霧滴與細顆粒物結合形成較大的混合顆粒,過密的區位布局導致城市間的污染互相傳導,推進污染形成。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工業廢氣的排放、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城鎮化發展中建筑揚塵而綜合引致的。
(一)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
長期以來,“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生產結構決定了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然氣和清潔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兩者所占比重已由1990年7.2%上升到13%,但也應該看到,中國以煤炭和石油為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依然沒有改變。2011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為34.8億噸,其中煤炭和石油兩者所占比重到達87%。這種以低熱值的化石燃料為主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能源結構特征,其負外部性對環境影響較大。2011年,由于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約為1864.4萬噸,煙塵為603.2萬噸,粉塵448.7萬噸。同時,由于中國能源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煤炭工業整體技術欠發達,能源利用率低,部分能源以顆粒污染物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構成大氣污染物的主要組成部分。
?。ǘ┕I廢氣的大量排放。
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性產業———工業,2011年總產值為18.85萬億元,同比增長17.26%,占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9.86%。“十一五”期間,中國鋼鐵、水泥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車、冶金等重點行業的集中度明顯提高,工業已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環境產生一些沖突和矛盾,工業廢氣構成了大氣污染物的主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廢氣排放量迅速增加,大體上呈指數趨勢上升。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由1999年的12.68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51.91億噸,年均增長13.67%,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速(可比價)2.52個百分點。2011年,中國工業部門耗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約為70%,排放的二氧化碳為61.9億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的排放總量為0.59億噸。在工業內部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煉化、火力發電、化工和重型裝備制造占工業總比重達79%,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工業污染占全國總污染的60%以上。由于環??刂撇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大氣環境的嚴重污染。
(三)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提高。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國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農業機械和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也是造成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2011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2.17億輛,車輛的急增使道路出現擁擠,行車速度降慢,當車速低于20km/h或緩慢行進時,一氧化碳、碳氫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明顯增大。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5226.8萬噸,其中氮氧化物599.4萬噸,顆粒物59.8萬噸,碳氫化合物487.2萬噸,一氧化碳4080.4萬噸。汽車尾氣的污染,不僅是造成城市霧霾的重要推手之一,其中主要顆粒物多為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
?。ㄋ模┏擎偦M程中大量的建筑揚塵。
城鎮化建設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為地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中立交橋穿梭、高樓林立、建筑工地上塔吊和腳手架相映襯的景象應接不暇,攪拌機、渣土車馬達轟鳴。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建筑工地揚塵導致PM2.5的大量產生。2011年中國房地產業投入為1088.13億元,房屋建筑面積達85.2億平方米,建筑業增加值為2.207萬億元。然而,很多施工單位環境意識淡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施工現場沒有嚴格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施工揚塵大范圍飄散,空氣水平能見度降低,對大氣環境造成較大污染。
二、霧霾的社會經濟效應。
霧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中國每年因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GDP1.2%。由于空氣混濁,能見度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比平時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城市交通受阻、航班延誤、停開的現象屢見不鮮,與交通運輸有關的產業更是損失巨大。1月29日,北京、青島、杭州等機場航班受到嚴重影響,天津、山東、河北、湖南、湖北省市約30余條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通行受阻。對于農戶來說,連續的霧霾天氣使農作物生長減慢,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戶利益受損。同時,霧霾治理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環保部公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的八個重點工程項目,涉及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黃標車淘汰、油氣回收、揚塵綜合整治等方面,總投資需求約3500億元。然而,因為空氣環境污染,人們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呼吸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慢性病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以往癌癥患者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如今提前了十五至二十年,青壯年沒有健康的體魄工作,將導致社會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成本加重,這方面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
大規模的霧霾天氣給某些領域帶來了機遇。嚴重的空氣污染,催生了口罩、空氣凈化器的熱賣。僅1月11、12日兩天,全國口罩網購訂單超過2.3萬筆,合計近50萬只口罩,其中北京地區最為突出。伴隨著公眾對于空氣質量和身體健康狀況重視程度的提高,空氣過濾產品的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同時,空氣質量監檢測設備和環保產業也開始興起,在資本市場上,PM2.5的相關概念股開始被市場關注。然而,“霧霾經濟”的微小利潤無法與環境污染的重大損失相比,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斷不可取。
三、治理霧霾的對策及建議。
?。ㄒ唬娀癍h保意識,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全面規劃,科學發展,切實改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以促進資源節約,提高資源利用率。在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采取切實的防治污染措施,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這些充分顯示了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ǘ┩晟葡嚓P法規,加強政府監管。
積極扶持質量效益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在企業內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嚴格控制工業廢氣、廢物排放,淘汰一些技術落后、能耗物耗高、嚴重污染環境且無市場前景的產業,大力扶植環保產業的發展并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其重新煥發生機。各地政府依法對各區域的工業廢氣、廢物排放以及建筑揚塵排放進行監管,制定規章,嚴格獎懲。20世紀,英美等一些發達國家也曾出現過類似的大氣污染現象。1956年英國發生大霧后,國家立即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采取關閉部分市內發電廠、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煙囪高度進行強制性規劃、加強污染處罰力度等措施,大霧天氣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理。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借助于排放權交易機制,三十年間減排了約47.6%的二氧化硫。在中國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提出,要專門針對霧霾對《大氣污染防治法》進行修改立法,并表明了他的看法:“政府若下決心,治霾不超十年效果明顯”。
(三)大力發展新型能源,促進能源體系多元化。
煤炭長期以來占據著中國能源結構的主體地位,想要在短時期內改變這一格局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們應根據中國能源結構的實際情況,加大科技創新,逐步降低以煤炭、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的消耗比例,促進天然氣產量的快速增長,推進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2011年全國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7659.5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9.6%。全國煤層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421.7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7.5%。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具有“以氣代油”、“以氣代煤”的良好資源基礎。同時,中國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2/3的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全國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風源,共計約十億千瓦。大力開發以風能、水能、地熱能、太陽能以及核能為代表的新型能源,將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替代關系作為解決中國能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根據“十二五”期間中國能源體系改造的方向,逐漸優化能源結構,在保證對環境污染最小化的標準下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保雙贏的局面。
?。ㄋ模└淖児I布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重化工業總體分布在東北、華北以及沿海地區,具有明顯的集聚性。“過密”的工業布局,使有限的資源難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區環境污染的隱患。優化中國工業布局,加強地區間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建立產業分工和轉移的利益協調機制,引導各地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發展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產業集群。在“固增長”的同時,注重中國重點產業發展長期存在的問題,堅持“遠近結合、內外并舉、標本兼治”的原則,完善相應政策措施,改善體制機制,在傳統產業中注入創新元素,促進其轉型升級,加大新興產業培育力度,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使其盡快成為支柱產業。對于大中型企業要保持其原有優勢,增強內在增長動力,將企業做大做強,對于中小型企業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幫助其克服困難,使中小企業突破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將企業做精做專,努力將中國的產業發展模式由數量增長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滲透、快速發展。
(五)降低汽車尾氣排放。
由于中國城市公交系統不完善,市民的出行受到限制,機動車數量急劇增加。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公交系統進行多方面的資源配置,完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減少市區部分車流量,使交通環境保持順暢。汽車尾氣中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燃料的品質和燃燒的效果,改進燃料品質、提高燃燒效率、大力發展以清潔能源為動力的汽車,控制汽車排放污染。同時,由于汽車的自凈化能力會隨著汽車使用時間變長和行駛里程的增加而降低,有關部門應制定嚴格的車輛準入制度和監控體系,明確規定達標車型核查及機動車的市場準入工作,嚴控超標排放機動車上路。多舉并行,最大程度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量。
?。┛刂?、降低建筑工地揚塵。
對于建筑工地施工的揚塵,各地政府應規范、細化相應的標準和法規,依法對施工企業進行約束,對施工人員進行環保教育,對施工過程和施工現場進行監管;在施工過程中應提倡清潔生產,積極實施“黃土不露天”工程。建筑工地周圍應設置遮擋圍墻,防止有害氣體的流出,施工現場內應進行定期灑水以降低揚塵,對于易產生揚塵的建筑材料應采用相關材料進行覆蓋處理,覆蓋劑的選擇應根據污染最小化原則,禁止在施工場地內焚燒。施工場所內工程完工后,施工單位應及時拆除工地圍墻等其他臨時設施,并將四周環境清理干凈整潔。
參考文獻:
[1]中國各年統計年鑒及政府相關部門網站統計數據。
[2]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課題組。中國產業振興與轉型升級[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4]吳進紅。開放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耿國彪“。十面霾伏”誰來拯救我們的天空[J].綠色中國,2013,(2)。
[6]鄧志茹,范德成。中國能源結構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6)。
[7]葉吉文,楊洋,沈國棟。低碳經濟下中國優化能源結構的策略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