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為提高機電專業學生的產品設計能力,探討了機電產品設計課程實踐環節的理念和實施路徑。通過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的方式進行課內課程設計,提高任務的多樣性、綜合性和創造性,組建設計團隊等,使學生在完整的設計流程中提升設計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學生在團隊合作和交流溝通方面的素質。
[關鍵詞] 機電產品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
設計教育是工程教育的核心[1]。機電產品設計(I~IV)是江南大學君遠學院所屬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為適應人才培養需要,以強化機電產品創新設計能力為導向,以重建課程目標、調整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為主要手段而設置的系列課程。該課程涵蓋傳統機械類的“工程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和“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內容,并輔以“機器人創新實踐”“機電一體化系統課程設計”“機電綜合實踐”等綜合性實踐環節,打破了傳統的獨立設課界限,對各門課程的內容與銜接關系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重新制定各門課程的銜接關系,構成了機電專業核心課程群,凸顯了機電產品設計在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過程中的主線地位。
系列課程中的機電產品設計(III)在內容上基本與機械專業機械設計課程對接,主要進行機械設計理論知識講解,也進行機電一體化基礎內容的講授。該課程的課內、實驗和實踐學時數分別為56、6和2,即通過設置課內實踐環節與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相對應。本文對該環節的理念和實施路徑進行了探討。
一、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及素養養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也是機電產品設計(III)課程設置對標課內實踐環節的初衷。但當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時安排不充裕。在短學時的大趨勢下,機械設計理論教學學時進一步受到限制。課程設計又一般安排在考試前完成,且實施時間較短。由于臨近期末,學生需復習多科目的期末考試,導致無法集中精力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無法保證課程設計質量。
2.設計題目陳舊。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課程設計環節都是設計齒輪減速器。這是機械設計中的經典問題,對能力的培養也較為全面。盡管給每個學生提供不同的初始數據,實現一人一題避免抄襲,但設計套路大都相同,區分度不大,年級間的繼承性太強,不能激發學生創造力。
3.缺乏團隊合作。在實際工程實踐中,個人單打獨斗完成設計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求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實現設計目標。現有機制下,學生或者基本沒有交流,各做各事,或者直接借鑒抄襲他人的設計思路甚至文檔,在學生能力素質培養上存在薄弱之處。
4.考核模式單一。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師生間缺乏交流與互動。最終考核時,由于學生提交成果的雷同性較強,教師在答辯考核中通常只能根據簡單印象進行評判,考核標準的統一性存疑,反過來也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機電產品設計課程實踐環節的理念與具體措施
機電產品設計(III)課程的實踐環節僅有2學時,卻要完成機械設計課程設計1—2周的設計內容,這在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上是一個挑戰。同時,該課程同樣面臨著設計題目陳舊、考核方式單一等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針對上節提到的若干問題,國內多所高校進行了改革嘗試。如南京工程學院王建等探索了基于OBE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1234”模式[2];胡蓉在課程設計中采用了項目教學法[3];湯曉明等采用的目標引導、任務驅動的教改嘗試[4]等。總體而言,機械設計類課程設計改革必須在大工程觀的基礎上引入CDIO的相關理念,而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的方式是改革的必由之路。為此提出機電產品設計課程實踐環節的總體思路如下。
1.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的模式。倡導研究性、項目驅動式教學,推廣和應用“四環節”教學法,即項目設置—項目實施—交流展示—評價激勵,以強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由于課時限制,不可能有充裕的課上時間提供給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因此強調教師授課與學生自學同步、課堂教學和課外訓練并重的理念。簡言之,學生應在課外投入更多時間完成相關任務,而在課上主要以討論、答辯為主。
2.合理安排理論授課與課程設計的時間。盡早下達設計任務,使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前來上課。在理論課內容安排方面,做出合理調整,先講總體,后講細節,力求理論課章節安排和課程設計任務所需知識點順序盡量一致。從而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學習,將知識和動手解決問題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把所學到的知識隨時轉化為解決問題的主動思考,從而解決學時數減少以及理論實踐相脫節的問題。
另一方面,由于設計任務下達較早,學生可有充裕的時間查找資料、進行方案設計和論證、進行技術設計階段的各種計算,師生之間也有較多機會和時間進行互動,解決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避免時間壓力導致的設計質量下降。由于課程設計前期,已經分時段完成了方案設計、總體設計和技術設計計算,在最后期末階段,學生只需做簡單校核和出圖即可,從而分解了課程設計的任務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3.提升設計任務的多樣性、綜合性、創造性。改變齒輪變速箱設計為主的固有模式,以不同的具體機械裝備為對象進行選題,使學生走完方案設計開始,到總體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出圖)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具體機械裝備的實現方案是多種多樣的,要求學生自己根據功能的實現方式,運用先修課程知識加以選擇,并在與教師的答辯過程中確定自己的方案,并在總體設計階段確定主要技術參數。在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階段,為避免設計任務過重,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在設計方案中選取一小部分進行細化的設計,從而能夠方便地控制任務量。整個設計過程充分體現了多樣、綜合和創造的特性。
4.注重團隊協作,培養綜合素質。改變原有的獨立設計模式,采用組隊方式完成設計,并采用設計過程3次答辯的方式實現師生間的良好溝通。每個設計小組定員3人,分別承擔方案設計、總體設計、期終答辯的3次答辯任務。在小組成員考核上,采用百分比方式,由小組成員自己確定所承擔的工作量,并由教師在給分時加以評判。對于一個特定的題目,設置3個以上的小組,小組間可以進行相互的討論借鑒,但在最終成績評定上根據小組完成任務的優劣情況加以區分,從而在各小組間形成既競爭又態勢,提高學生完成設計任務的積極性。
三、結語
機電產品設計(III)課程的實踐環節是對標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課內實踐環節。為了體現設置機電產品設計系列課程的初衷,確實地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在該課程的實施中,引入了CDIO理念,采用了項目驅動式教學的方式進行課內課程設計。
參考文獻
[1]王沛民.工程教育的目標、模式、核心:問題與思考[J].浙江大學教育研究,1989(1).
[2]王建,李鋼.基于OBE的機械設計類課程設計“1234”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9):200-202.
[3]胡蓉.項目教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2):79-81.
[4]湯曉明,潘曉紅.“目標引導,任務驅動”下的課程設計與專業課教學同步的教改嘗試[J].大學教育,2019(1):58-60.
推薦閱讀:機電類論文發表的E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