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校和教師應該重視挖掘本土教育資源,而閩南地區豐富的鄉土資源為本地區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更是激起本地學生寫作靈感的源泉。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充分重視鄉土文化資源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尤其是與語文寫作教學的融合。本文簡要闡述了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必要性,以及鄉土文化資源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價值,分析了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資源的可行性,并提出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學原則,針對如何有效促進鄉土文化資源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初中;寫作教學
1.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必要性
(1)初中生寫作素材方面問題頗多
據筆者多年的從教經驗,認為許多學生寫的作文都存在語言生硬、不精彩、內容空洞、缺乏思考、主題思想膚淺、不深刻等問題。其主要原因便出在學生的素材匱乏。首先,初中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未能將素材收集作為教學的一部分,使得學生沒有累積寫作素材的意識,在寫作文的時候“大腦空空”,完全不知道從何處下筆。其次,初中生的觀察習慣過于單一,尤其是很少有主動觀察日常生活的習慣。他們的注意力多在精彩紛呈的網絡世界,喜愛那些能夠為自己帶來感官刺激的事物,對于一些近在咫尺的、稍顯平淡的自然景色、鄉土人情和特色文化鮮有關注。因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對事物缺乏理性認知。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導初中學生改變觀察習慣,更多地去感受美好的鄉土文化氣息,從而對事物產生更多理性的認知與看法,實現寫作素材的累積。最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思路不暢、素材貧瘠、主題膚淺等問題,還在于學生缺乏正確選擇素材的方向。說到底,最好的寫作素材更多是來源于生活中的鄉土文化資源。教師也應該將教學重心放在素材的選擇與累積上,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善于累積的習慣,在不斷的積累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提升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
(2)閩南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有助于為學生構建豐富的素材庫
初中階段的語文寫作教學強調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鄉土文化資源,為學生構建豐富的素材庫,讓學生的作文能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備生活的廣度。
閩南地區的鄉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它包含了戲曲、民俗、藝術、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間信仰、家族制度乃至現代企業品牌文化等諸多內涵。這里有多個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復雜的地理環境孕育著復合多元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閩越文化、閩南文化兼具的文化特色。這里除了有佛教、道教以外,閩南沿海還有著獨特的民族信仰——海上保護神媽祖,以及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而來的伊斯蘭教宗教文化,還有南音的“梅花操”、泉州的南派少林武術、惠安的石雕、安溪的鐵觀音、洛陽橋、安平橋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土永遠是最值得人惦念的地方,是人們靈魂的歸屬地。因此,我們要充分引導學生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自己的作文當中,為學生構建豐富的作文素材庫,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與水平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鄉土文化資源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價值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源泉。教師帶領學生了解閩南地區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領略本土特色建筑的渾然天成,感受本地的旖旎風光,了解每一處風景、每一座建筑、每一種民間藝術和技藝背后的故事,從而對自己的家鄉產生美好的感情,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然后再適時地將這些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寫作教學中,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文當中。以自己熟悉的鄉土文化資源為素材進行創作,往往能使學生胸有成竹,下筆如有神助,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建立寫作的自信心。
(2)有助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經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鄉土是孕育生命的溫床,是人類情感的棲息地。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家鄉有著深深的自豪和獨特的眷念之情。家鄉的名勝古跡、自然風光、歷史人物、風土人情,以及現代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都是他們最親切、最關心、最想說的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故鄉的鄉土資源,對家鄉的歷史演變、名人事例、淳樸風情、燦爛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考,并將這些作為素材融入初中學生的習作當中,更有助于他們寫出真情實感。
(3)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深度
自古以來,鄉土文化就是無數文人墨客靈感迸發的源泉,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充分融入本地鄉土文化資源,將其打造為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利器”。讓學生能夠開拓視野,關注腳下的土地,了解家鄉的歷史,審視過去,立足當下,展望未來,讓他們能夠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將自己對歷史的審視描繪出來,將自己的種種思考和展望表達出來。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生參訪自己本地的 養殖場,考察養殖產業,也可以讓學生深入鄉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如種花、種菜、養雞養鴨、收割水稻等,讓學生在勞動中更深入地感受農耕文明,親身體驗鄉土文化,領悟生活的真諦。了解農耕文明的精神內涵,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與奉獻精神。唯有學生在思想上對鄉土文化資源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提高學生作文的深度。
3.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學原則
(1)以興趣化引導為教學核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任何教育形式一旦讓學生喪失興趣,便無法發揮其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同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喜好和意愿,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對鄉土文化資源產生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建立寫作的信心,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而不是生硬套用鄉土文化資源,無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將鄉土文化資源的融入等同于其他尋常而乏味的寫作教學方法,既不予以重視,也無視素材的累積,導致鄉土文化資源與寫作教學的融合失敗。教師堅持興趣化引導的作文教學核心,讓學生對本地鄉土文化資源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后期鄉土文化資源與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學生對鄉土文化資源與作文學習興趣又能直接帶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在不斷地練習中累積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2)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閩南鄉土文化資源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廣泛,應鼓勵學生主動了解鄉土文化資源,收集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各個小組成員分別收集素材,然后集中共享。每個小組宜有自己專屬的主題,如“家鄉的名人逸事”“家鄉的民俗風情”“家鄉的歷史演變”“家鄉的名勝古跡”等,除了這些題目,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擬定主題,然后圍繞主題收集素材。
葉黎明在《寫作教學內容新論》中提出了現代初中學生之所以缺乏寫作素材的原因,即“生活在深度和廣度上展開不足而導致的扁平化”。因此,培養學生主動了解本地鄉土文化資源的習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使學生的大腦變得充實起來,為其放飛想象、自主思考奠定深厚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還要充分尊重學生在素材累積與寫作訓練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參與到素材收集、寫作訓練的每一個步驟。正如上述鼓勵學生參加勞動實踐、親身體驗本土農耕文明及風土人情,然后借此機會累積素材,再在老師的引導下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作文學習中,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思考表達出來,加深自己作文中主題思想表達的深度。唯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寫作學習的每一個步驟,不遺漏每一次應有的思考,才能在不斷訓練中強化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3)重視學生的情感熏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尤其是在促進鄉土文化資源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生情感上的熏陶,讓學生能夠在習作時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閩南的鄉土文化資源中,有許多方面能夠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讓學生在品味經典的同時,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對那些平時經常忽略的現象、景觀也能夠生發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
推薦閱讀:初中地理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