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作業是學習的鞏固和深化,是教學反饋的重要環節,發揮著診斷、指導、檢驗、評價的功能。為融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智慧,提升育人價值。本文試圖探討初中地理個性化作業的設計,達到鞏固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思維以及增強地理情感教育的目的,實現減負提質增效。
【關鍵詞】初中地理;個性化作業;減負提質增效
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科思維、形成習慣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了解學情、完善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教育大辭典》則把完成學習任務的作業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大類。課堂作業是教師在上課時布置給學生當堂進行操練的各種練習,課外作業是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本文主要針對的是初中地理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地理個性化作業設計的背景
初中地理學科作為非中考科目,在教學活動中處境尷尬,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不管是課堂參與度還是學習積極性都不高,這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素質的提高。而且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過于注重機械式、重復式、填鴨式、題海式的訓練,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嚴重影響了學習地理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傳統的地理作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內容的重復性
機械式的抄寫作業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題型的封閉性
選擇題、填空題和判斷題等客觀題的訓練局限了學生思維的發散。
(三)答案的唯一性
參考答案影響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四)評價的單一性
評語“優良中差”或者等級“ABC”沒有感染力,無法激勵學生。
(五)學科的排斥性
缺乏多學科融合,限制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
(六)對象的絕對性
全班學生完成統一的作業,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布置作業,使得學困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遇到較多困難產生挫敗感、優生因為作業過于簡單沒有得到拔高式的培養。
(七)形式的單一性
作業的形式單一,只有課內作業沒有課外作業,不利于學生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高綜合能力。
為了更加了解學生對地理作業的態度,以本校八年級1600名學生為樣本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學生喜歡的地理作業類型(多選題),數據如下表。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機械抄課本和題海訓練的作業無感,其中觀看地理紀錄片、閱讀地理課外讀物和拍地理景觀照片的課外作業比較受學生青睞。
二零二一年七月,國家頒布了“雙減政策”。為有效貫徹“雙減”政策,鞏固地理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增強地理情感教育,地理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研究就尤為重要。
二、地理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
地理學科兼具了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特性。《義務教育地理專業課程規范—2011版》的第四部分實施意見中,規定了地理專業教師教學時尤其要注重突出地理學專業特色,并靈活運用各種課堂教學方式,充分關注地理信息資料與信息技術的運用,同時重視和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創造意識與實驗精神創新能力。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國家教育部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并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和提出新的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包括了人地協調觀(認同)——現代公民應具備的重要價值觀、綜合思維(認知)和區域認知(認知)——分析、理解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實踐力(踐行)——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關系狀況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環節要注意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育人價值。
綜上所述,在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時候要符合以下幾點:
(一)內容生活性
生活處處有地理,作業要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常見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地理處處在生活。
(二)內容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作業更有趣味性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快樂感,從而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
(三)活動實踐性
可通過實景拍攝、制作學具、野外實踐、社會觀察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四)形式開放性
可跨學科融合、小組合作等形式發散思維,培養合作意識、提高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
(五)知識科學性
個性化作業要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從形象到抽象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
(六)評價多元性
個性化作業凸顯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具有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要有多元多方位多層面的評價機制予以鼓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地理個性化作業形式及設計
杜威指出,兒童先天就具有四大本能:社會的本能、制造的本能、探索的本能和愛表現的本能。這些本能通常表現為:“說”“做”“發現”和“制造”。初中生需要在運用中解決問題、在參與中體驗生活、在實踐中鍛煉能力,由此才能對知識理解的更透徹、記憶的更牢固。“雙減”的政策下,學校要減負提質增效,作業也要有個性化的設計,使學生從個性化作業中感受到身邊的地理、學到對日常生活有益的地理,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進而提高地理的學科地位。因此,個性化作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
(一)聯系真實情境的探究作業
建構主義學說指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建立真正的意義,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實際生活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煥發活力”。老師要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建立在學生己有的實際生活經歷上來,并指導學生去考察、發掘、剖析實際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才能讓學生從現實問題的探究和處理過程中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從而充分認識到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地理學,進而體會到地理學的魅力,進而形成了地理教學的更高一階段的基本要求。生活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聯系真實情境的探究作業契合了新課改“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也符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地協調觀”。
例:下圖中為惠州市改建的水東街保存得比較完好,建有高度劃一的騎樓,整街兩邊形成了兩條長廊。騎樓上住人,下為人行道,雨天行人也不用憂雨了。當時,惠州的商業都集中在水東街,水東街因此被稱為“旺地”。
根據上述資料,請同學們開展主題為“自然環境對我國民居和生活生產的影響——以惠州水東街為例”的探究學習。
學生的回答:惠州的緯度位置是23°N,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是氣候的主要特征,水東街的騎樓建筑是順應當地氣候,從北宋保存下來,為了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他們在建造住宅時,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擋避炎熱。而且一樓部分是商鋪店面,無論驕陽當空,還是刮風下雨,顧客都可以悠閑地坐在柜臺前,慢慢挑選自己心儀的商品。這種充滿人性化的設計,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筑反映氣候,是一種文化,也是祖國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另外,讓我領會到,從課堂中學習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然后用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印證課堂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地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地理,讓我能感受到無窮的魅力,讓我成為生活中的地理小達人,我越來越愛學習地理了。
(二)繪制知識結構的思維導圖作業
思維導圖,是一個廣泛運用于記憶、復習、思維中的有效思維模型。有利于人類擴散思維的發展,它可以將思想圖像化,相比傳統教學枯燥的文字來說,更具吸引力。地理思維導圖可以構建知識體系框架,有利于提高對知識的理解。
(三)學科融合的創新作業
個性化作業可以嘗試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和認知視野。比如和音樂學科融合改編地理歌曲、和語文學科融合改寫“地理三行情書”。
(四)提高動手能力的學具作業
巧思妙想出靈感,實踐探索出成果。地理是一門文科中偏理的抽象的學科,需要非常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借助學具會變抽象為具象,讓這門學科更加有趣。而且學具的制作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從而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提高地理學習的有效性。
(五)深化學科素養的寫作作業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社區所(下轉第29版)(上轉第28版)倡導的“垃圾分類”環保行動,寫環境治理或生態保護的小作文,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地理知識剖析現狀,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學的“火眼金睛”能力看待、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樹立科學的人地和諧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綜合思維分析地理問題。。
(六)觀看地理紀錄片的視頻作業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學生從緊鑼密鼓的書本知識中走出來,欣賞地理紀錄片,來一次有營養的“旅行”,讓學生足不出戶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習俗、風土等各方面知識,娛樂和學習相結合。如《航拍中國》、《河西走廊》、《地球脈動》等紀錄片,豐富地理知識,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榮譽感,達到開闊視野,提高對地理事物的感知能力。
(七)拍攝地理景觀的作業
資訊大爆炸的年代,學生可以通過拍攝日常生活中的地理景觀圖片,要求體現與教材知識有相關性的地理主題,要有反映主題或內涵的名稱。并且與同學、父母、教師等分享并用地理知識進行解讀。實現學生踏出家門,親近大自然,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地域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掘美的才能,做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更重要的是設計拍攝地理景觀的作業可以從學科角度引導考生洞察生活變化,觀察生活生產中的地理現象,激發學生思考。
作為地理教師,我們一定要堅持立德樹人和全面發展同行,要堅持基礎性和科學性并重,要堅持差異性和多樣性并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實踐研究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地理學科特色的個性化作業,聚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育人價值,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2.
[2] 杜威.學校與社會[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9:222.
[3]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
[4] 吳瓊.初中地理作業研究[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18.
[5] 子葉.惠州日報.2012-06-26.
推薦閱讀: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