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次
一、肯定不取笑
由于受認識水平的限制,學生在閱讀中會受到個人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在質疑中會提出一些古怪或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可笑的問題,教師應首先肯定他的勇氣,然后再加以引導。
細小而不渺小。教學《荷塘月色》,在討論“作者寫到了荷花的色美、味美(味香),說說它們美在哪里,哪一個更美?”時,一個學生向老師質疑:夜晚到荷塘,看到“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可以,怎么在“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甚至“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也看得清楚,這符合事實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平靜的教室像油鍋里放了一把鹽炸開了,有贊同的,有不贊同的,很快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盡管答案不太使人滿意,但也在情理之中。事實進一步表明,學生當中潛藏著極大的爆發(fā)力,他們在回答老師問題的過程中,也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且能從細微處著眼,如果堅持下去,讀書時經(jīng)常問一問為什么,那么,他也就會學習了。文章發(fā)表在《教育教學論壇》上,是教育教學論文發(fā)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平淡而不平凡。討論《祝福》中的人物形象時,一個學生圍繞魯四老爺這個人物一口氣提了四個問題:魯四老爺對祥林嫂有沒有同情心?他是個有權有勢的人,祥林嫂婆家來搶祥林嫂時,他很惱火,連說“可惡”,卻未作阻攔,最后還是讓他們把人搶走了,這說明了什么?對于祥林嫂的死,他有沒有責任?如果有,責任在哪里?這些問題看上去很平常,但只要細細探討,每一個問題都與課文主題有關。這說明學生閱讀時,已走進了課文,走進了作者,如果真正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也就讀懂了課文。
古樸而不古怪。教學《藥》,課上引導學生提問,一位平時不愛講話的女生怯生生舉手:“人血饅頭怎么能吃呢?”盡管這個問題很簡單,我當場給以鼓勵,表揚她真勇敢,很有創(chuàng)見。她很受感動,接著,她連續(xù)提出了幾個相關的問題。那天,她在周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鼓足勇氣,試探性的提了問題,雖然很簡單,沒想到老師給了我很高的評價,從來沒有這么高興過,好像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其實,提問題也并不復雜,只要膽大,深入閱讀就可以了。”
單純而不單調。在引導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切不可給學生錯誤觀點扣帽子,無原則地強調答案一致。教學《記念劉和珍君》,在分析“我獨在禮堂外徘徊”時,提出“為何徘徊”,有個學生理解為里面人多,作者出來透透氣,引起一陣哄堂大笑。我及時打圓場說:“這個同學說得不錯,對學生突然遭受當局槍殺,作者心里很難過。他從這個事件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學生冷靜下來,順著老師的話思考,思路漸漸明朗起來,那個搶答的同學臉上也陽光起來。
二、討論不跳躍
質疑不是目的,釋疑解惑才是學習的歸宿。討論中,教者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及時發(fā)現(xiàn)具有討論價值的實質性的問題,抓住學生思維最佳狀態(tài)的“火候”,層層質疑,逐步搭橋,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使之到達知識的彼岸。
梳理,由淺入深細探討。教學《阿Q正傳》,學生閱讀課文,思考“阿Q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并要求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全班共提出了100多個問題,其中比較有深度的問題16個。我把這16個問題分為五大類:文章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阿Q的性格怎樣?這個性格產(chǎn)生的根源是什么?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阿Q的死說明了什么?組織學生討論、解答。在此過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小問題也順便解答一下,同學們感到他提的問題,老師重視了,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
化解,以問答疑促思考。學生質疑,雖出自一人之口,但反映了多數(shù)學生的思考方向,容易激起學生探討的興趣。教師應抓住這類問題,進行啟發(fā)誘導,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探討欲望,點燃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導火線,通過有效的課堂討論,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一碗陽春面》,學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如:文中為什么三次寫那女人穿著“不合時令的斜格子的短大衣”?面館老板為什么不給他們多下兩碗而是就給了他們一碗,并且增加分量?這母子三人早已離開了札幌,為什么時隔十年還要專程趕來吃陽春面?第一、二個問題涉及到教學重點,第三個問題直接涉及到教學難點,教者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作深入地討論。對第一個問題,作進一步提問:“每次來時,那女人的處境是不是相同,心理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對第二個問題作如下追問:“老板有沒有同情心?他這樣做的用意是什么?”對第三個問題作如下問:“他們這么多年沒來干什么去了?為什么時隔十年還到這里吃陽春面?”這樣追問,就可使學生體會到課文的許多言外之意,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回答不繞道
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叩竭法”,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并不直接作答,而是盡力就問題的正反兩方面來詰問發(fā)問者,讓發(fā)問者竭力思考,逐漸找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對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推求未知結論的能力大有好處。
化整為零。《〈吶喊〉自序》是一篇書序,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魯迅在文中多次提到‘寂寞’,他為什么寂寞呢?”這個問題切中了課文的要害,解決好這個問題,對理解課文主旨、認識作者、把握作者思想都有幫助。我變通了一下,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什么叫寂寞?從魯迅自身來說,寂寞包含幾層意思?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教者作如下小結:魯迅的寂寞包含著失敗后的極端失望和對現(xiàn)實失望后采取的逃避的態(tài)度。對《新生》失敗的反思使魯迅意識到,“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因而作者也著實消沉了一段時間,甚至用了種種法子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回到古代”、“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地消去了,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這種失望和逃避現(xiàn)實體現(xiàn)著魯迅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在同學們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后又提出了下面的兩個問題:從當時的客觀現(xiàn)實來說,寂寞又有什么含義?怎樣看待作者的寂寞?通過討論,學生漸漸明白:群眾的愚昧和落后使魯迅感受到了先覺者的悲哀,正因為他看到國民的麻木、不覺醒,作者才以喚醒民眾為己任,但現(xiàn)實又常常使他失去信心,使他看不到民眾的力量,這寂寞“有如大毒蛇,纏住了自己的靈魂了”,這種寂寞來自于啟蒙無望的苦悶。在這寂寞的七年里,作者是極度痛苦的,因為他已經(jīng)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了,他的夢并沒有消失,只是深深埋在心底罷了,表面消極的做法掩飾不住火熱內(nèi)心深處的不甘心。另外,這段寂寞的時光又給作者更多的思考時間,使他不斷反思自己、分析社會,日后能以歷史的現(xiàn)實的眼光冷靜地看待社會,使他愛得更純粹,斗爭得更徹底,顯示出一個偉大思想家的風范。教者提出的每個問題都不太難,學生答起來也不太吃力,而綜合起來卻解決了一個復雜的問題。學生對老師這樣的點撥很滿意。
化大為小。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善于學習的人,不經(jīng)過自己反復思考是不輕易向教師提出問題的,一旦提出問題,也不要求教師幫他細嚼,只是希望在關鍵環(huán)節(jié)上點撥一下,然后自己深入思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這個問題太大,不易解說清楚,教者就設計了下面一個問題:“林沖為什么沒有被大火燒死?”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從林沖性格談起,認為他做事小心謹慎,故而躲過此險;也有的引用文中的一句話“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性命”,認為林沖命不該絕。學生不僅理解了林沖的性格特點,也懂得了結構上的前后呼應,還看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可謂一舉三得。
化難為易。有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注意挖掘問題的內(nèi)涵,化難為易,使問題一提出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助于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思考。《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抹去’”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著眼在蜘蛛身上,理解成馬克思胸懷大志、心胸寬廣、寬宏大量,卻不能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從高度上來理解。教者從小處入手,設計以下疑問:“抹去”是什么意思?“蜘蛛網(wǎng)”是何物?這里指什么?“蜘蛛網(wǎng)”經(jīng)受住風雨嗎?將它輕輕抹去,說明了馬克思對它是什么態(tài)度?通過對上面問題的討論,同學們認識到這句話寫出了馬克思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對資產(chǎn)階級的蔑視。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一個無論怎樣堅持也不過分的,就是在教育中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當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推論,給他講的應該少些,而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應該盡量多些。”化解學生疑難問題時,教者應該一方面盡快弄清問題的疑難所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辯論,并把握討論的動向,及時予以適當?shù)狞c撥,為學生疏通思路,使討論繼續(xù)下去,獲得較完善的答案。
教育教學論文發(fā)表須知:《教育教學論壇》雜志系教育類專業(yè)學術期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河北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責任公司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花山文藝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國內(nèi)統(tǒng)一連續(xù)出版物號:CN13-1399/G4,國際刊號:ISSN1674-9324,郵發(fā)代號: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