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廣大畢業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特殊時期的沖擊下,高校就業形勢更為嚴峻。結合大學生心理及國家政策對于特殊時期下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展開分析,探討了特殊時期基層輔導員指導畢業生就業應采取的對策,指出輔導員應將就業工作滲透到平時的學生工作中。
[關鍵詞]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就業對策;精準就業;自主創業
作者:唐 丹
2020年新春來臨之際,一個特殊事件的發生打破了我們迎接新年的歡喜之情。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各地嚴控人員進出,市民群眾響應國家要求進行居家隔離,多地商業運轉暫時停滯,眾多中小企業的經營遭受嚴峻考驗,不少中小企業出現裁員、緩發薪資等現象,更嚴重的甚至直接倒閉。能夠繼續維持的公司在經歷了特殊時期嚴重沖擊的情況下,平時的業務量也有所下降,原本打算拓展的業務也無法繼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用人單位的數量下降,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與往年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減少。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有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綜合考慮經濟下行壓力和特殊情況疊加的影響,再加上學生本身的慢就業、懶于就業的心理,使整個高校的就業率持續走低[1]。
一、在特殊時期影響下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問題
(一)職位數量有限
一批中小型企業在特殊時期無法正常運轉,業務量急劇減少甚至降為零;熬過寒冬期的企業本來就受到巨大沖擊,流動資金減少,還正處于資金回籠階段,加上業務尚未恢復正常,用人需求量減少,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職位數量下降,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的職位數量更加有限。
(二)求職競爭者同比增多
一些中小企業倒閉裁員,出現大批失業人員、待就業人員涌入求職市場與高校畢業生競爭本來就有限的工作崗位,進一步加重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
(三)專業不對口,與心理預期不匹配
畢業生就業時,發現專業與心儀的職位不符,大學求學時沒有取得相關的能力證書,無法達到心儀職位的要求,導致畢業生無法取得滿意的職位。也有畢業生對所求的職位心理預期過高,感覺自己求得的工作與心理預期不匹配,出現心理落差,導致畢業生出現眼高手低的擇業現象。一些高校畢業生認為自己投入的教育成本很高,由此認為自身就業時不能“高投入低回報”,便產生了“有業不就”的現象。當遇到一些職業或崗位無法達到自身的心理預期時便主動放棄就業,排斥低門檻、低薪酬的崗位,使自己落入失業的窘境。
(四)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
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清和對自己的市場預估不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對自己能力預估過高,致使在求職過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總是抱著“我能找到更好工作”的心態,結果最后被“剩下”。由于很難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致使就業不再積極,一直處在“等待”過程中,最終對未來前途感到迷茫,形成了“慢就業”。
(五)懶就業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使現代人們的家庭條件越來越優越,其教育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但是對于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高校畢業生來說,有家庭作為堅實后盾卻成了畢業生就業的“阻礙”。一部分高校畢業生認為無須為自身生計發愁,所以就業問題可以暫時擱置,將畢業時光用來享受生活和自由。導致這一部分畢業生出現不主動尋找工作、不著急踏入社會就業的“懶就業”現象,缺乏上進心,變成“啃老族”。
(六)就業渠道變窄,求職機會減少
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底,企業招聘需求下降20%,其中的中小企業招聘需求下降60%;同時期的公務員招錄和考研考試也相應推后。各類招聘需求下降,畢業生的求職選擇面被迫縮小,求職機會變少,加上公務員招錄和考研招錄時間的推遲,讓畢業生就業增加了不確定因素[2]。在特殊時期,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人群聚集,眾多線下求職招聘會被取消,轉為線上招聘、云求職和云就業,畢業生可以遠程參加招聘面試,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畢業生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招聘進程及其結果。企業或用人單位進行云招聘時,畢業生未必對公司有足夠的了解,對于崗位的認識也不夠深入。畢業生在線上進行招聘面試時,更容易因緊張造成失誤,降低求職的成功率。
(七)國外留學生減少
在此特殊時期,國內社會各項工作都基本恢復運轉,人民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國家及時針對畢業生就業出臺了許多穩定就業的措施以確保就業環境穩定。而國外的疫情依然沒能突破困境,海外形勢仍然嚴峻。留學生對于外出求學計劃是否可以正常實行產生了較大的顧慮,海外的多種嚴峻形勢,也給計劃出國求職或深造的畢業生造成了較大的阻礙。這樣一來,國內特殊時期的優惠就業政策吸引了大部分國外留學生“回流”,使得國內的畢業生增加了一部分的就業競爭壓力。原本因擴招造成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多,再加上大量留學生歸國就業,致使人才市場上一度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特殊時期基層輔導員指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對策
(一)一對一談話
堅持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不超過200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對一談話和幫扶,能夠對每一名學生的求職意愿都進行深入了解。如果輔導員所帶的人數眾多,輔導員精力有限,對于每一位學生的了解可能不夠深入,同時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對一談話。
推薦閱讀:高校教育管理雜志屬于什么級別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