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量信息技術被應用到教育教學中,然而城市和農村因為發展不平衡,信息技術普及程度也出現不均衡。農村出現教學資源貧乏,沒有充足的圖書資料;教學手段守舊不與時俱進;學生學習被動,沒有興趣等諸多問題。本文針對我國目前農村語文教學的弊病,圍繞農村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展開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學生;語文教學
引言:從我國目前情況看,農村學生仍然占大多數,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近年來我國有加大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向農村輸送計算機設備,為農村學校建立校園網,讓農村學生接入互聯網,但城鄉差距依然較大。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技能培養,性格塑造都有重大意義,學好語文也是作為中國人的一項基本素養,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中也有利于初中生學好語文,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
一、加強信息技術普及和基礎設施建設
能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前提是,農村有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例如網絡基站建設,接入互聯網,配置電腦,安裝多媒體設備例如投影儀、白板等。同樣重要的還有骨干人員培訓,我國城鄉教育差距不僅體現在硬件設備上,還體現在師資力量的差距上。不少學校雖然配備多媒體教室,也有規定要求教師安排一定的多媒體課,但很多教師只是形式主義,完成任務式的使用多媒體,并沒有真正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中。另外偏遠農村的教師偏老齡化,對信息技術不夠了解,不會運用。所以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應該加強信息技術普及和培訓,讓更多教師會運用多媒體,了解多媒體教學的價值,改變老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還應該向農村輸送更多年輕的師資力量,帶動農村教育向新時代靠攏。
二、通過網絡走出農村開拓視野
傳統語文教學主要依靠教師講解,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僅限于課本和教師講解,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可以運用網絡讓學生走出農村開拓視野。在課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學習通過網絡搜索查找相關資料,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搜索資料能力,也開拓思維豐富見識。例如在學習朱自清《春》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有關春天的文章、詩句,體會文人筆下各種各樣的春,還可以搜集有關春天的圖片,讓同學們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或者通過互聯網可以領略世界各地春天的美麗景色。這樣的預習一下子讓這堂語文課變得生動有趣了,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語言思維能力,還可以豐富拓展知識,開闊視野。語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能力,通過網絡學習別人如何描述春,鍛煉學生用語言描繪春天遠比生硬的講解課本語言知識更加有效。
三、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活躍課堂氛圍
多媒體設備包含投影儀、白板、電腦、音響等課堂交互設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幻燈片、視頻、音頻等方式進行教學,從而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放一些蘇州園林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同學們真切感受蘇州園林的美麗,用圖片視頻結合課本文字,這樣也能深化課本內容,給同學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不用死記硬背課文內容。據調查顯示,多媒體設備更能吸引學生興趣,學生在瀏覽圖片視頻時思維活躍,興趣濃厚,這樣課堂也不再死板僵硬。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時,教師都會讓學生學習朗誦海燕,體會詩中包含的情感,這時候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或者播放海燕在波濤洶涌的海上展翅翱翔的視頻,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更有代入感,更能體會詩中的鼓舞之情。再利用網絡給學生普及一些革命歷史背景,這樣學生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媒體設備的融入極大地豐富課堂內容,課堂不僅是講述課本,語文教學也不局限在課本字面上;多媒體的運用活躍了課堂氛圍,通過視覺、聽覺多方面的沖擊讓課堂生動有趣。
四、師生互動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大多是教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由教師引導學生思維,學生在課堂的表現顯得被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應當以學生為本,增加多元化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蘇軾的《水調歌頭》在初中學習以前就有不少人聽過這首歌,在學習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播放音樂邀請學生們先學習唱這首歌,舉辦唱詩大會,不僅在課堂唱出來,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習這首詩歌,制作幻燈片,然后在課堂上講述自己的理解。教師作為聽眾,分析理解學生的觀點然后進行補充。這樣提升學生在課堂的地位,教師以學生為本,學生從被動接收知識變成主動探索知識,自主學習可以促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小組討論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也鼓勵學生表達表現自己。
結束語
初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現在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上,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應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開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環境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楊茂江.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路徑探析[J].成才之路,2020(03):76-77.
[2]麻明輝.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164-165.
推薦閱讀:教育扶貧的論文適合發表哪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