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結合運動員生理與心理特點,在訓練過程中處理穩定與變化之間的關系,在完善技戰術能力、提高運動成績的作用上進行分析。方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教學實驗法。結果:穩定的技戰術能力來源于最佳的訓練刺激,有賴于訓練負荷、強度和內容的系統變化。
關鍵詞:穩定;變化;技戰術;運動員
引言
穩定的技戰術和變化的訓練計劃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處理好穩定與變化之間的關系是完善技戰術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效果取決于運動過程中負荷、強度及訓練內容的有效刺激。在當前培養青少年后備體育人才方面推行競技體育多學科參與、多元化參與的大背景下,科學訓練更為重要,處理好穩定的技戰術與變化的訓練負荷強度之間的關系,把握技戰術能力形成和變化發展的負荷強度,對運動成績提升至關重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 研究對象
為了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本研究采用了對27名挪威優秀賽艇訓練的成功方法和Steinacker關于賽艇運動員世錦賽前的訓練研究,再結合自己所帶的合肥市22名賽艇運動員現狀進行實驗。
2.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技術資料,以如何完善技戰術與負荷強度變化之間的關系研究為主題詞查閱相關書籍,為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采用統計法分析處理好穩定的技術與變化的負荷強度之間關系對運動成績在干預前后是否存在顯著性差別。利用學校科研室血乳酸測試儀,測試觀察訓練強度區域變化,在訓練實踐中探究處理穩定與變化之間關系對技戰術的影響。
3.實驗步驟
整隊,宣布訓練任務;準備與熱身;技戰術訓練內容;放松整理活動。主要內容為肌肉神經喚醒與刺激,腹肌、背肌,弓箭步走,水上專項技術訓練等。
二、結果
在訓練過程,不斷協調技戰術穩定發展與訓練負荷不斷變化之間的關系,遵循適時適量刺激的原則,從穩定發展技戰術角度出發制定變化的訓練計劃,有效達到了刺激效果,增強了運動員的適應性,完善了技戰術能力,提升了運動成績。經過為期8周的訓練,不斷變化負荷強度,有效提高了機體有氧及無氧代謝能力,運動員技戰術能力進步顯著,在2017年10月于潁上縣八里河舉辦的安徽省青少年賽艇錦標賽中,共獲得金牌12枚、銀牌14枚、銅牌10枚的好成績。
三、分析
1.賽艇技戰術訓練的完善
賽艇運動是對技術要求很高的以力量耐力為基礎的運動項目,沒有超常的身體能力很難有多大作為。在賽艇技術與戰術訓練過程中處理不斷發展和變化的負荷強度,受科學訓練和變換的負荷強度影響,必須掌握好變化的訓練負荷與穩定的技術之間的關系。運動員的生理適應水平與運動成績的提高密切相關,但對如何增強這種適應并將它們轉換成運動成績,還存在大量的爭議。爭論的焦點在于訓練的量、強度及頻率的合理安排。賽艇是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運動項目,大量和大強度都是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引起的代謝適應有相當大的重疊,但這些適應的信號分子可能不同。長時間、亞極量、低強度訓練與短時間、高強度訓練募集的肌纖維有很大差別。
2.訓練負荷分布與訓練效果
分析訓練產生的生理與適應之間的因果關系,準確量化訓練負荷是必不可少的。訓練負荷變化是隨運動員能力提高而不斷改變和變化的。通常的控制方法是槳頻、心率、血乳酸、距離、時間等指標,采用乳酸閾指標來劃分訓練負荷,將血乳酸變化分為第1 乳酸閾、第2 乳酸閾、第3 乳酸閾,按其對應的生理特征可以將運動強度劃分為三個區間:低強度,≤2mmol/l;中等強度, 2-4mmol/l ;高強度,≥4mmol/l。確定變化且可靠的量化訓練負荷,可以有效地穩定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
實驗過程中發現,血乳酸在哪一個訓練區域都可以產生有效的影響,但不可避免的問題都是要預防過度訓練和過度疲勞。研究表明,大訓練量 3 周后開始出現訓練過度狀態,一般訓練量的第5周左右也可能出現過度訓練狀態,高強度訓練持續 3 周后會出現過度訓練狀態。
3.不同負荷強度的訓練效果
運動量大而長時間、低強度訓練,也被稱為長距離有氧訓練,槳頻一般在16-18槳/分鐘。雖然賽艇項目比賽時的強度更高,但在訓練中,運動員更傾向于使用高訓練量的方法,并選擇低強度訓練去維持大訓練量。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過度訓練的風險和滿足恢復需求,維持肌肉的長時間高功率輸出能力;另一方面是通過大訓練量的方式提高運動員的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建立穩定的技術能力。
Fiskerstrand對 27 名挪威優秀賽艇運動員 1970-2001 年的訓練及運動能力的變化的研究發現,三十年間總訓練量增加了20%,強度≤2mmol/l的訓練從每月 30h 增加到 50h,比賽速度和超大強度訓練從每月23h減少到 7h,運動員的 VO2max從 1970s 到 1990s 增加 12%,6min 測功儀成績增加 10%。Steinacker關于賽艇運動員世錦賽前的訓練研究發現,運動員每天的訓練量高達 190 min,在準備期的最后一年訓練量增加了 20%,運動能力明顯提高。
5.高強度訓練與訓練效果
高強度(>4mmol/l)的訓練主要包括間歇性訓練和爆發性訓練(短時間、高強度沖刺),它是在高于無氧閾強度進行的短到中等持續時間(10s-5min)的重復訓練,訓練組之間被短暫的低強度運動或者休息分開,允許部分但不是完全恢復,因此也可以稱為高強度間歇性訓練,目的是對生理系統施加比實際需要更大的壓力,從而產生一定的訓練適應,主要包括增加 ATP 利用率和運動肌的能源狀態、骨骼肌的緩沖能力、毛細血管密度和有氧氧化酶活性。
賽艇運動唯有用高強度的訓練刺激才能做好參賽準備的訓練。訓練安排是否合理,要根據運動員的生理狀況,還要考慮到運動員的休息和恢復時間及恢復的狀況,不能讓疲勞的狀態提前出來。休息多了也會產生適應,就不能達到有效的刺激作用。也就是說,提高技戰術,除了要穩定技術、適時調整和控住訓練負荷強度,還要考慮到生理、心里和生物力學等方面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處理好穩定與變化之間的關系。
高強度訓練,要注重訓練的監督與醫學體育科學的監控,防止過勞性的損傷,保障恢復性的訓練比例。恢復也是訓練的一部分,如果訓練成績的增長超出了機體的適應能力,就很容易出現過度性的訓練。教練員的訓練和計劃安排的藝術,就在于能找到適合全體運動員運動成績提高的負荷遞增最佳訓練強度的刺激。
四、結論
良好技戰術的形成需要把穩定的技術和變化的負荷強度有效結合起來,還要考慮到生理、心里和生物力學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刺激不夠或訓練負荷單一,就會產生身體機能適應,造成成績停止不前。運動員生理適應和技戰術表現與訓練總量相關。周期較長的大訓練量會帶來技戰術的穩定。不同訓練方案影響幅度會有所差異,訓練計劃的設計應根據階段訓練結束評估后再行變化。訓練模式取決于想對運動員的生理機能或運動表現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通常訓練過程中更傾向于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VoIKer NoIte(主編) .曹春梅, 張秀云(譯).劃得更快——賽艇訓練的科學與藝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6580.
[2]Vem Gambetta(著). 劉宇,孫明運(譯).競技能力的全面發展——身體功能訓練的藝術與科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5266.
[3]Tudoro.bompa G.Gregory Haff.周期——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5052;208228.
[4]李建國,林德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多元化創新模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02):7376,80.
推薦閱讀:教育扶貧的論文適合發表哪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