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小學實驗教學論文發表了小學實驗教育的開展,學生實驗課程是重要的學習部分,動手實驗科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己實驗的方式去驗證,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實驗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發展智力,在科學學科中積極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小學實驗教學論文,設計,操作,動手
目前農村小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城鄉差距大,科學素養尤其是實驗能力普遍低下。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農村小學的在職科學教師,任重而道遠,在我們呼吁給予科學教育足夠的重視的同時,我們更必須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責任,因地制宜,想方設法,努力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筆者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實驗前,明確“實驗目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觀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通俗地說,就是明確為了研究什么做這個實驗。根據實驗目的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學生實驗分成兩類:一類是驗證性實驗,如《物體都能導電嗎》一課,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推出一些金屬有導電的作用,但木頭不導電等,就需要實驗去驗證。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類驗證性實驗的實驗目的稱為:證明……。另一類是探究性實驗,這類實驗是整個科學學科學生實驗中的主要部分,如《摩擦力的秘密》、《電磁鐵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這類實驗的實驗目的可以說成:研究……,明確實驗目的以后,學生會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確指向,積極去探究科學道理。
二、實驗時,嚴格“操作過程”
學生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關鍵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喜歡動手做是學生的特點,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驅使下盲目亂動,一動手就忘了紀律,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或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使實驗失敗,這就需要明確操作過程,嚴格按照執行。為了不遏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實驗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運用各種辦法明確操作過程。
一是獨立設計補充式。有的學生實驗較簡單,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設計操作過程,然后指名學生說出,其余學生討論補充,如《研究磁鐵》中磁鐵有指示南北的作用等。
二是學生操作補充式。在實驗時,我們也可以請其中的一位學生上臺演示,其余觀看,再討論應該改進的地方,這樣可以使學生對這一實驗過程印象深刻,等全體進行實驗時不會犯與之相同的錯誤。
三是教師演示提示式。部分學生實驗,其中的某一步較重要,是影響實驗成敗的關鍵,那么就要求教師預先提醒學生注意,甚至要示范講解來演示重點,突破難點,給學生搭起通向成功彼岸的橋梁。如“空氣壓力實驗”,教師示范的時候要講明:杯中的水要滿,中間不應該有空氣隔在里面,要按住慢慢倒過來再放手。
三、實驗中,全面“觀察現象”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是,學生的特性又決定了他們不知如何去發現、研究、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在學生實驗進行過程中,我總是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觀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細看,實驗中真的會“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少的變化。
如《沸騰》一課,學生能在老師提醒下用眼觀察到沸騰全過程的變化:底部聚集較小水泡→水泡變多變大不斷上升→水上下翻滾→試管口出現水氣。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用舌嘗,手、耳、鼻、舌也是人體重要的觀察器官,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在學生實驗中動用這五個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那么,學生就嘗到了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反復強化練習,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會大大提高。這樣,學習興趣促進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進興趣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當然,值得指出的是,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所側重,而且,并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管去觀察的。
四、實驗后,引導“得出結論”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直接和感性經驗相聯系。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可以針對“現象→結論”推導的難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導學生提出結論:一是結論明顯要自達。有些實驗,可以從現象中很容易分析結論,如前所講驗證性實驗及一些諸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物體都導電嗎”等實驗,這類實驗可以讓學生獨立考慮,自己得出結論。
二是結論模糊要導達。有些實驗,從現象中很難得出抽象的結論,要一步步按嚴密的邏輯思維去推論,這種實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如“熱空氣性質實驗”,學生觀察到了塑料袋膨脹上升的現象,一時難以得出熱空氣性質,我是這樣設計問題引導的:①袋子里原來有什么?②袋內裝入冷空氣后松手會怎樣?③當袋內空氣受熱后,袋子變大說明什么?④現在袋內充滿了熱空氣上升了,說明輕的東西應該是什么?通過這四問得出“空氣受熱體積膨脹,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的性質,教師這樣的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老師鋪設的臺階中一步步走上本不可及的成功。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在學生實驗教學中緊扣“實驗目的→操作過程→觀察現象→得出結論”這四個要素,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全面細致的觀察能力,并能積極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來提高學生實驗能力,在科學學科中積極提高學生素質。
作者:巫金華 單位:揚州市江都區郭村中心小學
推薦閱讀:《福建史志》是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與福建省地方志學會主辦的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