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文章發表在《濟南職業學院學報》上,是教育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大學精神,實質,大學人,角色擔當
面臨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建設 “大學精神”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精髓與核心,是大學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市場經濟、世俗文化與功利主義等多重沖擊下的大學精神日漸式微。如何理解大學精神,從而重建大學精神,成為當下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思考的話題。
一、大學精神的實質及重建大學精神的理論基礎
什么是大學精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不約而同地達成共識。一般從兩個角度來界定大學精神。一種是從大學“個性”的角度來認識,認為大學精神是指“整個大學校園共同在一定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一種群體意識,是一所大學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等整體精神面貌,是一所大學共同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的綜合體現,是該大學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
它是大學理念在實踐中的逐步完善和升華,進而在自身辦學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積淀。”另外一種是從大學“共性”的角度來認識,認為“大學精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源性精神或稱主體性精神,一類是為實現和表達本源性精神而需要具備的保障性精神。追求真理,堅持科學是大學的本源性精神;懷疑批判的精神、兼容并包的精神、相對獨立的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屬于保障性的精神。”
個性的大學精神是大學獨立品格的創造;共性的大學精神是每一所大學堅守“民族精神堡壘”的底線。大學精神是感受得到、體會得到,但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一種存在。它不是現實大學的外在的有形的物質形態,它以無形的方式彰顯于這所大學日常生活的細微處和這所大學所有人的精神面貌上。
二、大學領導者:大學精神構建的倡導者與創造者
中國的現代大學教育走過百年的歷程。縱觀這百年中留下鮮明印記的具有大學精神的高校,無不與這所高校的領導者密切相關。如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貽琦之于清華、竺可楨之于浙大、張伯苓之于南開、馬相伯之于復旦……正如章開沅在其著作《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書系》的序言中所說:“在百余年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有一大批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先驅者。
他們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為中國現代大學的奠基與成長作出了無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些先驅者的功績。特別是其中那些辦學有成就的著名校長,他們和他們所辛苦經營的著名大學乃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塊塊豐碑。他們教育思想的豐富精粹、辦學理念的卓越高遠以及實踐業績的澤惠后世,至今仍然受到中外學者的肯定與尊重。”
的確,仔細考察這些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足跡的大學校長們,人們發現,他們無論是曾經留學歐美,還是固守本土文化,他們在精神深處無不堅守著人文精神的理想,都是有擔當的人文知識分子。“他們都懷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懷著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摯情感,勇敢地擔負起振興民族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確立為教育宗旨。”
三、大學教職員工:大學精神構建中的傳播者與實踐者
從根本上講,大學教師是大學精神的傳播者與實踐者,他們是大學精神的策源地。缺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缺乏懷有“科學人文主義”理想的教師隊伍,校園再漂亮,大學精神的口號再響亮,也無法真真地將大學精神傳遞給學生。醫生一時的疏忽,可能傷害一個病人;而教師的一時疏忽,影響的可能是一群人。
梅貽琦早就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見教師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師,但在大學教育的框架內教師必須德才兼備。就當前的中國大學而言,教職員工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類是活躍在教學和科研一線的教師;一類是為學生基本生活提供服務的教輔工作人員。
大學教師在大學精神構建的過程中該具有怎樣的擔當呢?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應該首先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要求教師追求真理,忠于真理,不盲從、不符合、不武斷、不專橫。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給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研究的理念,以邏輯推理的理性精神和反復實踐的求真精神作為教學科研的準則;其次,具有自省憂道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存在與價值為內涵,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的存在,強調人生的意義,對人類文化的精華和核心價值給予根本體現的一種精神,其終極目的是促使個體得到自我的完善,成就完美的人格。”教師只有具有這樣的人文精神,才可能關注自身和學生的個性成長,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真正從教育的本質“人的完成”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三,具有敢說敢做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大學以思想自由為原則。”“大學教員所發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黨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學者之牽掣,茍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反對之說,不妨同行并行,而一任學生之比較而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教師只有思想自由才可能突破思想的禁區,才能在爭鳴中解決問題。
教師只有學術自由才能傳承文化、創新文化,才能打破學術霸權的壟斷,使學術真正發揮應有的力量;教師只有言論自由,在不違背國家法律和法規的前提下,才能敢說真話,敢于批判,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追求真理。第四,具備敢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教師只有具備創新精神才可能支持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使創新成為學習的主導,改變原本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式學習的弊端,從而讓學生在勇于創新中自主學習,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
四、大學生:大學精神構建中的繼承者與輻射者
大學生是大學精神的主要載體。大學生是大學精神的學習者,但同時也是大學精神的傳播者與延續者。在“大學人”的組成當中,學生是最具有可塑性與傳播性的。學生的可塑性在于他身在大學環境中,大學精神以一種無形的方式熏陶著他們的身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對世界的關注。隨著一屆屆學生走進工作崗位,走進社會,他們身上所承載著大學精神就會以輻射的方式影響著周圍其他的人。由此,一所大學的大學精神就在這不經意之間獲得了傳承。正如研究者所說“大學精神既深藏于‘大學’之中,又游離于‘大學’之外。
教育核心期刊發表:《濟南職業學院學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濟南職業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本刊為雙月刊,16開,124頁碼,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刊號為ISSN1673—4270,國內統一刊號為CN37—143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