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信息公平獲取不僅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權利之一,更是圖書館行業核心價值的體現。本研究旨在為圖書館行業在數字時代保障信息公平獲取提供參考與借鑒。論文通過網絡調查法、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新冠疫情期間我國線上教學活動中的諸多現象,梳理線上教學中信息獲取過程的公平性障礙。文章旨在探究作為社會信息行業關鍵節點的公共圖書館在掃除信息獲取公平性障礙、實現自身核心價值方面所應發揮的作用,以及所應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 在線教學 信息公平獲取 COVID-19 公共圖書館
0 引言
2019年底,全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2020年1月24日起,29個省、市、自治區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為有效抵抗疫情,教育部作出了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決定。2月5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要求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月6日,教育部頒布《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2],對教育信息化如何指導線上教學作出了具體要求。截至3月2日,教育部已組織22個在線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在線課程2.4萬余門,覆蓋了本科12個學科門類、專科高職18個專業大類。全國中小學紛紛利用在線直播課堂、網絡點播教學等形式開展線上教學工作。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4日,已有3大洲的22個國家宣布實施停課措施,全球約有2.9億學生因新冠疫情停課[3],各國紛紛開展在線教學活動,為保障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公平獲取學習資源,完成學習計劃掃清了障礙。
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4],公平理念是人類追求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信息公平是公平理念在信息社會的延伸,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國際圖聯(IFLA)長期以來一直堅持信息公平獲取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之一,并將其作為圖書館行業的核心價值標準。2019年是IFLA公平獲取——“國際圖聯圖書館與知識自由聲明”發布20周年[5],IFLA為圖書館行業如何在信息時代堅守這一核心價值提供了指導意見。目前,國內信息公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學、政治學、圖書館學等領域,對于在線教學領域中的信息公平性問題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在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展開研究,嘗試分析在線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信息公平性保障機制,以供借鑒。
1 線上教學的信息學特點
從信息學角度看,教學本質上是通過教與學的行為完成知識轉移的過程。線上教學區別于在校課堂教學,具有時間、空間的泛化,對網絡環境及設備的依賴性,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等顯著特點。
1.1 時間、空間的泛化
線上教學從教學模式上可分為在線直播式教學和網絡點播式教學。在線直播是指教學人員通過直播平臺進行的實時教學行為。網絡點播是指信息獲取方通過點播平臺點播事先已錄制好的課程。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直播式教學不受空間位置的限制,點播式教學對時間和空間具備泛化的特征,可以根據知識受眾自身的情況合理動態地安排學習時間和課程進度,并可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在任何地點開展學習行為。因此,線上教學更符合現代知識受眾信息獲取碎片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