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新時代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挖掘民族地區幼兒園本土課程教育資源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創新幼兒園藝術教育理念,開發民族地區手工編織教育資源,優化幼兒園藝術教育內容。會東存在著大量原始古樸的民風民俗和多姿多彩的傈僳民族文化,孕育著獨特的民族風情。手工編織是傈僳族傳統手工藝中的一種,品種繁多,編織方法、技巧多樣,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能讓民族文化得到弘揚與傳承,也能在“手傳歷史,心傳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創新思維、合作能力。
關鍵詞:傈僳族 手工編織 本土民族 特色課程
《綱要》提出:“把當地社區的文化歷史與社會生活作為教育資源,能讓幼兒從人們的生活中體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感受到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從而使幼兒產生對社區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課題“傈僳族手工編織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實踐研究”著力解決幼兒園教學中的兩個問題:一是開發傈僳族手工編織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園本土民族特色課程內容,彌補缺失,形成本地區的特色文化;二是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喜愛之情,并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傳承與創新運用,獲得完整經驗,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1.開拓多維視野,分類展開研究。
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課題資源創新的源泉,傈僳族文化并非以單一的形式存在,而是呈現各種各樣的形態。課題組分別從傈僳族編織內容、編織原材料、編織技法、編織的創新運用等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展開研究。
2.培訓種子骨干,保障師資力量。
由教育機構組織的專門手工編織技能培訓特別少,沒有太多的學習借鑒,重點是匯聚“草根”力量,培養“種子”教師,外出觀摩培訓——編織藝人進園培訓——種子骨干培訓(有專長教師)——課題組團隊——其他參研園所教師,層層幫帶培訓學習,形成自上而下、由點到面的培訓鏈,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編織實操技能,引領課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比如:組織課題組教師參加傳承人編織技能培訓(向麻線織布傳承人黃國會學習織布;向編織草鞋傳承人黃文林學習打草鞋;向喬衛林學習編織背篼背手;傈僳村里的中老年人都會打席子,隨便拜師。)。還主動聯系鄰縣--米易縣旅游局、縣文化館、博物館、米易傈僳村寨(新山村)考察學習。
3.挖掘本土資源,開發運用研究。
廣泛收集資料,進行合理篩選,歸類整理,體現民族文化的適宜性和參考性,教師通過多種網絡、雜志、《會東縣縣志》、會東縣文化館檔案資料、會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等文獻,進行“傈僳族手工編織”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資料的搜集工作。比如:傈僳族神話、民間傳說;飲食風俗習慣;婚禮習俗;刺繡、樂器;紡織;蹢腳舞等,并對其進行精心篩選和整理,構建幼兒園“傈僳族民族文化”資源庫。
(1)收集編織物品,觀察操作體驗。在采風和學習中見到的傈僳族精美的陪嫁品、服飾、樂器、酒器等手工編織裝飾;草墩、草墊、草席、籃子、背篼背手、篩篩簸簸等生活用品的編織;嘗試傈僳民族從生產——加工——制作的織布技藝等。
(2)采集編織材料,探研編織方法。
在本土自然資源中選擇編織材料,學習編織技法。傈僳族編織材料運用最多的麻線、麻繩、火麻皮、羊茅草;植物的枝條、葉、莖、皮:刮磨過的篾條、藤條、棕皮、蒲草、柳枝等;傈僳族編織成品中豐富的圖案和形狀等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了圖案花紋。傈僳族最常見的編織技法有編織、紡織、釘串、穿插、編辮、盤結、纏繞等技巧。
4.優化編織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內外環境,為幼兒創造一個能與之親近的傈僳族民俗文化環境氛圍,加強傈僳族民俗文化的內涵。在幼兒園的內外墻、走廊、區角等墻面上設計適宜幼兒欣賞的編織手工作品和操作環境。如:在園內打造“傈僳族工作坊”功能室,設有編織、刺繡、泥塑、繪畫等區角。班級環境主題墻“傈僳新村”里設有表演區“蹢腳舞廠壩”,角色區“古鎮美食”“小康之家”美工區“巧手坊”等,讓幼兒在看看、跳跳、說說、做做當中,親身感受民俗文化的獨特美,加深幼兒對傈僳族民族文化的認識。
5.文化融入課堂,感受獨特魅力。
手工活動是幼兒園孩子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在幼兒園把傈僳族手工編織融入課堂,優化幼兒藝術教育。引導幼兒大膽構思,大膽創作,有效的促進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1)科研教學主題月,以研促教共成長
我園把6月定為科研主題月,手工編織課題組的教師根據自己課題研究的方向,上一節教學活動展示課并評課。小三班劉巧老師精心設計了《五彩蛋兜,粽葉飄香》;中三班劉秋梅老師的《我是紡織小能手》;大三班周丹丹老師的《傈僳手鏈》;大二班晏春艷老師的《美麗的菖蒲籃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利用自然材料結合已經掌握的一些編織方法,制作一個個裝飾品。教學活動展示后,科研組老師進行了評課活動,通過以研促教的形式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圍。
(2)本土節日特色濃,拓展創新弘文化
圍繞端午節開展“濃濃端午情,淡淡藥草香”主題教育活動。課題組教師帶領幼兒走上街頭游百病(端午節的習俗),到藥材一條街開展“識百草,逛藥街”的實踐活動,采集編織材料,在各班級開展了手工編織活動。如:菖蒲、粽葉編織成頭飾、服飾、香包、編彩縷等,體驗中感受端午節文化的快樂,激起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及會東本土文化的興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6.搭建分享平臺,展示研修成果。
在我園課題組的精心設計和組織下,大班幼兒在“成長、感恩、惜別”畢業典禮中,圍繞傈僳族手工編織主題內容開展了“我型我秀我閃亮”時裝秀表演活動。傈僳族特色花布、麻線、麻繩、藤條、棕皮、粽葉、環保袋、垃圾袋等材料,經過師幼、親子合作,結合傈僳族編織元素的匠心巧手后,轉眼間變成了T臺上一套套精美 “盛裝”,萌萌的表情、酷酷的動作,傈僳風味十足,時尚與古樸完美結合,讓優秀的傈僳族手工編織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
推薦閱讀:兒童與健康幼兒教育類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