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義務教育學校的優質發展已迫在眉睫。在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時代,學校要用新理念對教學與管理進行引領,深化學校變革。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南行中學立足合作辦學平臺,積極探求建設優質學校的路徑并進行實踐,努力實現“四新”,即學校辦學要有新理念、課堂教學要有新方式、教師發展要有新舉措、學生成長要有新活力,呈現出標準引領、管理規范、內涵發展、富有特色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新時代;學校建設;路徑選擇
《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從保障學生平等權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進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美麗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六個方面,指明了學校管理的職責和方向。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應該按照這些要求,加強學校管理,提升辦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建設新時代的優質學校。
一、以頂層設計為核心。學校辦學要有新理念
當前正處于教育改革新時代,優質學校的建設首先應體現為管理的現代化。學校必須從規范辦學人手,推進教育公平,注重學生的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學生權益;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宗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升學生道德品質與生活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以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為關鍵,加強師德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為根本,建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因材施教,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以營造和諧、安全、美麗的校園環境為保障,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營造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以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為依托,突出依法辦學,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構建和諧的家庭、學校、社區溝通。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南行中學從生成性的學校理念、卓越的課程教學、充滿活力的內部管理及高支持性的外部環境四個維度積極建設優質學校。學校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教育思想,基于學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針對當前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知行難合一的問題,結合華中師范大學的教育理念,邀請教育專家反復研討,制訂學校的發展規劃。學校確立了“為生命遠行注力”的辦學理念、“厚德健行”的校訓、“知行合一”的校風、“躬行立范”的教風和“篤行求真”的學風。為了實現辦學目標,學校確定了攻堅坐標系,采取六項辦學舉措:建構學校文化新體系,做“行”文化,引領內涵發展;打造課堂教學新模式,先學后行,打造“學行”課堂;開發課程建設新體系,開發“行學”課程;確立師生評價新標準,用科學、客觀的教育評價促進師生發展;用好教育教學新技術,推動教育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搭建教師發展新平臺,培育名師,引領教師成長。
二、以教學改革為抓手。課堂教學要有新方式
優質學校建設應當以課堂為主陣地,把師生生命的成長和豐盈作為辦學的主旋律,積極倡導課程改革,在夯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研發校本課程,為學生生命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結合學校文化和區域特色,學校因地制宜地創建了“學行”課堂教學模式,開發了“行學”課程體系。學校堅持走素質人文教育之路、優質特色辦學之路、科學持續發展之路,致力于培養健康智慧、行商高的“五行”(行健、行善、行志、行知、行美)學生,著力培養學生的認知、合作、創新和職業發展四種關鍵能力,切實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第一,學校創立有感染力的“學行”課堂模式。學校借鑒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管理舉措,并結合辦學實際,打造了“三段三行”的“學行”課堂新授課教學模式,深入推進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以問題學習為主線,以自主試行一合作同行一探究勵行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讓學生將學與行結合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結構模式為“三段三行”:第一段是自主試行,由學生自主預習新課知識,嘗試獨立解決問題;第二段是合作同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開展同伴互助,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第三段是展評勵行,學生集中展示交流,解決共性問題,教師當堂反饋,拓展教學。“學行”課堂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原則,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與學以致用的能力。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導師制、學困生幫扶等機制,通過學法指導課程、小組學生互助學習、教師分科定向輔導、年級定期總結獎勵等措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學校挖掘有生命力的STEAM教育“行學”課程特色資源。學校將中國歷史上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融入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訓,突出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提高學生的“行商”。學校積極探索實施STEAM教育“行學”課程,強調合作,注重實踐,促進學生發展。課程以點帶面把生活、學習與學生的成長融為一體,將生物、地理、信息技術等學科整合,在內容編排、實施過程及方法策略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了實踐性與本土性,突出了知行合一與地方特色。STEAM教育“行學”課程從蘇州地方特色人手,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實施STEAM課程《玩轉蘇州》,開展“蘇州生物的多樣性與保護”“水鄉·水產·水韻”“鳥在太湖——觀鳥之旅”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基于項目的實踐活動,認識蘇州的氣候環境、風土人情、文化藝術,學習蘊含于其中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資源危機等諸多問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以專業引領為階梯,教師發展要有新舉措
優質學校離不開優質的教師,因此優質學校的建設應該在校本研修上下功夫,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借助合作辦學的優勢,將教師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作為工作重心,從教學教研和教育管理兩方面分層次梯隊培養,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對于青年教師,學校采取了“五子策略”。第一,培底子,學校為每位青年教師發放教育理論書籍,要求青年教師學習教育思想和理念。青年教師從教師禮儀、教學基本功、閱讀積累、寫作表達四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
第二,結對子,即師徒結對、以老帶新,在反復磨礪中出成績。第三,壓擔子,學校要求每個青年教師努力實現質量優、發展優,即要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優質教育和優質服務,踐行教育改革理念,實現自我成長三年規劃目標。第四,搭臺子,學校為青年教師搭建了“賽、磨、研、學、展”五大平臺。賽,學校讓青年教師參加賽課,在歷練中提升教學水平。磨,好課多磨,學校讓青年教師在專題中磨課,促進教學能力提升。
研,青年教師既開展個人研究,又加入學校群體研討,在學科團隊中提升專業素養。學,學校讓青年教師走出去學習的同時,也邀請教育專家進校園,有助于青年教師在學習中實現專業成長。展,展示成果,學校給青年教師機會在課堂、教研等活動中展風采。第五,樹旗子,學校樹立了兩面旗,一面旗鼓勵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即按照教壇新秀一骨干教師一學科帶頭人一教育名師的路徑實現自身發展;另一面旗鼓勵教育管理人才做職業規劃,按照副班主任一正班主任一科室助理一科室副主任一科室主任一校長助理的路徑謀劃職業生涯。
學校通過理念引領、模式推動多種途徑,以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達標課等多種形式,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學校的辦學時間雖短,但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學校現有蘇州市首屆青年拔尖人才獲得者1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6人,區級骨干教師11人,海外德育基金獲得者1人,2位教師被授予2017“花季杯”蘇州市青少年國粹文化系列活動優秀指導教師,教師撰寫的論文在省級以上期刊上發表11篇。
推薦閱讀:《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月刊)創刊于2016年,為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管,廣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出版的教育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