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我國,由多方面原因,校園暴力現象越來越多,小學校園也逐漸充斥著校園暴力行為。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已顯得越來越重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改善小學生不良行為方向教育論文(2篇),以供學習和參考!
》》》期刊簡介《《《
改善小學生不良行為方向教育論文一
矯正小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方法
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我國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已明顯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也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與此同時,在少年兒童中也普遍出現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等不良心理傾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根據學生不良行為習慣表現找到其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
一、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主要表現
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我們要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采取相應的矯正措施。
1.基本做人的態度和習慣
從對小學生的觀察中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小學生自制力較差,不遵守紀律,很隨便;二、三年級的學生逐漸表現出撒謊的問題,有的孩子不愛護公物,無公德;有些四五年級的學生打人、罵人、欺負比自己弱的學生,并向低年級的學生索要財物。還有些共性問題:無愛心,對他人冷漠,無集體榮譽感;經不起挫折,不夠勇敢,怕吃苦等等。如果這些不良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將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2.生活方面
小學生在生活方面同樣存在不少問題,不愿做、也不太會做家務事,自理能力差,有嚴重的依賴心理;將父母給的早點錢省下來買零食、買玩具;放學后不回家,到處玩,作息無計劃、無規律,迷戀電視。
3.交往方面
小學生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媽媽生活的主宰,他們已經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順著自己的性子,很少為他人著想,不會關心、寬容、體諒他人。
4.學習方面
學習被動,不喜歡做作業,心里總想著玩這玩那,因此作業馬虎、應付、拖拉,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還有的學生做作業不動腦筋,不會抓緊時間,不會審題,總是依賴老師或家長,不愿意花時間鉆研,學習缺乏吃苦的精神;課堂上有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發呆,說小話,做小動作,對于老師的提問,不積極思考,不求甚解,得過且過。
二、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
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很多,有個體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學校教育的不當,還有校外不良環境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等。
1.家庭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和諧因素或是某些單親家庭。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不健康心理。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我國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父母工作壓力加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只好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很少與子女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從而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民主性,方法簡單,親子關系緊張。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由于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把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孩子逼進書房題海,結果與子女關系緊張,使孩子形成叛逆心理。二是重養不重教,學生的生理發育明顯提前,但心理發育由于家庭、學校的保守、封閉滯后于王理發育,學生的思想、情感、發展未達到應有水平。
(4)獨生、獨門獨戶,把同齡人拒之門外,缺少伙伴。隨著城鄉住宅建設的發展,家庭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環境優化了,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縮小了學生的生活范圍,又容易形成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2.社會原因
社會上不良的風氣有著負面影響,一些成年人道德失范,弄虛作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權利至上、金錢萬能、以權謀私等現象對學生幼小的心靈中也會有一定影響。學校附近的網吧、游戲廳等***所對學生思想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不少學生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校園周邊的各類商店違規經營,引發學生畸形消費。
3.學校原因
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在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上負有重大的責任。而目前學校管理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教育導向偏軌。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但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從家長、教師到學校,都沒有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二是教育方法不當。有的教師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未能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作用,更有一些教師師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養,陋習不避學生耳目,污染了學生的視聽。
三、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措施
①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班集體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②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③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從我作起,贏得尊重。④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滲透教育。⑤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輔導。⑥家教同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⑦改善少年兒童成長的社會媒介環境,建設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何映雪.對小學生不良衛生行為的分析及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2]焦敬芝.如何改正小學生的壞習慣[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13)
改善小學生不良行為方向教育論文二
學校教育矯正小學生不良心理行為習慣的成效展示
一、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注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應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改變以往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生品德培養的錯誤做法,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放在學校德育工作的首位。進一步健全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考評機制,不單純以教學業績評價教師的工作成績,鼓勵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完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變過去的“分數制”為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機制”,適當增加學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學業成績中占的比重,教育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再學做事,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新型人才。
二、強化前途理想教育,培養正確人生價值觀念。
理想是前進的燈塔,是前進道路上的動力源泉。學校應定期開展以理想抱負和責任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注重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充分開展親子教育,讓家長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學校應積極主動協調街道社區和其他單位的關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周活動、陽光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鍛煉其強健的體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減少學生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機會。此外,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據學生愛好、特長和潛能,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指導、幫助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克服重重困難,用辛勤的勞動實現人生價值。
三、注重行為常規訓練,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復獲得,因此養成好習慣需要不斷重復良好的行為。小學生在學校生活的時間相對家庭較長,因此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重點在學校,學校可通過周會、班會、文娛體育活動、社會調查、小發明創造等的開展,在群體性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共事、和諧相處的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可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的方式,邀請成功人士現身說法或引導學生自我體驗,進一步強化訓練、反復強調,逐步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家庭、學校、社會每位成員都有教育學生的責任,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其身上存在的細小問題或毛病要堅決指出,并要求其盡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發展,真正杜絕不良行為習慣的滋生和蔓延。
四、嚴格規章制度約束,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嚴格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使其在規定范圍內按照正確的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目前,青少年自覺性不高,說服教育在一定范圍內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紀律約束予以“懲戒”,要大力提倡積極行為,抑制不良行為。克服不良行為習慣不僅需要內部的意志力,還需要外部的強制力,鼓勵學生向良好行為習慣方向努力,并提醒學生不要做違規違紀的事情。學校要根據具體實際制定學校德育工作綱要、學生一日常規、學生文明標準等規章制度,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強硬執行,強化監督檢查,真正實現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約束方面,要加強執行文化建設,經常檢查,及時公布情況,獎優罰劣,形成風氣。
五、做好榜樣示范引導,矯正學生不良言行實踐。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師、家長要求學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教師要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為的榜樣作用,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教師在學問上要明白、通達,善于給學生講明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道理。教師有義務不斷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對學生的良好行為不斷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學生情況,因材施教,指導學生把自己的不良習慣一一列出,要求學生用好習慣取代自己的每一項“惡習”。同時,學校、家庭、社會成員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儀容、飲食、衛生、社交、活動等,在文明行為習慣上給學生以榜樣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覺地向其學習。
總之,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校、家庭、社會要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細調查、多研究、勤處理、講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愛心感化學生、用真情帶動學生,逐步培養農村中、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走入社會、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