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范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并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復”“循環”“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關鍵詞:中學語文,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
語文教學通訊雜志中說到: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于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語文教學通訊》創刊于1978年,本刊為中學語文教師解決教學中實際困難,提供中語教改新信息,回答教師進修中的難題疑慮,溝通教師交流中的相互聯系。是全國中語會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是目前為止全國惟一一家專門針對初中語文教師的中學語文教學類專業刊物。其主要內容為:探求初中語文教學規律,展示最新教學成果,傳遞教學信息。歷年被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復印的篇幅數量均居同類報刊之首。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1] 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后,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么和什么”,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古人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語文學習來說,預習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新授課前學生對新知識提前進行閱讀感知、思考和賞析,哪些懂了,哪些地方還有疑問,做到了心中有數,那么,上課時,就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做好課堂筆記,對知識加深記憶。同時,堅持預習,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學生對預習這一環節卻不夠重視,預習往往停留在翻翻書,讀讀課文的層面,沒有深度,預習是低效或無效的。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上好預習指導課。
預習,是學生在新授課前按一定的學習要求對語文新教材或新課文作自我學習的活動,是語文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也是重要環節。但這個重要環節,往往是被安排在課外時間完成的,缺少具體的方法指導和監管。這也是造成預習流于形式,沒有效果的一個原因。那么,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例如學生剛升入初中,或者是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前——像語文版教材,是按文體編排的,一單元四篇課文,同一體裁。教師可以選一篇課文為例,上好閱讀指導課,以例文做引領,告訴學生這種文體的文章預習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預習哪些內容,應該怎么預習。其它三篇可以讓學生按此方法課下時間預習。篇幅較長的文章,如《故鄉》或有難度的文言文,如《魚我所欲也》等,也可以先上一節預習課。設計好預習學案,把課堂時間放給學生,大膽讓學生自主預習。自主預習的過程,其實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預習情況。這種預習,對課文的認知會更全面,更深入。在學生充分預習,教師全面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的基礎上,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就可以學生不理解的作為授課的重難點,教師的教會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學會更主動,更輕松,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也提高了學習效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的教學模式中,都是把預習課放在第一位的。當學生感知到預習的好處,品嘗到預習的成功的甜頭,預習的熱情自然而然會高漲的。
二、方法引路,先扶后放。
課內預習,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完成預習任務,但最終還是要放手,學生應該能夠課下獨立預習,學會自己學習,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教師要經常幫助學生總結預習方法,授之以漁,鼓勵學生課下時間更要堅持做好預習工作。新授課的預習一般分為單元預習和課文預習。學習新的單元之前,要閱讀單元說明,明確單元體裁,學習目標,了解每篇課文內容。具體到每篇課文的預習,我們的預習框架是:一讀,二劃,三查,四思,五記。不同的文體,每個環節的具體預習內容會有所變化。
一讀,即讀課文,可根據具體篇目默讀、朗讀或速讀,讀熟課文,了解內容。
二劃,是在讀時,圈點勾劃,如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生字詞或你認為重要的語句,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心有所動的地方寫上幾句批注等。圈點勾劃的符號要統一,剛開始會覺得比較麻煩,但運用熟練后,再上課或復習時,就會一看就懂,輕松許多。
三查,是查字典解決不會讀、不理解的字詞,查資料了解作家作品常識,了解編寫時代背景或其他學習課文的輔助資料等。這個環節有時會費些時間,學生往往不愿意做。在預習指導課時,需要老師多明確“查”的重要性。
四思,即對課文內容做深層次的探究。不同的文體,預習時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不太一樣,如記敘文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分析人物性格,概括文章主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么編寫手法等。說明文要明確說明內容,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語言特點等。議論文要知道文章的論點,論據,采用的論證手法,段落之間的結構順序等。可以參考課文后的思考題。這個環節是預習的重點,也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會有一定的難度。
五記,是指做好預習筆記。這是對預習過程、預習內容的一個整理,通過記筆記,預習的思路會更清楚,有時,筆記也會引導你的思維向深層次延伸。預習筆記包括生字詞,作者簡介,不同文體要求下的課文內容分析,疑難問題等。
三、檢查是保證課外預習長期堅持的有效手段。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新知識的預習還是要放在課外時間完成的。那么,學生是否預習了?預習的效果如何?教師一定要經常詢問或檢查,一是了解預習情況,為新授課做好教學設計準備。再者是督促學生要認真完成預習作業。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十四五歲的初中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約束能力還不是太強。通過這種外在的手段促使學生克服惰性,能夠堅持長期預習,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