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長,擁堵頻率高,機動車污染凸顯的現狀,南京市在發展綠色交通、創新管理模式和科技手段上尋求低碳減排的突破。通過試點建設低碳交通區,實現對不同排放標準汽車的精細化管理,在全社會營造低碳、減排的氛圍。
關鍵詞:低碳交通區域;試點建設與發展;城市
能源約束與氣候變化使得低碳轉型成為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過去10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13%,而源自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增長率高達25%。目前中國汽車的產量和銷售量都居全球第一,增長率分別達到48.3%和46.2%,超過12%的合理增長范疇。車輛持續、快速增長引發了能源消耗量激增、空氣質量惡化和交通擁堵等多方面問題。如何發展低碳環保、節能高效的智能交通體系成為城市決策和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南京市以車輛環保分級制度為基礎,運用RFID射頻識別電子卡技術,試點建設低碳交通區域,以降低區域尾氣污染排放,鼓勵環境友好型汽車的使用,倡導綠色出行的環保理念。
1. 南京市機動車污染排放現狀
1.1 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出行和運輸需求不斷加大。南京市作為江蘇省省會、長三角重點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不足10萬輛發展到90年代末期的27.4萬輛,年均增長11.9%。2000年以來,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進入高速增長期。2000年到2005年年增7萬輛,2006年開始年增10萬輛。2010年新增汽車15.3萬輛,機動車保有量達123萬輛,年增長率近20%。
1.2 機動車污染排放現狀
“十一五”期間,隨著市區工業污染源的關停和外遷,以及機動車保有量的高速增長,機動車污染逐漸上升為影響南京市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全市與機動車相關的大氣污染指標呈上升趨勢(見圖1.2)。工業廢氣排放量增速減緩,但仍需在加強治理的同時做好對機動車尾氣的防治,以保證南京市大氣環境的日趨改善。[1]
圖1.2 全市與機動車相關的大氣污染指標年際變化情況(單位:毫克/立方米)
污染物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二氧化氮 |
0.034 |
0.038 |
0.048 |
0.055 |
0.054 |
0.052 |
0.051 |
0.046 |
0.043 |
0.042 |
可吸入
顆粒物 |
0.140 |
0.144 |
0.120 |
0.121 |
0.110 |
0.109 |
0.107 |
0.097 |
0.098 |
0.107 |
二氧化硫 |
0.029 |
0.029 |
0.036 |
0.045 |
0.052 |
0.060 |
0.058 |
0.049 |
0.035 |
0.037 |
據測算,機動車年排放二氧化碳300多萬噸,一氧化碳、碳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年排放量達40萬噸,在空氣中污染物的分擔率分別占到91.4%、84.9%、37.5%和17.5%,交通快速路和主干道污染明顯高于全市總體空氣質量水平。
2. 項目背景
2.1 各國汽車減碳政策
據統計,發達國家交通領域平均碳排放約占碳排放總量的20%左右。因此針對減少汽車碳排放,各國先后出臺了嚴格的政策予以管控。歐盟于2007年底通過了汽車尾氣排放強制性標準立法議案,要求歐盟新車碳排放量必須減至每公里120克。從2012年起不達標的車輛每公里碳排放量每超過1克將被罰款20歐元;從2013年到2015年,罰款逐年遞增,分別將達到35歐元、60歐元和95歐元。德國于2009年公布了汽車二氧化碳稅的征收規則,1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車輛可以免除此后兩年的排放稅。[2]
此外,倫敦、新加坡、米蘭等城市通過對車輛征收排污稅費,設立低排放交通區等措施,鼓勵使用低排放車輛。這些城市的實踐證明,低排放區的建設和管理是降低區域空氣污染的有效途徑,同時也不同程度地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
2.2 高污染車輛區域限行
南京市于2008年7月實施機動車環保分類標志管理制度。依據國家環保部規定,將國I排放標準以下的汽油車和國Ⅲ排放標準以下的柴油車核定為黃標車;國I以上(含國I)的汽油車和國Ⅲ以上(含國Ⅲ)的柴油車核定為綠標車。在車輛申領不同等級環保標志的基礎上,2010年起南京市逐步在中山陵風景區、中心城區和河西新城限行高污染車輛(圖2.2),即在上述區域禁行黃標車和無標車。依托南京市機動車環保數據庫,環保和交管部門采用電子探頭抓拍違章車輛,大大提高了執法效能。截止2011年9月底,限行區域電子探頭共抓拍 11367萬車次,交管部門累計處罰無標車、黃標車 27.1萬輛次。據統計,中山陵限行區高污染車流量由之前的1000輛/天下降到不足100輛,城區主干道則由350輛/小時下降到30輛以下。區域限行政策的實施同時促進了全市高污染車輛的淘汰。2010年,南京市累計報廢老舊車、黃標車2.3萬輛,轉出1.7萬輛,年減少污染物排放2萬多噸。
盡管對高污染車輛的交通管控取得初步成效,但對占機動車保有量90%的普通排放車輛仍無有效、可行的控制機制。尤其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逐步進入市場,雖然在購買車輛時可領取一定補貼,但在使用中卻未有相應鼓勵政策出臺。從各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來看,既需要汽車廠商的技術革新,也要有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更要有政府的政策推動。因此,南京市自2010年起啟動低碳交通區域的試點建設,旨在鼓勵更多的市民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和低排放汽車,以達到在區域內基本消除機動車污染排放的目的。
3. 技術研究
3.1 機動車環保標志電子卡的啟用
2010年起,南京市研發機動車環保標志電子卡,取代原有紙質標志,依照國家標準核發。電子卡芯片存儲區可寫入汽車牌號、車架號、車輛類型、車牌顏色、車身顏色、環保等級、標志有效期等滿足車輛環保管理的識別信息,并具備防撕拆、安全性高、抗干擾等特性。數據區可以多次修改或補充,能使用8-10年,無需每年更換,節省資金,方便車主。2011年3月起,南京市政府下發通告,全面啟用車輛電子卡,并進一步完善車輛環保數據庫的建設。
3.2 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
為確保車輛行駛狀態下電子卡信息的讀取,南京市引入射頻識別技術,即在后視鏡背面或擋風玻璃上部內表面粘貼存儲有車輛信息的電子卡,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通過無線射頻系統讀取車載電子卡中的信息,并傳輸至環保數據庫,實現相關數據實時地采集、整理和分析。
2011年3月至5月,全市已投入使用的25個道路射頻識別基站對10萬張車輛電子卡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動態跟蹤。實驗結果顯示,環保標志電子卡以及安裝的射頻識別基站之間具有良好的識別效應,環保中心數據庫的運行良好。
4. 低碳交通區的試點建設
4.1 低碳交通區域的定義
低碳交通區域是指采用綠色低碳出行方式的交通區域,在該區域內只允許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環境友好型汽車通行,鼓勵合乘和使用自行車或步行進入。
4.2 環境友好型汽車的認定
環境友好型汽車,是指碳排放量和常規污染物排放量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一類汽車,也是南京市級別最高的綠色環保標志汽車,相關信息錄入電子卡內,享受在低碳交通區通行,在低碳停車場免費或優惠停車的待遇。環境友好型汽車包括:
(1)新能源汽車:包括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和生物能源汽車等;
(2)比現階段執行排放標準高一級以上汽車:目前南京執行機動車國IV排放標準,即指國Ⅴ以上汽車。
(3)碳匯汽車:車主通過出資植樹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以抵消該車的碳排放。但該車必須是符合當前排放標準或比當前排放標準低一級的汽車,如目前南京執行機動車國IV排放標準,即只有國Ⅲ和國IV汽車才能碳匯。車輛碳匯資質自植樹次月起一年有效。
(4)節能惠民汽車:低于國家《“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L及以下乘用車)》第二階段能耗標準20%以上的汽車。
4.3雨花臺風景區試點建設和管理
雨花臺風景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年游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但由于該園區車輛可以進入,汽車、游人混雜擁塞、尾氣污染,嚴重影響了游客的安全和健康,游客意見極大,人大多次提案要求禁車。為改善該園區道路交通環境和空氣質量,將其作為首批“低碳交通區”試點,控制區域進出車輛。
2011年7月,風景區南門電子道閘建設完成。通過射頻識別,電子道閘對進入園區的汽車進行智能化識別、控制。對“環境友好型汽車”自動放行,免費進入園區;對其他汽車按管理規定收取進園費用。下一步,園區已計劃禁止除環境友好型汽車以外的車輛進入。
從項目實施的情況來看,射頻識別系統對進入園區車輛的電子卡識別率達100%,環境友好型汽車通行率100%,道閘運行良好,無需人工值守。此外,試點低碳交通區域的公眾支持率較高,進入園區的游客呈小幅上升,并有車主主動將車輛停放在區域外,選擇步行進入。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5. 低碳交通區域的發展
5.1 推廣建設
通過對試點區域的機動車流量、車輛環保等級及污染物排放等測算,評估綜合減排效果,可為推廣建設提供參考依據。2014年南京市將舉辦第二屆青奧會,目前計劃在青奧場館、青奧村等區域全部推廣低碳交通區建設,有效履行對國際奧委會保障“綠色青奧”空氣質量的承諾。通過項目的示范和推廣,逐步進行城市由點到面低碳交通區規劃建設,實現交通領域的大規模減碳。
5.2 新能源汽車計劃
低碳交通區的推廣和發展,把對不同排放標準的汽車“分類管理,限制與鼓勵雙管齊下”的政策付諸于行動,將引導公眾轉變高能耗、大排量的汽車消費觀念,更多的選擇小排量、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
在政府主導的條件下,還可將新能源汽車引入公共交通體系。為體現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園區內公共交通“零排放”和園區周邊交通“低排放”的目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成為首選的交通工具。世博會上示范應用的各類節能與新能源車輛總計1147輛,總載客量超過了1.2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集中示范。據測算,世博期間新能源汽車共節約燃油2811噸,減排二氧化碳8854噸,減排有害排放物285噸。其中園區內新能源汽車節約燃油2143噸,減排二氧化碳6752噸,減排有害排放物217噸。目前江蘇省已將新能源汽車的產品方向首選為城市公共交通。一方面加快新能源客車的開發步伐,力爭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天然氣大中型客車領域率先突破,形成中等規模批量生產供應能力。另一方面加快開發新能源乘用車,用10年左右時間在南京實現公交、出租“新能源化”。
5.3 碳匯行動
在政府和企業之外,個人碳排放往往與城市發展模式密切相關。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其人均碳排放在15-20噸。由于涉及衣食住行多個方面,大規模減少個人碳排放十分困難。而在交通工具的使用方面,私人客車日行駛里程相對固定,且要求車主短期內淘汰更換或改造后處理裝置花費高昂,因此選擇植樹碳匯的方式達到減排目的更加簡便可行。
據測算,一般車輛行駛1公里產生0.236公斤的二氧化碳。按每年行駛2萬公里計算,產生二氧化碳約5噸。半畝成熟林地年吸收二氧化碳6噸。南京地區半畝林地的最低造價約1500元。據此核算,達到國Ⅲ、國IV排放標準的車主出資1500元,可種植0.5畝林地,即基本實現車輛排放與林地吸收的碳平衡,出資車輛相當于實現二氧化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則車輛被認定為環境友好型汽車,可享受低碳交通區相應鼓勵政策。南京市相關部門正在擬訂汽車碳匯行動的執行方案,以持續降低個人交通方面產生的碳排放。
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是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是經濟、交通等多個領域實現全面轉型的重要機遇。依托于射頻識別和物聯網技術建設起來的低碳交通區,將成為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來超峰. 南京市環境庫茲涅茨特征分析[J]. 綠色科技,2011(1):82-84.
[2] 熊焰. 低碳之路——重新世界和我們的生活.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