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貫徹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廣大農村地區,要留住青山綠水,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就離不開生態農業的發展。文章從一個農業縣的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著手,秉著以一斑而觀全豹的想法,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農業;農業大縣
LH縣是農業大縣,長期以來,一直都致力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筆者對LH縣生態農業發展進行了長時間的調研,并對目前該縣農業發展中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結合該縣實際就如何發展生態農業提出了對策。
一、LH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LH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生態農業發展已取得初步成就。
(一)LH縣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1. 產業體系初步形成。通過近幾年的土地流轉,助推LH縣做大做強了油茶產業、茶葉產業、優質稻產業、紅糖產業和龍牙百合產業等等。建成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120多萬畝,其中優質稻生產基地60萬畝、金銀花生產基地21萬畝、特色果蔬茶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8萬余畝、龍牙百合基地1萬畝、三辣(生姜、辣椒、大蒜)基地5萬畝、烤煙生產基地2萬畝等。
2. 現代農業初現端倪。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2019年,全縣農產品生產加工規模企業已達20家,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6.8億元,同比增長15%。湖南軍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湖南寶慶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申報為省“百千萬工程 ”扶持范圍;七江天域農業創建為省特色產業園;花瑤印象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創建2019年度湖南省休閑農業示范農莊,創建11家市級龍頭企業。二是品牌創建取得新成就。2019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15個,完成3家企業的10個綠色食品認證。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大米24個,“鄉香湘”商標獲湖南省著名商標和邵陽市著名商標。山峰農業公司成功創建省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示范基地。
3. 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率先啟動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了“城鄉一體統籌兼顧、清掃保潔全面覆蓋、收集轉運專業運作、處理方式集中統一、經費保障合理分擔”的閉環管理。建成鄉鎮垃圾中轉站23個,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4個,創建省美麗鄉村示范村3個,創建省級衛生村8個,市級衛生鄉鎮3個。完成省定改廁任務2826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3%。
(二)LH縣生態農業的幾種基本模式
依據該縣自然分布特點以及全縣布局規劃,初步形成了幾種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一是以縣城為核心的都市生態農業區。如白竹橋、花門,該縣目前主要發展了城郊型觀光休閑農業,節能減排型設施農業,并且妥善處理城市垃圾和其他廢棄物。二是南面鄉鎮生態農業區。該區域具有地形平坦、排水良好、交通方便、技術型勞動力多等優勢,該縣在南面鄉鎮生態農業區大力開展煙草、動物物種、繁殖等生態農業工程。三是北面鄉鎮生態農業區。該區山高坡陡,地勢落差較大,地處河流上源,自然環境相對潔凈,建立了金銀花、獼猴桃、玉竹、高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帶。
二、LH縣發展生態農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態農業發展認識不到位
當前,LH縣的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了解。從生產者方面看,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制約,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景認識不清,農民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對農業經營方式的轉型一時難以接受,并繼續保持農業的粗放經營模式。在消費者方面,雖然人民群眾已經充分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已引起消費者的關注,但人們對生態消費認識遠遠不夠,急需提高。筆者曾就這方面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說明該縣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對生態農業發展和食品安全認識不夠,這些都將制約生態農業的正常發展。
(二)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到位
一是濫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結構有所破壞。針對農村化肥消費情況,筆者在幾個村莊進行了調研,89.1%的被調查者家庭在種植作物時使用的是化肥,當問及為何不使用農家肥時,都說太麻煩且產量又低。調研數據顯示每畝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達到了147斤,接近規定的每畝150斤的極限。該縣一半以上的土壤結構被破壞。
二是濫用化學農藥,害蟲天敵減少。該縣當前經營農田的方式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加之有文化和技術的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經營農田的大多是老年農民,他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亂用化學農藥,用藥量隨意增加的現象比較常見,從而破壞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是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低,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筆者就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的處置在十多個行政村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農作物秸稈不再是農戶的生活資料,隨處亂丟亂放,對農村生活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農業科技含量較低、技術支持力度不足
該縣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大部分都用在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造和農民補貼上,對推廣農業技術方面的資金投入卻少之又少。根據筆者在24個鄉鎮的調查,該縣有21個鄉鎮給農技人員安排其他工作,沒有專門從事農業技術的進村入戶指導和服務,農技人員離崗和流失十分嚴重。該縣在生物應用、農業新品種的培育、如何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等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距離。該縣因地制宜,提出了“南煙北藥”工程,大部分鄉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模式,但具有推廣價值的生態農業配套技術卻不多。例如白竹橋村在蔬菜水果的種植上,只注重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以避免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但在提高水果和蔬菜抗蟲技術上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在植保和農業節水灌溉等技術方面,也遠遠落后。
推薦閱讀:國內生態學專業期刊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