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淺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環境科學時間:瀏覽:

  摘 要 黃土高原存在著生態環境脆弱、人口與土地矛盾尖銳等一系列問題。發展高質量生態農業是解決矛盾,促進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此,以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例,通過對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塬溝壑區和長城沿線風沙區水土綜合治理模式及成效的梳理,分析論證了黃土高原水土生態建設與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關系。

  關鍵詞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農業

海洋工程論文

  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農業是黃土高原歷史最悠久的產業,也是規模最大的基礎產業。長久以來,黃土高原存在著人口增速過快、生態環境脆弱、人口與土地矛盾尖銳、糧食問題日益突顯等問題。發展高質量生態農業是解決黃土高原人口、糧食、資源和環境之間尖銳矛盾,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1]。陜北黃土高原,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區域,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和能源化工基地,也是我國家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嚴重制約陜西農業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科學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陜西省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

  1 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狀及主要措施

  2019年,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60.68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達16億噸,其中4億噸沉積在下游河床。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占國土面積比例最大,侵蝕強度最高,水土流失影響最嚴重。2019年,陜西省水土流失面積11.90萬平方千米,其中輕度流失4.03萬平方千米,中度流失3.54萬平方千米,強烈流失1.87萬平方千米,極強烈流失1.39萬平方千米,劇烈流失1.07萬平方千米,僅從長城沿線到秦嶺北麓,總土地面積12.4萬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積就達10.1萬平方千米。按照地貌特點及侵蝕程度的不同,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域主要分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塬溝壑區和長城沿線風沙區三大主要類型。

  1.1 黃土丘陵溝壑區

  黃土丘陵溝壑區主要分布在河口鎮到龍門區間的黃河右岸各支流及涇、渭、洛河上游。該區切割強烈、地形破碎、溝壑縱橫,黃土覆蓋較薄,植被稀疏,面蝕、溝蝕嚴重,年平均侵蝕模數1~3 t·km-2,內部有粱、峁、

  坡、臺、川和溝等地貌。經過60年的探索實踐,黃土丘陵溝壑區已有較成熟的治理方法,即以小流域為單元的“三道防線”模式。即根據水、肥、光和溫等自然資源在溝道坡面上的分布規律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在梁峁坡以上,結合水保整地,植樹種草,興修梯田;在溝坡上,以灌草為主,選擇耐旱、耐瘠薄、根系發達和固土能力強的草種樹種,穩定溝坡,控制溝沿發展;在溝底,開展以壩系建設為主的防洪、攔泥、生產綜合治理:支毛溝修筑谷坊,栽植耐水、速生樹種做溝底防護林,主溝道修筑淤地壩、小水庫等工程,發展基本農田[2]。“三道防線”模式因地制宜將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實施自上而下、層層防護、節節攔蓄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不僅有效控制土壤侵蝕,而且充分利用水土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和流域經濟發展。

  1.2 黃土高塬溝壑區

  黃土高塬溝壑區主要在渭北長武塬、陜北洛川塬。區內塬面平坦,黃土深厚,洛川塬的黃土厚度在70 m以上,但溝壑部分地形破碎,坡陡溝深,相對高差100~200 m,溝壑密度0.5~2 km/km2,年侵蝕模數5 000~10 000 t/km2,

  此處重力侵蝕、混合侵蝕嚴重,土壤侵蝕主要表現為溝頭前進、溝岸擴張、溝床下切。例如,調研的洛川塬在歷史上曾經為完成的大塬,但由于水土流失和溝頭前進,被切割成6個小塬,并形成1 200多條支毛溝。針對黃土高塬溝壑區的水土流失,現在的主要措施是采用以固溝保塬為核心的“四道防線”綜合治理:塬面徑流調控、溝頭加固防護、坡面植被恢復和溝道水沙集蓄,通過四道防線,力爭達到土不下塬、泥不出溝、溝頭不前進和塬面不破壞的目標。

  1.3 長城沿線風沙區

  風沙區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是陜西風侵蝕最嚴重的地區。區內地面寬闊平緩,有輕度起伏,歷史上是游牧區,地廣人稀,氣候干旱,植被不良,風侵蝕劇烈,水蝕輕微,北部部分地區保留著剝侵蝕殘秋與梁狀丘陵,南部毛烏素沙漠區地形主要由固定及半固定沙丘、流動沙丘和水草豐茂的丘間低濕灘地組成,無定河、禿尾河、窟葉河等河流上游的流沙可直接進入河道,成為這些河道的泥沙來源之一[3]。針對風沙區的水土流失,主要采用帶、網、片相結合,對沙丘、丘地、灘地分類治理。沙丘先用網格沙障固沙,再在沙內種灌木,達到固定目的。在沙灘周圍建立防風固沙林帶,灘地上建設路、渠、林相結合的基本農田配套設施,在防風固沙的同時,確保基本農田穩產高產。在河谷內修建土壩和植物谷坊,在穩定溝谷的同時發展自流灌溉,有條件的地方實行草田輪作和土壤改良,提高農田產量,減少人為過度開墾。例如,今毛烏素沙漠區治理成效顯著,向北擴大了陜西綠色版圖。

  2 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

  實踐證明,要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狀況,實現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任何單一治理措施都無法持久,只有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山水田林湖草路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地對生物、工程、農業措施進行科學配置,強化退耕還林(還草)及封育自然修復,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才能成功。近年來,陜西省先后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通過采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4]。積極開展退耕還林(還草)124.1萬公頃,建水土保持林3.21萬平方千米,種草5 700 km2,實施生態修復22.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建成淤地壩3.4萬座,約占全國的60%,攔泥58億噸,淤地5.73萬公頃,增產糧食4億千克,開展農村水生態修復,整治澇池、塘壩、站窖4 000多座,累計治理水土流失7.92萬平方千米,其中黃河流域5.5萬平方千米,平均入黃泥沙由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年均治理水土流失3 000 km?。

  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 km,生態環境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到“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轉變。除此之外,陜西省率先在全國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每年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20億元以上;制定出臺了《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配套完善一系列水保法規制度,強化水土保持的監督管理;探索出綜合治理型、科研試驗型、科普教育型、特色產業型和特色展示型五種水土保持示范園建設模式,建成49個省級水保示范園,21個國家水保示范園;不斷加大能源開采水保監督執法力度,有效防治人為水土流失。從整體而言,陜西生態環境的改善改變了該地區廣種薄收的落后生產方式,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推薦閱讀:海洋工程涂裝質量控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罗源县| 泰州市| 常宁市| 五大连池市| 罗田县| 新竹县| 万盛区| 临桂县| 鸡西市| 玉田县| 五莲县| 乌兰浩特市| 筠连县| 西青区| 雅安市| 桐庐县| 九江县| 长沙县| 揭阳市| 鄂托克旗| 清水河县| 马鞍山市| 焦作市| 彭泽县| 锡林浩特市| 杭州市| 海晏县| 安仁县| 九台市| 灯塔市| 江川县| 隆尧县| 中山市| 荔波县| 万全县| 渭南市| 英超| 四平市| 甘南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