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環境問題論文研究的反思:環境心理學的應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環境科學時間:瀏覽:

  1、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長期積累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沖突問題日益凸顯,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處理污染等環境問題對社會穩定、民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大多數生態環境問題 本質上是由人類活動和人的行為所引起。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解決環境問題亟須引入心理學研究視角,探究觸發環境問題的人為因素[1]。

林業與環境科學

  2、國內環境心理學關注的主要議題

  在某種意義上,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有賴于且體現為人們環保行為的轉變。因而相對于其他環境人文學科,環境心理學不僅關注引發環境問題的主體因素—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更注重在此基礎上探尋干預手段,以削減執行環保行為的心理阻力,從而幫助個體做出有利于和減少破壞環境的行為。總覽國內環境心理學視角下環保行為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2.1本土化環保行為理論探索

  目前,國內環保行為理論研究大多沿用和借鑒西方經典理論,如價值—信念—規范 VBN 理論、計劃行為理論、態度—行為—外在條件 A-B-C 模型等都得到了廣泛關注和應用。縱觀中國歷史,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思想和思辨精神,卻未能有效地挖掘并將其應用到學術研究和現實生活中。總體而言,結合中國人行為特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環境保護思想,構建本土性環境心理學理論任重道遠。

  2.2環保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目前關于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①人格特質。如自然關聯性被看做一種人格特質,能正向預測環保行為,即與自然聯結較強的個體會做出更多環保行為[2];而暗黑人格作為一種反社會人格特質,能夠通過未來取向的認知模式、與居住地依戀的情感聯結兩條路徑負向預測個體的環保行為[3]。

  ②社會情感。王建明等總結國外研究中情感維度對環保行為的影響,發現情感比認知具有更重要的驅動作用。進而,他們在綠色購買行為研究中發現,自豪、愧疚和贊賞可以推動綠色購買行為發生,且自豪的驅動效力最大。此外,在節能環保家電購買行為研究中,他們發現積極的綠色情感比消極的綠色情感具有更顯著的影響效應。

  ③價值觀。環境價值觀是學界長期關注的環保行為影響變量。

  3、環境與健康研究議題

  3.1環境問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環境問題會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如空氣污染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肺炎、中風死亡率[4-5],熱浪期間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等。由于生理疾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和滯后性,相對而言,強烈的、消極的心理體驗卻更為直接和突出。從這個意義而言,心理健康恰是環境心理學研究者能夠和應該探討的議題,以期預防和減少環境問題對心理健康的危害。

  ①認知影響。選取“5.12 汶川地震”重災區的綿竹市中學學生作為被試,發現重災區的被試擁有較低的世界公正信念,會通過生活不確定感的中介作用引發抑郁和焦慮,而增強世界公正信念可以通過未來取向價值觀念的中介作用,增強對未來的希望感。

  ②情緒影響。研究者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第一,經驗取樣法。即在真實情境下進行動態即時研究,其生態效度較高。例如,顧等采用該方法研究發現,客觀空氣質量使北京大學生幸福感降低。還有研究者借助此方法,在霧霾天測評妊娠婦女,采用 SCL-90 癥狀自評量表為測評工具,發現霧霾天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性、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及偏執得分均高于非霧霾天。第二,社會調查法。黃永明等采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研究發現空氣污染顯著降低個體主觀幸福感,并且居住在二氧化硫排放量、煙塵排放量以及建筑和拆遷揚塵產生量較高地區的個體主觀幸福感更低。

  3.2利用復愈環境實現心靈康養

  環境心理學不僅試圖通過改變人的認知和行為來保護環境,也旨在改變或利用環境來改善個體生活質量,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實現環境心理學維護人與環境和諧的目標。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電子產品和網絡的普及,人們接觸自然機會逐漸減少。與自然缺失聯結引發的自然缺失癥(nature- deficit disorder)會導致諸如感覺遲鈍、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郁、憤怒等生理和心理疾病,困擾公眾身心健康。與此同時,空氣污染、交通擁擠、綠地減少等,也是導致城市居民心理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壓力源。研究者在探尋人與環境關系的過程中發現,環境的某些特質具備復愈性,有益于更新人類各種身心資源和能力,達到心靈療愈和療養作用。而自然環境是公認的具備復愈特質的理想環境資源,可以作為人類修養身心、放松壓力的休閑場所。故此,關注自然對人的積極作用、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增進國民綠色福祉是中國未來社會發展重要課題之一,也是環境心理學可以發揮效用的研究領域。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

  ①復愈性環境研究。例如,陳聰等以壓力應激的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自然環境比城市環境和運動娛樂更具療愈效果,且自然環境是能提供反思的閑適場所。

  ②森林康復作用及具備療養特質的基地建設。短期的森林浴(forest bathing)具有身心調節的療養作用。毛根祥等以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分別在常綠闊葉林(森林浴)和城市兩種 環境進行 2 天 2 夜的活動。研究發現,森林組的氧化應激、炎癥水平、血漿內皮素等生理指標都低于城市組,森林組比城市組具有更低的消極心境和更充沛的活力指標。

  4、總結

  綜上所述,近年來國內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深思:.推進學科交叉共融,弱化學科界限環境問題的復雜性使其法單獨靠一門學科進行完整解釋,而環境心理學對推進學科交融合作,弱化學科壁壘,促進環境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建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研究視角上,取人所長、補己之短側重個人主體因素而易忽略相關社會結構性因素的探討。作為一門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科,環境心理學的誕生本身就源于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需要。因而,未來更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和特色,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強調環境心理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取向,使環境心理學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推薦閱讀:《林業與環境科學》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加入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廣東金科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收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集县| 永昌县| 连城县| 张家川| 固原市| 平原县| 翁牛特旗| 介休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兴仁县| 宁晋县| 郴州市| 兴安盟| 襄垣县| 琼结县| 河曲县| 榕江县| 三都| 定州市| 兴和县| 江门市| 墨脱县| 阿拉善左旗| 渝中区| 花莲市| 新竹县| 娱乐| 昭通市| 贞丰县| 汾西县| 麻江县| 临桂县| 武义县| 芜湖县| 林甸县| 宜春市| 彰化市| 涞水县| 昌平区| 辽阳市|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