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據了解,2017年北京全市生活垃圾日產量約2.5萬噸,而全市26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日處理能力僅約2.4萬噸,處理量跟不上源源不斷的垃圾產量。如今,垃圾分類工作被北京市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計劃2020年底實現全市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90%以上。
推薦閱讀:《林業與環境科學(原:廣東林業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由廣東省林學會;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
曾經承擔了北京市四分之一再生資源處理能力的昌平區東小口鎮,是知名的再生資源集散市場,它們為響應國家政策進行了城市功能改造,曾經臟亂差的垃圾處理站也變身全體系、信息化、人性化的新型垃圾分類分揀中心。8月底,記者走進其中有代表性的北京愛分類環境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8月30日,《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慕名來到位于昌平區的北京愛分類環境有限公司采訪,這里也是北京的第一家垃圾分類科普基地。
愛分類公司的總經理徐源鴻今年34歲,家住北京市海淀區魏公村,從家到工作地點——位于昌平區的中關村科技園,徐源鴻每天上班的行進方向正好跟大部分上班族相反,因此一路暢通。徐源鴻所做的事業也跟一般“85后”年輕人大相徑庭。他意氣風發地對《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說:“我希望能打造一條全程看不見垃圾的‘垃圾分類隱形高速公路’。”
在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鎮的廢品回收市場,徐源鴻曾跟隨父親在那里住過12年。那片區域一度承載了整個北京市近1/4的再生資源集中回收量,活躍著數萬名廢品回收人員。如今,隨著北京城市功能的提升,產業的升級改造,許多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劃的廢品回收市場被取締,許多從事廢品回收的人也離開北京或者換了行當。徐源鴻卻選擇了堅守,研究生畢業的他想把新理念、新科技、新實踐,帶入這個將煥發生機的老行業。
干濕分離、上門服務 讓垃圾分類變簡單
“你能堅持做到垃圾分類嗎?”一見面,徐源鴻就冷不丁地問了記者一句。同樣的問話,徐源鴻曾經問過《人民日報》記者。看到記者面露難色,徐源鴻笑著說:“這也是垃圾分類難題的癥結所在,‘愛分類’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上門服務+物質激勵的方式掐準這個死穴。居民只需要在源頭簡單地將干濕垃圾分開,平時預約好上門服務時間,讓工作人員帶走每周攢的快遞包裝等各種干垃圾,就能得到0.8元/公斤的分類環保金獎勵。”“我不是購買居民的垃圾,是對他們前期做分類的一個引導獎勵,如果分類做得不好,這個獎勵會扣除,而且后期這個獎勵會逐漸減少,直至沒有,甚至未來居民要交生活垃圾處理費用。”
具體來講,就是居民通過愛分類微信公眾號、小程序、400電話等方式預約上門回收干垃圾,實名制回收員會現場稱重、貼溯源二維碼,并發給居民每公斤干垃圾8毛錢的環保金作為獎勵。對于濕垃圾,則鼓勵居民主動到交投點來投遞,公司也給予環保積分獎勵。環保金可以在小區的超市、菜店以及“愛分類”網上商城使用。在整個垃圾分類過程中,通過專業運輸和智能物流實現快捷轉運,居民全程看不到垃圾。這就是徐源鴻要實現的垃圾分類隱形高速公路。
由于有溯源二維碼,若是居民的分類不夠精確,誤將濕垃圾放到干垃圾回收袋,“愛分類”也會不留情面地扣除環保金。“當然,我們會和居民進行溝通,多數時候的確是大意了,一般有了一次分類投放不合格的情況就不會出現第二次。”徐源鴻說,甚至有居民不小心將不該扔的物品扔了,也能通過溯源二維碼迅速找回。
“人家是富二代,你卻是個廢二代”
回顧過去的垃圾分類,卻不是這般模樣。
其實,1957年《北京日報》就曾報道過“垃圾分類”的概念,介紹那時的北京人會把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舊報紙等分門別類,送到國營廢品站賣錢。這是大家最早接觸的關于垃圾分類的概念。
徐源鴻的父親徐銘駿是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北京做廢品回收買賣的,在他開的東小口廢品回收市場被取締時,他已經在那里干了快20年了。據徐銘駿介紹說,東小口廢品回收市場是北京廢品回收行業的集散地,附近的家家戶戶都干這一行,租一處簡陋的平房,廢品回收生意就能做起來。雖然環境差、污染大,但因為生意好做,這里也聚集起了規模不小的人群。不少孩子跟著父母輾轉奔波,一些孩子長大了也從事父母輩同樣的工作。
徐源鴻在跟著父親的12年里耳濡目染,對廢品回收這個行業算是“門兒清”,也充滿了感情。不過,后來上了大學念了研究生的徐源鴻直言,自己也曾一度諱言家人從事的工作,“總覺得廢品回收是個上不了臺面的事情。有小伙伴取笑我說,人家都是官二代,富二代,你卻是個廢二代。”
東小口廢品回收市場被取締后,絕大多數廢品回收人員離開了北京。按說,徐源鴻是最應該選擇離開的,作為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大學生,他大可以從事一些“高大上”的行當。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徐源鴻卻主動接了父親的班,只不過,他是以另一種方式“接班”的。
“人人制造垃圾,人人討厭垃圾,少有年輕人從事這個行業,在這個領域創業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徐源鴻說,自己創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父輩那里幾十年的經驗他想傳承下來,二是他深度了解這個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和癥結,覺得自己能夠借助互聯網科技,將最新管理經驗帶進這個“接地氣”的行業,為社會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從廢品站變成大型分揀中心
“當年東小口廢品回收市場被取締時,我絕對支持,因為誰也不愿看到環境臟亂差、技術設備落后、安全隱患叢生的廢品市場。”徐源鴻說,“不過,不管城市發展到什么程度,廢品回收都是必備的功能,所以我們重新設計了一個綠色、規范、科學的分揀中心。”
徐源鴻帶著《環境與生活》記者參觀了“愛分類”分揀中心的分揀流程。走進分揀中心車間,雖然外面是32攝氏度的氣溫,記者卻沒有聞見任何垃圾的氣味,只見工人們在生產線上忙碌工作著。
與當年的東小口廢品市場不同,“愛分類”的封閉式分揀中心干凈明亮,擁有全品類的后端加工處理能力,建成了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低負值資源、廢家電6大專業化分揀車間。將干垃圾回收到分揀中心后,專業人員會將干垃圾回收袋里的廢塑料、紡織品、紙類、金屬、玻璃、有害垃圾再進行分類,并打包送至相關利廢企業,資源化利用率可以達到95%以上。據介紹,分揀中心將生活垃圾精分為50類,通俗說就是“居民簡單分,企業精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