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需要創新,創新就是將新的觀念和方法進行實施,最終創造出與現存事物不同的新東西,從而改善現狀,使生產技術、或者科學技術等進步發展。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關于創新科技方向職稱論文兩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學習吧。
》》》期刊匹配《《《
創新科技方向職稱論文篇一
淺談科技創新
創新一詞最早是起源于經濟領域,但隨著 科學 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創新意識的加強和創新水平的提升,創新已不再僅僅指經濟現象,而擴展到 政治 、科技、文化、軍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創新概念。大致分類有: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 金融 創新、知識創新、政治創新、軍事創新、 教育 創新、文化創新、觀念創新、理念創新、 企業 創新和社會創新等等,概括起來,可以對“創新”簡單地定義:創新就是將新的觀念和方法付諸實施創造出與現存事物不同的新東西,從而改善現狀,只要是新的事物、觀念,付諸于實施,并得到認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創新。
1.科技創新的含義與原則
科技創新是科學原創和技術創新的總稱。科學原創是人類在認識 自然 現象及其運動和發展過程中發現和發明帶有 規律 性的新知識及其所用的器具;技術創新就是人們為了改造自然而進行制造和操作過程中, 總結 發明或發現的新知識和發明的新技藝。科技創新也就是:科技知識的創新;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的創新;以及人力素質和勞動技能的創新。科技以知識為本意味著創新的最終主體是人。知識本質上是人的智力活動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識和創新知識的神奇的功能。盡管信息經濟時代的智能機也擁有不斷增大的知識生產能力,但它永遠不能取代人的高級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與作用。可見,知識為本,知識以人力為本,決定了科技創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學與技術知識和進行知識創新的智力勞動群體的培育及其積極性的調動。
科技創新,關鍵在一個“創”字,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以達到另辟溪徑、縮小差距、后來居上的目的。這就是科技創新應遵循的原則。 中國 的資源有限,事事都創新,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弄清楚為何創新,怎樣創新,創新什么,就顯得非常。科技創新也要有風險意識。有沒有風險意識取決人們對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風險有多大,風險在何處,才能決定自己敢不敢冒風險。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家少一點書生氣,企業家能多一點書香氣,情況就會有一個根本的轉變。科技創新不是隨心所欲,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在發掘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逐步完成的。我們在進行任何一項科技創新時,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創新的過程就是不斷對比、不斷修正的過程。
2.科技創新環境的結構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實體和剛性(可約略地理解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將環境分為硬環境(由物質環境和剛性的管理體制及人員組成)和軟環境(由人文環境、彈性的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兩大類,其中物質環境的要素是校園房舍、儀器設備、經費薪給等組成,人文環境主要由科學和人文精神、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組成。硬環境與軟環境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決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體制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它們滲透和融入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圍就越大,成果的趨向和大小也越顯著。影響科技創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時間、地點和具體情況的差異,哪種環境和什么要素對于各個科技人員、科研機構或組織的創新過程所產生的影響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3.科技創新的戰略與策略
科技創新的源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產學研脫節不僅導致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而且導致技術不能順暢、迅速地進入產業領域,要加強面向全 社會的產學研聯合體系的建設,將創新服務 網絡 延展到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術創新服務中心,進一步推動科技與 經濟 的緊密結合。在競爭的社會里,圍繞全局性的主題,一個國家、一個 企業 、一個創新機構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可以講對策,但更要講戰略。從科技層面上看,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極為重要。戰略的落后或失敗,會導致可怕的、難以設想的后果。企業的情況也是類似,受資金和資源約束,企業更傾向于使用對策。由于資源有限,對策的實施常常排擠戰略資源,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企業的創新戰略多是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而以“引進”、“跟蹤”、“模仿”為主的對策型 發展 方式,不可能使企業在這創新時代獲得必要的競爭優勢。
未來科技創新戰略的基本要點正如有的專家描述的那樣將是寬帶創新、演進創新、人本創新、自主創新。科技創新戰略應集中注意力,著眼于四個基本點,即新生點 管理、切入點管理、臨界點管理、制高點管理。進行原創性、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活動,是 中國 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其實更為重要的是這也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4.加強科技創新
加強科技創新,必須大力推進體制上的創新。創新更需要 科學 的態度。科學的東西,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妄,科技體制的創新和良好科技創新氛圍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我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而決不能以創新的名義,行主觀意志辦事之實,切忌盲目性、隨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說,“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創新”則是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強科技創新是提升綜合競爭實力的根本。實行以項目為主的重點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高效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政策的促動和導向作用。另外,逐漸完善的投入體系是科技創新的必要保證。實現資本與技術的結合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要培育和挖掘多種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5.科技創新的十大趨勢
①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②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力、土地、資本)已逐漸失去主導地位,知識資源成為科技創新的戰略性首要因素。③前沿科技成為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攻占這些科技高地的競爭已成為創新的主要焦點。④科技集成成為創新的常用形式,當前面臨的許多科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集成現有的技術加以解決。⑤完整的創新過程應包括研究、發展和生產三大環節。⑥國際性的技術協調成為重大創新的必要前提。⑦可持續發展成為創新的基本使命。⑧公司并購成為重組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⑨風險資金成為支撐創新的支柱。⑩創新戰略成為引導國家發展的重要指針。
科技創新離不開繼承、科技創新離不開堅持、科技創新離不開積累,科技創新離不開借鑒,最重要的是科技創新還離不開落實。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是繼承的最終目的。勇于堅持才能有所創新,不能堅持就難以創新。科技創新,謀求的不是表面的華麗,而是一種實質性社會進步與企業發展。
創新科技方向職稱論文篇二
以科技創新機制改革促進學校科技發展
1 科技創新是增強高校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競爭中成敗的主導因素,科技競爭力將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未來世界競爭格局中的命運和前途,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增進民族凝聚力的關鍵所在。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知識創新、知識傳播、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在科技創新中擔負著重要使命。
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主要是指其把握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以科學知識生產為目標,對科研活動所必需的主要人員、實驗技術裝備、圖書情報系統、科學勞動結構等基本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建立起效率較高的科研活動系統,采用新的科研方法、開辟新的學科領域、獲得具有突破性成果的過程。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科研活動產出能力上,科研活動的產出主要包括高校承擔研究與發展項目數量、獲獎成果數量、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等。高校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教師,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2 我校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做法
高校既要改革目前這種科研結構松散、效率不高、學科交叉困難的現象,也要保持學術氛圍自由、適合自由探索的特點,因此需要探索建立具有高校特色并適應于現代科技創新活動的新型科技運行模式。我校近年來在改革研究團隊組織模式、如何引進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科技創新積極性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成效。
2.1 改革傳統的研究團隊組織模式
人才是科技創新工作之根本,近年來,我校改變原有的團隊結合模式,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采用“大師+團隊”的新模式,設立成為學校直屬的校級科研機構,形成了多類科研機構。
(1)國際化:引進世界知名的專家,如全世界排名18位的知名材料學專家李述湯院士和澳大利亞馮大洤院士等,以他們領銜組建研究團隊,這些團隊具有:成員國際化、建設目標國際化、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特點和優勢,在科技創新中更能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需求。(2)交叉型:跨學科進行科技創新,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是高校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我校近年來采取交叉型研究團隊的模式即多學科組織研究團隊進行科技創新,建立了若干個交叉型研究機構。在研究內容上,依托本學科的創新點,進行跨學科、跨分支學科、同一學科內部各個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和滲透。(3)特色型:科研特色是高校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的科研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形成自身的特色。蘇州是絲綢發源地,絲綢業是蘇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產業,對于具有7000年歷史、傳承了60個國家的絲綢,組建了由該研究領域獲得“千人計劃”的教授領銜的研究機構,目前該研究機構已獲批成立了國家工程實驗室。(4)產業化:在國家提出的自主創新戰略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絕大多數科技成果需要通過技術轉讓、產學研結合或自主創辦公司等主渠道進行轉化,走向市場。
我校通過由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研?咳嗽繃煜緯閃⒘肆礁齦嚦萍脊荊渲幸桓穌銼岡?創業板“上市”,直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2.2 推進科技激勵機制和科技成果評價制度改革
科技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的、純粹自愿的工作。只有自覺自愿,才會創造性地工作。要使教師自愿開展科技創新,只有靠激勵。“需要”是創造佳績的原動力,為此,高校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激勵制度,必須使科技考核評價體系創新,建立健全、科學、公正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健全、科學、公正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是科技創新必備的條件之一。建立各類人才的科學評價機制,要根據不同群體的活動特點和需要,合理制定不同的激勵目標,人才激勵機制創新,建立以人為本、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廣大教師進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學校通過建立科技創新分類目標考核及評價,對不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類型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實現職稱、博導評審的高水平標準,同時出臺一系列對科技的支持及獎勵政策,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教師開
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工作,激發教師對于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通過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有效營造了蘇大濃厚的科技氛圍,當然科技創新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2.3 科技創新帶動學校科技成果大幅增長
我校通過改革研究團隊模式和激勵機制,大大調動了教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體現在科研指標有較好的增長和突破。
(1)國家級科研項目大幅度增長,“十一五”末突破200項。從2006年的41項增長到2010年的202項,增長了近4倍。其中,201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88項,全國高校排名第24位,地方高校排名第一,全省第3。(2)科技創新平臺大幅度增長,國家級平臺實現零的突破。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由2006年的9個增長至27個。近三年,我校獲得了包括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內的5個國家級平臺。(3)論文數量大幅度增長,論文質量有所突破。SCI排名5年來保持在全國高校23~26位之間,在江蘇省排名第二。Top Journel上發表文章每年以翻番式增長。“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我校榜上有名。(4)發明專利數大幅度增長,高校排名有所突破。從2006年至今,專利授權數增長了4倍多。2010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全國高校排名第47位;授權量第50位。均首次進入全國高校排名50強。
2011年,我校科技指標又趨于好的勢頭,在科技創新方面又捷報頻傳: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答辯,正在公示中;兩項國家自然基金杰青已通過答辯;獲“863計劃”重大項目一項;“863計劃”主題項目一項;“973”前期研究專項一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一項;獲教育部創新團隊一個;獲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3 結語
高校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在探索性較強的基礎科學和前沿高技術研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中的有生力量。黨中央、國務院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中,確立了高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的主要動力和源泉的地位,高校的科研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新的國內國際形勢,高等學校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尊重科技發展的規律,以科學思維、創新思維構建新型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突破傳統高校科研模式的制約,充分發揮高校優勢。不斷推進科研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使高校真正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主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