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篇環保中級職稱論文呼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紅線是為維護國家或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的保護需求,劃定的需實施特殊保護的區域。它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高吉喜認為,相比已經得到足夠重視的空氣污染問題,從長期危害性和治理難度等方面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問題其實更值得關注。
《中國環保產業》主辦: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中國環保產業》雜志是1995年創刊,由國家環保總局主管、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主辦。是全國唯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環保產業綜合性科技期刊(中文版、英文文摘)。于1998年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及《中國學術期刊題錄摘要網絡數據庫》,進入因特網;1999年獲國家環保總局局屬環境期刊科技獎二等獎;2000年獲環境期刊優秀獎;2001年被評為首屆《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自2002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自創刊以來,在總局領導和業界同仁的關懷扶持下,努力耕耘,穩步成長,得到業內首肯和社會關注,已成為中國環保業較有影響的權威主流媒體之一。
環境是什么?“環境就是民生!”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答案堅決果斷,他表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追求“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和諧統一的道路上,環保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從排放源頭上治理大氣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走遍了中國的主要港口,他發現大型船舶帶來的污染遠遠出乎意料,“一艘巨輪從進港到出港的短短時間內,排放的污染相當于十輛大卡車。”
切身體會之下,他的提案直指船舶污染的源頭。他建議,應盡快制定全國范圍內的沿海排放控制區;加快制定船舶相關大氣污染控制法規和標準,明確環保、交通、海事部門的職責,明確違法處罰方式和力度。
民建中央今年有一份關于優化煤炭產能結構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提案。
該提案提議我國應該積極實施“潔凈煤”戰略,大力推進“煤電一體化”,從“運煤”到“輸電”,減少煤炭分散使用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煤炭高效利用。推進煤炭生產和消費的高效化、清潔化。與此同時,還應該完善煤炭在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的質量標準并嚴格執行,依法對“劣質煤”的使用和生產銷售進行限制。
民建中央認為,應該完善我國國有煤炭企業退出機制,推進資源枯竭、煤質條件差、開采成本高、扭虧無望的國有煤炭企業有序退出;應該加大煤炭清費立稅工作力度,出臺專項財稅扶植政策。另外,他們還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能源結構調整、機動車污染控制、資金投入方面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尚勛武認為,要治理霧霾先要打通環境成本觀念。“洗煤要有成本,高標號的油要增加成本,煤改氣需要成本,”作為經濟鏈條里影響成本的關鍵環節,能源的價格直接影響消費品的價格。“公眾用不起,一漲價產業就不景氣,生產者勢必去找便宜的臟煤。”他也提醒,河北也在關停小煉爐,但每個關停都需要財政買單,所以治霾不能急于求成。
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建議“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土總體規劃,作為其他規劃的生態保護依據”。
“推行生態紅線最大的阻力還是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難在協調和可操作性上,不能一劃了之,必須在各地真正落實。”他希望國家可以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紅線管理機制,執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中國林業科學院首席專家楊忠歧的關注點在林地上,對于當下有些房地產項目、高爾夫球場占用了寶貴的林地資源的情況,他建議國家出臺有關規定,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國務院《關于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通知》要求,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的地位。
清華大學化學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景虹多年關注水資源,他的提案是“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科學開發與合理利用”。他建議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開采布局,劃分可采區、限采區和禁采區,嚴格控制允許開采量等;同時制定專門地下水水質保護法規,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制定水質保護方案,并嚴格按照批準的保護方案對地下水水質實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