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正確認識現在地區生態環境管理的新制度措施,有關現在生態新建設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應該怎樣來促進現在環境管理上的新應用技巧呢?文章是有關生態環境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陜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差異化產品設計也利于培育區內客源市場,實現區域內客源互送.在區域總體旅游形象下,根據地域資源特色和文脈差異塑造不同的次級旅游形象,賦予旅游目的地產品豐富完整、體驗多樣、服務規范、旅游無障礙的區域旅游感知形象,串聯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產品,創造為游客所感知的陜南旅游獨特價值和難以為對手模仿的產品和服務,贏得旅游市場的認同和忠誠,占據區域旅游的有利地位.
關鍵詞:地區生態,生態環境治理,環境管理論文
1生態旅游本土化
1.1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紀60年代,生態旅游一詞于1983年由美國學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啟發下提出,同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獻中使用“生態旅游”一詞并將其定義為“前往相對沒有被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的旅游”,并強調生態旅游的區域是自然區域[6].Roberto指出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同時對生態旅游系統保護有積極價值和貢獻,也 為 當 地 居 民 創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組 織(WTO)特別推崇“綠色環球21”(GreenGlobe21)之《國際生態旅游標準》成為全球旅游業的核心規范體系,并著重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從而實現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聯合國曾將2002年命名為國際生態旅游年,同年生態旅游專業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創建,生態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日益提升.
論文網推薦:《環境研究與監測》,《環境研究與監測》本刊由甘肅省環境保護局主辦的環境科學綜合性期刊。主要報道環境科學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環境監測新方法,推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促進環境學術交流。開辟的欄目有:科研報告、分析測試、環境監測、調查研究、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綜述和問題討論。讀者主要為高等院校環保專業師生、環保研究和監測科技人員及環境管理人員。
目前生態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學界的重視,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對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關生態旅游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態旅游研究的重點是市場細分,野生動物觀賞的生態影響,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但對一些重要領域,如旅游質量控制,旅游外部環境、旅游組織和生態旅游整合的研究匱乏,生態旅游研究目前仍處于發展期[8],并從供給、市場需求、旅游組織、旅游影響、外部環境等角度綜合闡述生態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認為需要規劃一個全球性的生態旅游保護地網絡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當地社區積極變化,維持和提高保護地的生態健康,關鍵主題是通過學術研究和教育,生態健康,社區參與和發展,構建溝通來使生態旅游的觀念深入人心[9].
我國旅游學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生態旅游的概念、發展模式和經營管理等.在生態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國的生態旅游當前仍處在市場培養階段,只有依靠嚴格自律的真正生態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態脆弱地區的環境惡化[10].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學者從生態旅游主體、屬性、生態旅游與社區關系等方面發表對生態旅游發展的質疑并提出新的見解,劉德謙曾指出,由于“大眾旅游不利于生態保護,大眾旅游承擔不了生態旅游的責任,生態旅游的消費標準與我國大眾游客的消費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國尚不具備大面積開展 生 態 旅 游 的 條 件[11].葉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觀點,認為大眾旅游由于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實際上比小規模旅游更能保證資源循環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實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續性的,大眾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只要滿足了生態旅游的衡量標準,某些生態旅游活動也可以歸于大眾或者大規模旅游之列[12].葉文等對比中西方生態旅游發展,提出生態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態旅游市場呈現出一元特征,而中國則必須同時考慮市場的消費和培育雙重功能,構造高端和大眾二元結構的市場.大眾生態旅游是現階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嚴 格 生 態 旅 游 的 一 個 有 益 過渡[13].
1.2生態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將某一事物轉換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過程.生態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國社會、經濟、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是一種能夠較好地滿足當前國內多元化市場對生態旅游產品需求,使大眾旅游者能夠獲得自然體驗、接受環境教育、認識和體驗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強其環境保護意識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生態旅游者,同時也能夠為高端生態旅游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和服務的本土化旅游發展方式.由于我國生態旅游資源富集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本土化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替代產業,在升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社區受益及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補償的重要渠道.文中將以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地陜西南部(陜南)為例,辨析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基礎及可行性,探討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途徑和策略.
2實證研究
2.1陜南生態旅游資源特征陜南面積69950km2,占陜西省土地面積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漢中、安康和商洛3市31個區(縣),北靠秦嶺,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陜西生態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單元,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點富集,高質量生態旅游資源區域集中連片[14],陜南擁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珙桐、紅豆杉、銀杏、水杉等,既是全國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敏感地區.陜南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也集中在這一區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關注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經濟發展機會,使當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對自然環境和生態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因而可成為陜南經濟社會突破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
2.2陜南生態旅游市場特征通過考察陜南生態旅游者的收入、年齡、教育背景、產品偏好、市場行為特征、環境保護意識與支付意愿、及其對環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場規模等指標,并將其與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者進行對比,可發現兩類生態旅游市場的顯著差異(表略)
2.3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可行性陜西南部擁有雄奇壯麗的秦巴山地和漢江流域自然風光,因為受人為干預較少、保存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所以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和潛力.但受地理環境、交通以及產業分布等因素制約,陜南經濟社會發展與關中、陜北差距顯著,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為加快陜南的經濟社會發展,陜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和《關于陜南突破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陜南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生物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突破發展”、“旅游產業是陜南最有條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發展的產業之一”,并進行配套政策扶持.隨著西漢、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繼開通,川陜、西武等高速公路、農村公路基本建設的加快發展,漢中、安康機場的改遷建工程動工,陜南結構合理、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格局逐步形成,并實現與關中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和武漢經濟區的通暢連接,陜南區位條件和可進入性進一步提升.同時,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長,居民消費理念轉變、消費結構升級,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呈穩步增長態勢,為陜南突破發展和生態旅游發展帶來契機,生態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資源優勢、市場條件、潛力和發展前景.
3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策略
3.1建設陜南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秦巴山地和漢水、丹江、嘉陵江獨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等造就了陜南獨特的亞熱帶生態景觀,秦、隴、荊、楚、巴等文化形態在此融匯并形成濃郁多彩的移民文化風情,近年來陜南開放式交通格局的形成,為陜南生態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以西安為代表的關中城市群、成都、重慶、武漢、天水、蘭州、鄭州等周邊城市的風光風土人情迥異的陜北地區、滬、京、粵等經濟發達地區,則為陜南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客源市場或潛在客源市場.陜南三市應通過旅游合作制定高水平的生態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和分區開發詳細規劃,打造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建設和提升精品生態旅游景區.根據陜南生態旅游資源的珍稀性、稀缺性及旅游開發價值,對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及紅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生活地實行核心區嚴格保護措施,嚴禁旅游開發和其他商業活動.針對不同旅游市場開發多層級旅游產品,在秦嶺南坡留壩、佛坪、寧陜和柞水等地的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巴山山地原生森林及地質遺跡帶等,限制性開發珍稀動植物觀賞、生態環境認知和教育、科普、徒步、野營、觀鳥等低容量、小規模的生態旅游活動;在秦巴山地和漢江谷底盆地以金絲峽、南宮山、長青-華陽、天華山、紫柏山、瀛湖、柞水溶洞等以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見長的自然景觀帶,開發適合大眾旅游市場的自然觀光體驗、休閑度假、探險健身、娛樂、會議等旅游產品;依托陜南獨特地域文化和山水田園風光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利用陜南高速公路網,建設一批具有陜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鎮,如寧陜、嵐皋、洋縣、佛坪、留壩、柞水、商南、鎮安、紫陽、石泉等,發展縣域經濟,使之成為陜南突破發展重要的增長極.通過“綠色陜南,生態家園”樹立陜南統一的旅游形象和營銷品牌,使陜南成為具有集自然風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探險獵奇等為一體的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形成一個國內有影響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陜南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可得到國家優惠政策及資金的扶持,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和建設.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資金等方面也可獲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進一步將陜南打造成為在城鄉統籌、融資、土地管理、資源要素市場化、生態補償等綜合改革示范區,加快實現陜南經濟社會的突破發展.
3.2依照產業生態化和循環經濟目標構建陜南旅游產業生態集群產業集群使得旅游供應鏈組織起來開展旅游活動和旅游服務,實現旅游目的地所有單位協同作用,從而提高目的地的競爭力[15],并通過產業集聚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旅游集群也會因為在有限的空間內,因旅游企業如飯店、餐廳、交通公司、旅游商店等密集而造成環境污染、資源和生態破壞、旅游服務質量降低等問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為目標,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陜南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目標實現和布置旅游產業,如餐飲、住宿、娛樂、旅游設施和裝備制造、交通企業的生態集群,加快企業環保設施建設和改造,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通過旅游產業生態集群,使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旅游活動產生的不良影響.旅游企業及所有旅游生產、服務活動的參與者要按照產業生態化目標來優化能源結構,盡可能使用清潔能源,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抵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物資和能源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創造條件降低旅游者的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生態旅游真正成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最佳旅游方式.
3.3構建本土化生態解說系統旅游解說系統是由導游講解、解說牌及標識、游客中心、旅游手冊及其他出版物等解說要素組成的一個有機系統.生態旅游區環境解說系統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向旅游者傳播環境知識、傳授環保技能,幫助旅游者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和價值觀,從而實現環境教育的目的[16].國外生態旅游解說系統的設計注重體現環境教育和科普教育,由于審美觀念的差異,國內生態旅游解說系統多注重向旅游者傳遞旅游區的歷史背景和相關傳說故事等,一般不注重對旅游者進行地理成因、環境保護等科普教育.陜南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應建立本土化生態旅游解說系統,將陜南生態系統類型、成因、結構和分布規律、生態演替規律、珍稀動植物保護、陜南歷史人文地理、生態環境保護意義等科學知識,與中國傳統審美習慣結合起來,通過生態旅游導游員生動的專業講解,以及清晰、簡潔、準確的文字、標識、圖件、電子讀物等,使旅游者樂于接受生態教育,樹立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培養真正的生態旅游者.
3.4加強環境監測和生態管理陜南生態旅游資源價值極高,生態環境復雜而脆弱,同時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但迅速發展的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須建立和完善環境監測系統,加強旅游對環境影響和變化的監控,尤其要加強對瀕危動植物生活影響的研究.可利用現代化的研究設備如用無線電通訊、高空成像、衛星、遙感紅外線、帶環無線電跟蹤等先進技術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準確掌握動植物的數量分布消長和活動規律[17],為陜南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數據和方案.要加強生態管理,根據功能分區合理測算陜南生態旅游承載力,加強對旅游企業、游客、當地居民等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陜南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培養旅游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針對迅速增長的陜南自駕游和自由行游客,建立散客服務系統、游客救助系統,并加強游客生態倫理教育,提供環境友好型的服務、設施設備和商品,改善他們的環境態度.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參與陜南生態旅游管理和經營的機會,使他們真正受益于生態旅游發展,從而增強他們的社區責任并自覺保護環境.
3.5開展基于產品差異化的區域旅游合作陜南三市在空間上具有連續性和文化傳承的統一性,西漢、西康、西商等高速公路相繼開通使得三地連接西安、重慶、成都、武漢、蘭州、鄭州等重點客源市場的旅游環線逐步形成,成為建設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的重要基礎,三市還需根據市場需要,比較各自資源優勢,進行旅游產品及服務特色化、差異化設計開發,形成完整的旅游環線和差異化產品,降低產品的替代性,避免同質低價競爭,并通過差異化價格滿足細分市場需求,以差異化產品和優質服務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4結 論
本土化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替代產業,可升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社區受益及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等,也將成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開拓生態補償機制的新渠道.本文以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地陜南為例,分析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基礎及可行性,探討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途徑和策略,提出通過建立陜南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和提供差異化產品,依照產業生態化和循環經濟目標構建陜南旅游產業生態集群,構建本土化生態旅游解說體系,培育合格的生態旅游者,加強陜南生態環境監控和生態管理,開展陜南區域旅游合作等,使本土化生態旅游成為實現陜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