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中國文化之中,因為集體主義與家族主義的影響,個體傾向追求眾人的幸福,所謂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正是中國人幸福觀的最佳寫照(李清茵,民92)。另外,中國哲學在幸福層面上,所強調的是“和諧”的觀念,不僅是在人際上要和諧,亦要順著宇宙萬物運行,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陸洛,民87)。而西方的幸福則較針對個人主觀的感受,注重自身需求的滿足,即是國外研究中所謂的“快樂”感受。
每個人都在說︰幸福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了,而生活的憂郁指數也年年增高?為什么時代進步給了我們“好的”生活享受,卻又讓我們如此“不快樂”呢?難道過好日子錯了嗎?還是其實幸福,也可以很簡單?
隨著時代進步,物質生活不斷的提升,可是人們的幸福感受似乎并未隨著增加;人們所擁有的物質環境,勝過從前年代,可是他們的幸福感受卻不見得高于早期年代的人們。李雪萍(民93)于天下雜志“幸福城巿大調查”的報告中提到︰“變化急速的時代,壓力、彷徨、焦慮、不安如影隨形,安定滿足的生活彷佛離人們愈來愈遠,追求幸福已成為一種迫切的渴望。但愈來愈多人也發現,即使擁有更多的物質與金錢,并不能保證能因此獲得更多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遠遠超越于金錢之上,是一種對生活的整體滿意感”。
那么,支撐起“幸福”生活的因子是什么呢?在此調查中發現,幸福來自八大面向,主要含括:未來潛力、人民富足、婦女友善、年輕活力、生活安全、環境美感、老年贍養與財政穩健。這些發現如同陸洛(民87)所提出的︰“幸福是一種持續性的正面力量,是一種對生活的整體滿意感”。
現在的人們,物質的選擇性多了,卻反而變得不容易滿足。Schwartz與Barry等人(2002)曾研究發現,物質的選擇性多與快樂、樂觀、自尊及生活滿意之間呈現負相關,卻與沮喪、完美主義和后悔之間呈現正相關。這顯示目前人們的生活,雖然在物質層面的需求似乎獲得了充分的滋養,然而在精神層面卻無相對的提升。如此矛盾點應如何面對與改善呢?
再者,教育絕非只限于“知識”或“技能”的教導,近年來卻因政策與社會發展強調“知識經濟”,使得教育的目的更趨向于“知識”的追求,而造成人們在知識與情意發展上嚴重失衡。在這樣的社會價值影響下,人們在課業或工作上雖有優異的表現,但因情緒處理能力明顯不足,反而直接或間接鑄成了許多無法挽回的悲劇。這是否說明,人生是痛苦的;還是,其實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有鑒于上述全球性的普遍現象,美國心理學界近幾年開始出現重大的學術轉向。原本一百多年來心理學談“疾病”治療,而今全球閱讀人口最多的心理學刊物《AmericanPsychology》卻宣示,心理學將從疾病治療─壞的力量(Ill-Being)轉向推動幸福─好的力量(Well-Being)。心理學家相信追求幸福的動力,讓人與社會更有意義與價值(李雪萍,民93)。這表示過去的研究多從“補救”的層面著手,現在則開始引領心理學研究朝“預防”的方向前進。
到底什么是“幸福”?中、西方的幸福有不同嗎?幸福是命中注定,還是自己可以決定?幸福感受是否有提升的方法?以下將分別說明之:
一、中、西幸福大不同?
普世的價值下,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西方人比較快樂,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哲學層面上,西方哲人則認為幸福即是善,因此若想得到幸福,則必須知覺善及實踐善行,讓自身理性能超越感性,以達到幸福的至高境界(黃資惠,民90),這與中國人追求集體幸福的價值觀是相當不同的。綜上所述,西方哲學上的思維,影響國外所謂的“幸福”,而中國人則似乎永遠把“和諧”擺在幸福感受追求的第一位。
在中國思想的影響下,從小受其熏陶的人們,似乎習慣了團體“和諧”甚于個人的舒適感受。難道,身為東方人的我們就得聽天由命,沒有追求自我幸福感受的權利?還是東方人的悲劇性格是不可能改變的?上述問題的答案,似乎隨著西風東漸而改變,而個人“幸福”感受也開始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幸福是命定?還是自定?﹝研究趨勢的轉變﹞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都是以人格、基因為研究的基本變項,因而產生了一批所謂“幸福感”的悲觀主義者,他們認為幸福感受是不可能改變的,幸福是命定的(遺傳、特質的不可變),其研究結論如下︰
(一)基因上的快樂定點─每個人的快樂有一定范圍,無法加以提升或改變。
(二)享樂的適應-快樂感受隨著時間習慣化而最后回復至原有程度。
(三)舒適感人格特質的長期穩定─不會因事件而有太大改變。
前一個主張全歸諸于天生基因的決定;而后兩個主張則認為快樂會回到自身的原來的狀態(Lyubomirsky,Sheldon,&Schkade,2005)。若從此種觀點來看,莫非提升快樂是不可能的嗎?
事實上,幸福感并不全然如悲觀主義者的所揭示的如此牢不可破,因為,后來尋求增進長期快樂感受方法的學者,他們認為︰“幸福是可以提升”。理由是,現在一些研究都證明,快樂的是可以提升的。就如同美國在獨立宣言中宣示的︰“每個人都可以為追求和獲得新的快樂而采取行動。”以下則是該派學生對快樂提升的論述︰
(一)部分研究已成功藉由介入策略增加快樂,例如:鼓勵參與者追求有意義的個人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細數個人的幸福…等。
(二)認知與行為策略長期且有效地減少負向情緒和沮喪,這也暗指了提升長期快樂的可能性。
(三)研究指出,基因只是間接影響快樂罷了。因此,Lykken在2000年研究指出,減少基因影響可藉由“主動努力遠離問題的情境”或“避免不適應的行為”等方法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