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為“一五”,然后以此類推。“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文章發表在《系統工程學報》上,是環境科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五里湖,水污染的成因,實施效果,啟示,總體思路
實地調研是“十二五”規劃咨詢的基礎,為使得“十二五”規劃能夠體現戰略性、前瞻性、客觀性和實踐性,每個項目均仔細考察項目地點及公司各部門,并單獨開展會議或座談會。
引言:五里湖地處無錫市濱湖區境內,外傍太湖,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點之一,自2007 年太湖水危機發生以來,圍繞“治太保源”的重點工作,結合落實國家“十五”以來“863”、 “水專項”等一批科技項目,在防控應急、截污控源和生態修復等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效果,上游主要入湖河道及湖內水質呈現明顯好轉趨勢或持續穩定的態勢。
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五里湖的治理成果,“十二五”期間,將調整治理思路,明確階段性目標,突出治理重點,基于前期治理的工程經驗,整合現有環境資源,集成綜合應用技術,實現區域聯防聯治[5-6],及時總結分析治理過程中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為“十二五”水環境治理提供借鑒,為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改善提供重要支撐,也為我國濱水城市水環境保護探索經驗。
1. 五里湖概況
五里湖曾是太湖水質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和總氮均為劣V類,透明度僅40 cm左右,藻類頻繁暴發。主要原因如下:(1)存在多種污染途徑,湖泊處于重度富營養狀態;內源污染:五里湖是太湖底泥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2. 五里湖水環境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從 20 世紀80 年代至今,五里湖水環境治理歷經3 個階段:初始階段。20 世紀80 代末至90年代中期,五里湖水環境治理主要是種植水生植物,進行局部區域水生態修復;第二階段:逐步推廣階段。
2000 年后,以太湖流域 “零點”行動為起點,五里湖水環境治理主要是控制直接入湖的生活和工業污染;綜合治理階段,2002 年國務院批準《五里湖綜合整治工程》后,按照“清淤、截污、調水、綠化、修復”的思路,實施生態清淤、污水截流、退漁還湖、動力換水、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建設等工程,五里湖綜合治理取得較好效果,水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
2.1 五里湖水環境治理的主要措施
2002年開始生態清淤,遵循既要削減污染源、又要減少對湖底生態擾動的原則,清除富含營養物質表層淤泥,清淤面積達5.4 km2,平均清淤厚度0.5 m,完成清淤量248萬 m3。污水截流工程是切斷進入五里湖污染物的來源是改善五里湖水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五里湖周圍和梁溪河、罵蠡港等主要入湖河道兩側鋪設截污主干管,使五里湖周邊產生的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網,經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排入運河,不再進入五里湖。2002年開始退漁還湖工程,該工程共清理漁塘214.5 hm2,消除了漁塘肥水及污泥,結合塘底清淤、生態修復等措施,增加了五里湖水體的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
2.2 五里湖水環境治理的成效
(1)改善了水質
水環境綜合治理使湖體水域面積擴大了 1 倍,湖區及周邊污染源大幅度減少,湖體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后,高錳酸鹽指數(CODMn),TP和TN呈逐年好轉趨勢。主要水質指標CODMn和TP呈下降趨勢,下降較小,TN從2002 年到2004 年呈總體上升趨勢,這主要與工業污染排放總量增加,污染剛開始控制,治理效果不明顯有關。
從2004 年后,CODMn,TN和TP的質量濃度呈急劇下降趨勢分別從7.0,7.1,0.15mg/L下降到2009 年的4.5,1.34,0.06m /L,特別是TN下降明顯,這主要是動力換水、生態清淤、污水截流實施后,對TN的削減明顯,水環境治理效果顯著。2009 年總體已達到Ⅳ類水質標準,湖體溶解氧和氨氮指標均處于Ⅰ類水平,CODgMn達到Ⅲ類水質標準,TN和TP處于Ⅲ類至Ⅳ類水平,富營養化指數呈總體下降趨勢,輕度富營養,提前達到國家2010 年考核目標的要求。
(2)局部實現生態恢復
從2004起,五里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以由局部改善到整體改善[9-10],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工程治理與非工程治理相結合。經過生態重建實踐,示范區內建立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群叢23個,水生植物種類從生態重建前的少量上升至l5 科、22 屬、32 種,水生植物的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 index)達到2.33,指數分級屬于良,植物覆蓋度達到40% ~ 55%,水生植物多樣性水平,生態系統凈化能力和穩定性均提高。
(3)綜合效益顯著
水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了景觀功能的恢復,湖體能見度從20 cm升至80 cm,初步實現了湖泊水體從藻類占優勢的濁水態向大型水生植物占優勢的清水態轉變,滿足了湖體作為景觀娛樂的功能要求。水質改善提升了周邊環境質量,優化了生態和人居環境,土地價值大幅度增值,環境經濟效益初步體現,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
自然科學論文投稿推薦:《系統工程學報》是由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主辦,天津大學承辦的全國性一級學術刊物,主要刊登高質量的系統工程理論、方法和應用及綜述性論文,內容包括復雜系統及大規模系統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建模、預測、控制、優化、評價與決策及運籌學的各個分支領域,有關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系統工程中的應用以及系統工程領域中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應用領域包括社會經濟系統、交通系統、金融工程、教育、環境及城市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