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圍繞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領域,加強科技創新。城鎮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地,也是各類污染集中的地區。建設科技工作必須圍繞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研究氣象環境與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努力控制城鄉建設活動可能造成的污染。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復蘇,城市化進程推進,這一方面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在一些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存在著只顧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一個人類的迫切任務。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已普遍達成共識,逐步被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居住條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在21世紀努力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規劃的內涵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它是城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各種活動都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相反,強度過大的城市活動反過來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持續破壞,從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是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MAB,1984)報告指出:"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的最佳環境,誘發人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具體來講,城市生態規劃就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目標和措施所作的規劃,其目的在于提高環境質量,維持生態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它遵循生態學與城市規劃學有關。
二、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概況及措施
1、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概況。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保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調整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能源、土地等資源和治污、防災減災的技術標準,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2、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措施。城市是人類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著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集中地,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它包括社會結構、人工結構、資源結構、生態環境結構四個方面的內容。要實現這一多元、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城市規劃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城市節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運用市場規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要加大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普及推廣力度。以污水資源化為目標,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加強中水回用技術與設備的開發應用,處理好設施布局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注重污水處理的安全性和生態效應,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劃定綠化用地面積,科學安排綠化布局,加強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形成喬、灌、花、草相結合,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城市綠化要鼓勵采用節水技術和廢水利用,盡可能減少綠地養護的水消耗。要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舊城有機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區的綠地面積。要建立并嚴格實行城市綠化"綠線"管制制度,堅決查處各種擠占城市綠地的行為。要鼓勵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城郊綠化,引導社會資金用于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和資金投入,盡快把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