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聞熱詞是使用度高且“言簡意賅”的一種語言形式。對新聞熱詞的英譯要求譯者關注中英兩種語言的異質性特征。本文簡要分析了部分新聞熱詞及其英文翻譯,希望帶給譯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關鍵詞】新聞熱詞;異質性
作者:王丹
新聞熱詞是人們生活中關注度、使用度較高的詞匯,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各個國家的新聞報道都離不開新冠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等熱點詞匯。對這些詞匯及其英譯的研究,有助于發現中英兩種語言的異質性特征。
一、語序中的前端重量原則(英語)與末端重量原則(漢語)
西方人說話多理性,喜歡開門見山,故句子中的重點內容常放在前端的位置;中國人說話內斂婉轉,多鋪墊,故句子中的重點內容常放在末端的位置。以China Daily 2020年2-4月的新聞熱詞為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譯為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其中處于表達末端的“響應”是漢語中的中心詞,而對應的翻譯response則在英語表達前端位置,后面的介詞短語做后置定語,與漢語表達不同。再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建設”是漢語表達的中心詞,處于表達的末端位置,前面內容是定語結構;其對應的英文是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處于前端位置的construction正是“建設”一詞的對應翻譯,其他內容采用of后置定語的表達。因此,在英漢互譯中,一定要調整好句內語序,使之更符合譯入語的習慣。
二、詞匯中靜態(英語)和動態(漢語)的選擇
從英漢兩種語言的比較中發現,漢語中動詞使用比較多,英語中使用名詞比較多。英語句子常見只有一個謂語動詞或者并列謂語使用,多謂語即為病句,但是漢語中卻可以幾個動詞或者動詞結構連用。因此,漢語中很多動詞在英譯時都會改變詞性為名詞。如下列新聞熱詞:收費公路 toll roads,付費測試 paywall trial,拖欠工資 wage arrears。其中“收費”“付費”“拖欠”都是動詞性表達(動態),但是英文皆譯為名詞性表達(靜態),分別對應為“toll”“paywall”“arrears”。再如“偷井蓋”,在漢語中是動賓表達,英文譯為“theft of manhole covers”,同樣將動詞“偷”處理為名詞“theft”。將動詞轉化為名詞的翻譯方法,不僅省去了英文中選用動詞時態或者非謂語動詞的麻煩,也使得結構更加緊湊,主題詞更加清晰。
三、表達結構上,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非常注重外在形式上的邏輯,從詞法、句法到篇章都強調演繹和推理。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注重意合,缺少形態上的變化,強調句子內部的隱形連貫。因此,在英漢互譯中,常常會出現表達形式的不對等。比如2019年的新聞熱詞“斷舍離”,它源自日本人提出的一種現代居家的整理方法,提倡人們丟掉不需要的物質和感情,珍惜當下的生活,后在中國迅速成為都市年輕人的一種居家理念。這個表達頗具哲學意味,其中斷、舍、離從詞匯本質上看都是動詞,都含有“拋棄”“丟掉”的意思,意義上達成統一。英文翻譯為simplifying life,采用動詞-ing+賓語的形式,在譯出內涵義的同時,更注重句法和形態上的要求。再如2019年的新聞熱詞“是個狼人”,通常用來調侃某人做事不按常理出牌,卻又能取得奇效,給人一種出乎意料很厲害的感覺。這個表達在漢語中是無主句,重點就是突出比“狠人”還狠“一點”的意思,結構上較為松散。英文翻譯為Someone is a badass/crackerjack,句子結構完整,但卻看不出原有的意味。
綜上,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思維習慣都會帶來語言上的差異。了解和掌握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性特征,將有助于進行更地道、更合乎譯入語的翻譯。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顏偉.漢英語言的形合意合差異比較與互譯策略探討[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
[3]劉霞.英漢語言六大差別及其翻譯策略[J].海外英語,2015.
推薦閱讀: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外語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