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指出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感是一種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斷能力。在漢語教學中,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語感是十分必要的。漢語語感能力對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語言能力的形成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從漢語教學的實踐和漢語語言教學的特點出發,探求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語感的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環境,如果離開了語言環境就無法學習語言。在學生第二語言的習得中,語感是逐漸獲得的,在初始階段,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一些漢語的詞匯、句子,都是通過模仿、記憶獲取。在漢語會話表達時都是先和本民族語言對照,再由母語語感轉換而生成漢語。
1.社會是漢語語感習得的大環境。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漢民族也是來自五湖四海,故而學習漢語言確有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新疆堅持以說普通話為主要交際語言,新聞媒體、電視、廣播等都用漢語來傳播,這良好的漢語學習環境是少數民族學生形成語感的有利條件。在新疆這個多民族的語言環境里,好多人除了精通本民族母語外,還精通其他民族的語言,比如漢民族的人會維語、蒙語,維吾爾族會蒙語、漢語等等。這都便于各民族在語言的交流中學習漢語,初步獲得漢語語感。
2.課堂是漢語語感學習的重要環境。要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獲得漢語語感,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重視課堂這個環境。在課堂中,老師會系統地講解漢語語音、語匯、語法等知識,學生在同伴、老師的相互激勵下學習漢語。課堂上,漢語教師能運用教材、科學的教學方式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正規教學,教師能有目的地創設漢語學習的情境,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識漢字、讀漢語書、說漢語,在課堂小環境中進行聽、說、讀、寫活動,不斷習得詞匯、句式、句子。在課堂環境中能讓學生的漢語知識、漢語運用能力、漢語語感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提高。
3.重視課堂外的交際活動,習得用語規則。真實的交際實際上大多是在課堂外進行的,如學生的日常生活及交際活動等等。學生語言能力既包括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也包括動態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交際語感只能通過目的語的交際活動習得。第二語言習得的大致規律如下:課堂語言輸入———語言理解表達———語言規則吸收內化———形成語言技能———與自然語言接觸———形成語言交際能力。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目的就是要把機械性的訓練轉化成交際性的訓練。語言運用是創造性的過程,學生不但要調動學過的語言形式和語義組合,還要放到連貫的話語中進行表述。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漢語的思維能力,還能把第二語言形式和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到交際情景中去,提升學生漢語語感能力。
二、加強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
加強學生言語實踐是培養漢語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語感是在反復的言語實踐中,在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中積淀而成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漢語的交流學習中,逐步進入漢語學習的第二階段。學生通過大量的言語實踐和掌握的漢語的特點,可以直接用漢語會話,形成漢語的初步的語感。到第三階段,學生可以憑借漢語習得的知識,對漢語的字、詞、句、語法等不需思考作出直接的正確判斷,到此才形成了真正的漢語語感。因此,要重視語言習得規律,讓少數民族學生在交際中掌握漢語,在與同伴、教師的言語實踐中生成漢語語感。
1.創設學生語言實踐的環境是語感習得的先決條件。語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特點,這就決定了語言實踐的環境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學生長期接觸而浸潤于其中的語言材料具有什么性質,學生形成的語感中勢必也會無意識地帶上這些性質,所以創設良好的語言實踐環境是語感形成的先決條件。教師的語言能力、文質兼美的語言材料等都會影響著學生的語感的生成。同時還可以借助某些情境和契機把真實的和接近真實的交際引入課堂,目的就是力求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比如,初次見面場景、食堂吃飯場景、開會場景等,通過師生、生生在互相的對話交流中習得第二語言。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用漢語交流、提問,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問題中加強語感。
2.多“讀”多“背”是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有效的語言實踐方式。不少教育學者強調,人在反復的誦讀中,可以促進語言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化。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在少數民族漢語的教學中以“讀”為主線,通過范讀、跟讀、朗讀、復讀、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對漢語語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貼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唐詩及文質優美的短小散文,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漢語的魅力。如讀李白的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讓學生看到不僅是天門山、長江,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在讀中發現漢語與母語的異同,分析漢語語音的特點,使學生由模仿、記憶過渡到形成語感階段。
3.多“聽”多“說”是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言語實踐環節。聽話的能力是口頭語言接受能力。“聽”是信息的輸入,是內化的吸收。聽話活動是聽說人借助聽覺分析器官,接受語言信息,并通過直覺思維加以辨識、記憶、理解、品評的過程。是以識記理解語言內容為中心的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過程。也是聽說人將說話人的外部語言(有聲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直覺思維)的過程。少數民族學生的口語語感不僅在傾聽中萌芽,而且在傾聽中生長,使得學生的聽覺語感圖式不斷豐富濃厚,最終習得口語語感。教師標準音的講授、誦讀,同學間對問題見解的交流都有助于學生語感的生長。
4.重視強化語音、語義、句式的訓練。在培養語感能力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不是語言理論知識,而是自動化的言語技能、技巧。要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首先應具有跨文化的意識。由于母語的根深蒂固,少數民族學生在交際時,都要依附母語,所以要盡可能地鼓動學生調整自己的文化心態,運用目的語的文化方式進行交際。教師要強化語音、語義、句式的訓練,使它盡快內化成學生第二語言的知識。
推薦閱讀:《國際漢語教學研究》以推進漢語國際教育研究與事業發展為宗旨,以漢語教學研究為核心,依托海內外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教師、研究人員的學識與實踐,搭建學術研究成果的交流平臺,構筑學科人才與優秀教師的發展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