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應與人的發展休戚相關。本文以桂北地區傳統民族村落為研究對象,在凸顯地域性設計、保護傳統民族村落面貌的同時,探討如何為村民提供經濟保障,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實現在人的發展基礎上進行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桂北地區;傳統村落;地域性設計
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大量的農民工進城促進了城市的迅猛發展。風景優美、凝聚傳統文化的傳統村落連同其特有的生活方式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成為“空巢”,村子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童,而這已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亟待全社會的關注。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將推進城鎮化建設作為推進我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要實現村落風貌保護、村民經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并行發展。人在村中,鄉村風貌才能得以保全。
1 桂北地區傳統村落現狀
桂北地區泛指廣西北部,是廣西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居住著壯、漢、侗、瑤、苗、水、彝等少數民族。這里地勢陡峭、山巒連綿,獨特的地域環境、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形成了豐富的聚落空間形態,如瑤、壯、侗等依山而建的干欄式建筑聚落,融合南北建筑風貌的合院式聚落以及按傳統風水建造的八卦圖聚落等,帶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
1.1桂北地區傳統村落現狀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桂北地區傳統村落表現出不同的現狀:過度的商業開發影響了聚落原貌,如龍脊平安寨、大圩古鎮等;有些傳統村落則缺乏開發保護而破落不堪,如興安秦家大院、靈川江頭洲村等;而更多傳統村落則因新農村建設及村民建房而破壞了村落格局和風貌。如何在保證村落整體面貌的同時,對其進行開發,是桂北地區傳統村落面臨的嚴峻問題。
1.2廣西新農村建設引發的思考
黨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引發新農村建設熱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目標對農村道路、供水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但建設過程中引發的社會問題和文化斷裂更需反思。
1 .2.1多樣獨特的村落風貌消失。傳統村落選址及布局是在適應特定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合理規劃,滿足聚集、居住、生活、消防、防盜及排水的基本需求,實現了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新農村規劃多大規模圈地重建,重視建筑內部空間質量,破壞了村落的原始肌理,失去其地域獨特性,重視“新”字,而無視“農”字,結果把新農村變成了“新的城市”,千村一面,獨特的鄉村風貌蕩然無存。
1.2.2原有自然鄰里關系瓦解。一個自然村落的聚集必定形成其特定的鄰里關系。我國鄉村多按一定的血緣關系聚集,建筑布局及村落形態則是這一血緣關系的體現,如四合院、圍屋、干欄式民居及宗族祠堂為中心的建筑布局等。新農村建設以城市居住模式為樣本,為了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投入最少化,簡單集中,破壞了原有自然鄰里關系,人情淡薄,互不往來。
1.2.3無法扭轉村落衰敗的現實。廣西桂北地區山多地少,經濟落后,大部分青壯年只能離鄉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空村。而新農村建設并未能解決村民的經濟來源問題,也就無法扭轉村落衰敗的現實。
2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目標
2013年3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圍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在2015年全國兩會中都明確指出,要建立新型城鎮化發展之道,在這過程中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目標是要造福于民,主要解決好農業與農民工的問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不能再治標不治本,象征性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而留下一個看起來很美的“空巢”。要有效實現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還需將村落風貌保護、經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進行綜合處理。
2.1利用地域性設計實現傳統村落風貌的保護
保護必須科學,利用地域性設計進行整體保護。第一,保護村落原有風貌。針對桂北傳統村落特點,重點保護其內部空問形態,即由點(古民居、院落)、線(街巷、水系)、面(建筑群、村落)所構成的空問形態及功能布局。第二,保護村落環境。保護村落農田景觀與生態環境,保護土壤和植被完整。第三,建立健全保護機制。控制村落容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2.2經濟上的保障是實現村落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要解決村落生產問題,村民必須有經濟來源才會住在村里,只有他們還在,才能讓村落及文化完整地保存下去。可以根據村落特點進行旅游開發,將“慢城”生活模式運用到旅游開發中,吸引城市居民體驗“慢城”生活,同時,還要啟發村民保護村落文化的自覺性。
2.3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生活質量的保障
把現代文明、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捷輸入到村落里,讓老百姓能舒服的生活,改善原有欠缺的基礎設施環境。努力打造“慢城”生活模式,村民其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可成為隱形的旅游資源。
3 案例運用研究——以廣西巴馬百馬村坡莫屯為例
場地位于廣西巴馬甲篆鄉盤陽河畔,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是有名的長壽村之一,以壯族居民為主。村落建筑風貌混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極度缺乏,另外村落山體水土流失嚴重,村民收入來源單一。天然氧吧的自然環境與經濟落后的村落面貌格格不入,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村落風貌和村民收入有待提升。本案例在地域性設計的基礎上,保持原有村落空問肌理,利用獨特的民俗活動和農耕文化吸引游客,在形成獨特的村落風貌的同時,創造新型的“慢城”生活模式,實現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3.1村落布局及游線的整體性設計
在原有村落肌理基礎上,基本保留原有村落結構、建筑布局、鄰里空間以及村落的地形地貌等,利用當地獨特的竹林形成景觀軸線,將村落各個景觀節點聯系起來,形成山、水、村落相融的村落景觀。保留原有山地地形,形成獨特的梯田景觀,保護場地的生態系統,進而保護來之不易的鄉土文化。
推薦閱讀:《民間文化旅游》為旅游愛好者提供新鮮的視角,新鮮的旅游去處,新鮮的旅游資訊。旅游業提供貼切的宣傳空間,精心笄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