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藝術類論文投稿發表了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與作用,公共藝術反映了當地的環境藝術,承擔著一個地區的民眾審美意識,在北京地鐵公共環境中,到處可見的公用藝術在蓬勃發展,地鐵作為城市的重要環節,是展示城市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論文介紹了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類論文投稿,公共藝術,北京地鐵,藝術作用
將地鐵公共空間與藝術結合,在國際上已得到高度重視和有效實踐。地鐵作為現在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一環,不再以追求單純的功能性為目的,世界各國都慢慢將地鐵空間變為城市坐標體現的基點。無論是倫敦地鐵中的“迷宮行走”,抑或是斯德哥爾摩宏偉的地下宮殿風格、東京地鐵發人深思的《妙夢》,都在地鐵公共藝術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地鐵公共藝術發展至今已有幾十年,藝術家們一直在積極尋找合適的表現形式,在單一的工程中尋求藝術的滲透和表現。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地鐵建設速度的加快,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和重慶等城市都意識到地鐵公共藝術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地鐵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地鐵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于美國發源,最初是以開放性、裝飾性為目的,是在公共場所進行設計的藝術手段,在20世紀60年代末逐漸傳入我國。伴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人們對城市的需求也增加了審美方面的考慮,由此而來的文化思考與生活環境的規劃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隨著公共藝術文化的不斷衍變發展,公共藝術已經由一個籠統寬泛的概念轉變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分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出現在人們生活的空間中,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城市的節奏和發展。在人們對城市生活的欣賞與反饋過程中,不同形式的公共藝術層出不窮,而地鐵空間作為城市交通重要一環,承擔起銜接居所與工作場所的公共空間,已經慢慢突破了職能、功效與精神的限制。地鐵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不僅要滿足其功能性,還要在開放性、認知性、影響性方面進行考慮,因此地鐵空間將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共場所。
伴隨著地鐵交通的普及與發展,國際上公共藝術創作的目光逐漸轉移到地鐵空間中,將城市文化形態與區域思維模式形象化,融入地鐵場景中。為滿足公眾審美需求,要以受眾人群的感官功用和審美體驗為契合點進行公共藝術的設計。相較于其他形式的交通,地鐵突出的特點是高效、快捷,但也將出行者限制于固定空間中,而龐大的地下空間對于流動的人群而言,如同一座展館一樣,具有得天獨厚的展示優勢。半開放性的空間也擴展了公共藝術的維度,從墻面、地面、天花板各個位置都可以進行布展。
公共藝術的形式也各有不同,而地鐵公共藝術也在表現形式上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由單一的畫作形式,經過不斷的變革、發展,出現了雕塑、壁畫、浮雕等形式。從傳統的視覺表達到視覺、觸覺、聽覺、空間等多維度的體驗形式,通過與空間的相互融合、搭配,構成了同功能相適應的場景要素。與此同時,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也需要考慮到在特定封閉空間的展示同功能性場景的沖突問題。例如,地鐵空間的設計是否具有導向分流的功能、色彩表達是否符合辨識功能區域、公共藝術能否在有限展示時間內達到審美目的,等等。在觀看者的感官體驗方面也要意識到,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藝術形式的追求不斷提升,因此,人文、科技、自然等多方面領域都需要涉獵,設計時需要擺脫枯燥、俗套的手法,滿足公眾的精神享受與感官體驗。
二、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北京建設了第一條地鐵線路,成為國內首個擁有地鐵交通的城市,這條線路以功能性為主,滿足最基本的交通運輸和戰備功能。這時期的公共藝術主要表現在內部的設施裝修中。簡單貼面的柱子、簡潔有序的天花板和明度不同的照明設施,構成了簡潔素雅、沉穩端莊的氛圍。1965年,第一批公共藝術作品以油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但由于難保存、主題性太強而被取消。讓公眾廣而熟知的是1984年創作的《大江東去圖》《燕山長城圖》等6幅具有豐碑式意義的作品。20世紀80年代,設計師們開始意識到地鐵空間中也需要審美和關注,在地鐵2號線的建設中,首次在西直門、建國門、東四十條站創作了4幅反映傳統文化和科技進步等內容的壁畫,這為中國地鐵公共藝術發展樹立了標桿。這4幅壁畫使用瓷板材料,運用樹脂拼貼的方式,畫面大氣宏偉。
尤其是建國門站的《天文縱橫》,做工精細,構圖巧妙,將天文星象與科技進步巧妙結合起來,渾然一體。但由于材料特性,后期留存與保養變得很困難。在其后的20多年里,北京地鐵空間的藝術發展并沒有太多的驚艷,只是沿襲前者,變動也只是發生在廣告招貼上,由于廣告的顏色鮮艷引人注目,使其占領地鐵空間大部分的資源配比。直至21世紀初期,在4號線、5號線以及機場線等線路中才出現了一些與地域文化背景相適應、與地鐵交通節點環境相協調的藝術品。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北京地鐵公共藝術處于起步階段,僅限于裝飾性藝術品的形式,這是公共藝術以“靜態”的“點”的形式介入到北京地鐵空間。經歷了近20年的空檔期,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北京地鐵公共藝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舉辦世界性的體育盛會需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文化風采與傳統底蘊,公眾對藝術享受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這激發了公共藝術設計對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更多的藝術主題與呈現方式的組合與架構。如2007年在地鐵站內設計競標中,中央美術學院團隊提出“空間藝術化”,打破傳統的視覺觀賞模式,主張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利用多維度空間以增強感官體驗。這一理念的提出,拓展了傳統的設計思路,突破了北京地鐵的公共藝術思維限定。例如,奧體中心站的設計理念為“消退”,為襯托奧運會主會場“鳥巢”與“水立方”的主要功能區,綜合采用多種材料,如鋼板、樹脂、奧特版與玻璃絲綿的組合,以灰色為主色調,裝飾奧運圖標及符號,給人大氣素雅的感受。同時,在奧運支線與機場線的設計中都針對受眾人群進行設計,主題鮮明清晰。可以說,這時期對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研究為北京設施建設提供了范本,也為提升城市形象與發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
2012年是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地鐵6號線一期、8號線二期南段、9號線北段、10號線二期38個站共58件公共藝術品的規劃建設工作。經過廣泛的征集與篩選,民眾的反響強烈。此次大規模的公共藝術的出現、各種材料及展現方式的研討、藝術主題和站點的配搭都是北京地鐵建設歷史之最,這也標志著地鐵公共藝術走向成熟、日漸蓬勃的發展態勢。這一階段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經歷了由自發、創新的探索實踐,到統籌、成熟的全面發展的轉變,這是公共藝術以“面”的形式激活地鐵空間。北京地鐵公共藝術實現了蓬勃、有序的發展,體現傳統文化特色、時代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公共藝術品不斷涌現,地鐵公共空間更趨人性化、藝術化,得到市民的廣泛好評。
三、公共藝術介入北京地鐵空間的作用
公共藝術作為具有概括性的表現方式,體現著每一個城市及區域文化的發展歷程,已經融入人文發展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價值。公共藝術不僅代表著對歷史發展的反思,也是公眾與城市之間交流共生的一種媒介,為人們增加對城市的認知與歸屬做出貢獻,同時,也為思索未來發展的方向做出引導。公共藝術是功能性與審美性的融合體。地鐵公共藝術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最原始的招貼、壁畫等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與地鐵交通空間相互影響滲透,在滿足地鐵本身功能性的同時,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公共藝術不只是一個從展覽館到交通空間的轉移,更是城市地標與文化識別性的表現方式,借由多種藝術形態的展示使作品超越了傳統視覺審美的范圍,使觀者以體驗者的角色進入設計體驗,直觀地展現城市文化的價值觀念以及審美態度。
公共藝術成為人與城市之間的紐帶,將外在、象征性的環境景觀抽象化,經過演繹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由于不同的城市歷史發展與文脈傳承不同,所形成的城市符號大相徑庭,每個城市的公共藝術都會有不同的呈現手法。比如北京地鐵2號線的《北京•記憶》,以能夠代表老北京文化傳承與歷史價值的形象來展示京城的文化風采。地域性的文化元素能夠喚起人們的城市歸屬感,提升公眾的精神面貌。公共藝術是與城市的對話與溝通。藝術作品折射出公眾的文化感受,不同的設計作品也反映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居住環境的理解與反饋,通過這一媒介達到與城市文化、經濟、生態發展的連接。公眾對不同的作品形式的反饋,反映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環境的態度,以此對城市的發展方向做出指導,直觀地表達出對未來發展目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鐵公共藝術是滿足城市功用性與時代發展性的重要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藝術朝著多元的方向發展,通過多種形式、不同材料、不同維度進行完善與進步。地鐵公共交通場所的公共藝術與一般的公共藝術存在差別,其設置環境基調是不同的,不僅需要考慮到現有封閉空間中的表達,也要意識到地鐵這一交通方式流動性、快速性的特點,主題也要鮮明突出。同時,需要考慮到與交通本身功能性的融合。它包含的不僅是地域的文化性,也凝聚著對時代精神的吸收與借鑒。地鐵公共藝術作為傳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載體,反饋的是真實生活狀態與城市發展的步伐。
結語
公共藝術作為開放性的城市元素正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變換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以地鐵空間為媒介的公共藝術設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將民眾對城市的精神訴求與城市交通功能性整合,將是公共藝術創作思考的切入點。設計師也要考慮到地鐵流動性的特點,將藝術表達與城市規劃完美地融合,在民眾對藝術的感官體驗不斷豐富的同時,也能讓觀者思考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為提高城市凝聚力、促進人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創造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優秀地鐵公共藝術作品。
作者:趙思媛 蘭超
推薦閱讀:《美術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立足廣州美術學院,面向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和廣大美術工作者,以研究學院美術為主,以介紹社會美術為輔,是集中體現廣東美術教學、創作、科研水平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