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在語用學的發展及文化翻譯的應用該如何應用呢?對于不同的語法可能翻譯出來的話語就不一樣,所以應該如何去把握好語法的應用管理呢?本文從語用與翻譯以及對文化內涵與翻譯還有對語用學理論與文化翻譯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外語研究》,《外語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外語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外語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外語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語用意義的翻譯因語言文化差異而增加了難度,語用意義的翻譯是否成功是檢驗譯文質量的關鍵之一。譯者除具備語用意識外,還要正確理解不同社會文化造成的不同語用原則所含的不同語用意義,并能用嫻熟技巧填補差異、翻譯出語用意義。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南京大學歡迎法國總統密特朗訪問南大時,校內發了一篇題為“辛苦了,密特朗總統”的歡迎詞。當時圍繞這個題目的譯法,爭論頗多,經過幾番斟酌,最后采用了“Hello,President Mitterand”的譯法。這個譯法應該說是比較合適的,它既遵循了禮貌原則,同時又以最經濟、最富有表達力而又最客氣的語氣方式傳遞了南大師生的信息。這里,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互為益補,相得益彰。
關鍵詞:語用學,文化翻譯,語法學習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ragmatic meaning becaus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 of pragmatic meaning is one of the keys to check the quality. Translators'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but also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pragmatic principles contained different pragmatic meaning, and can consummate skills fil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language use. In the early 1980 s, for example, nanjing university, during his visit to south welcomed the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mitterrand school send an article called "hard, President francois mitterrand" greeting. At that time, around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he debate, after some consideration, finally adopted the "Hello, President Mitterand"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more appropriate, it is to follow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ost economic and most expressive and the tone of the most polite way passed south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Her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mutually beneficial complement,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Keywords: pragmatics, cultural translation, grammar learning
一、語用與翻譯
Levinson說:“語用學是非語義學的語義研究。”語用翻譯是譯者將原作與譯作在語用用意上的等價翻譯,能用母語恰如其分地表達原作的用意。語用學的意義觀著重語言成分的用義,即詞語在實際運用時所含的意義。語用含義是用義的表現,指一種依賴于語境才能推導出來的意義,這種推導出來的語句的含義是一種話語意義。而語用學則研究語言使用時的說話意義,也就是語言結構在語境中所表達的實際含義或非規約意義,即語用含義。如“Shall we go out?”這句話,如果對它進行語言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個一般疑問句,時態是一般現在時,意思是:“我們應該出去嗎?”但是從語用學角度看,這根本不是提問,而是在征求意見,這是一種隱性的施為意義。
語用學介入翻譯,無論是對于在譯文中保留原語形象的做法(直譯),還是對于在譯文中舍去或更換原語形象的做法(意譯),均提供了一種具有深層意義的理論依據,從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譯的泥淖,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拓寬翻譯理論研究的視野。對于那些固守傳統翻譯觀念的人來說,語用學理論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天地。語用學介入翻譯或是語用翻譯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模式,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譯實踐中接受反復的檢驗。
在一篇描述海灣戰爭勝利所帶來的美國民眾情緒振奮的文章中有這么一句話:“Hello,Kuwait!Goodbye,Vietnam!”語義翻譯會將其看做是一個從上下文抽出的句子,在對其進行相關的句法和語義分析之后可以譯作:“你好,科威特;再見,越南!”如果我們基于語用學意義觀,以功能思想為理論作交際翻譯,譯為“歡迎你,科威特戰爭勝利的喜悅;見鬼去吧,越南戰爭失敗的恥辱”,則更加傳神。
據說當年周總理陪同外賓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翻譯人員作了許多解釋也沒法讓外賓弄懂故事的內容,周總理便提示翻譯人員說,梁祝就仿佛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外賓立刻恍然大悟。此處總理正是通過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將原文(漢語)形象轉換成譯文文化或使用者熟悉并且語用效果一致的另一形象來表達,使讀者更加深刻地領會原文。
二、文化內涵與翻譯
“文化”一詞最早來自德語kultur,原指土地的開墾及植物的栽培,后來指對人的身體、精神,特別是指藝術和道德能力和天賦的培養。“文化”的含義非常廣泛,從人類文化學的觀點看,文化有兩個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學、歷史、哲學、政治等;另一個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會習俗和慣例?,F代文化社會學家認為,任何人類社會都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社會語言學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從社會習得的知識”。
翻譯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語言應用和跨文化交際過程,它不僅僅是把一個文本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在語際間做些簡單的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語用。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翻譯傳達的是原作者的思想,在翻譯的過程中只能等值地傳達,不能減少也不能隨意杜撰增添。因此,譯者一方面要利用語用知識和外部語境知識準確地理解原文的真實意思,這是翻譯的前提。另一方面,譯者要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傳達給讀者,還必需考慮到譯文讀者的語用習慣和文化背景,盡量使用易為譯文讀者所理解的語言??梢?,譯者必須熟悉兩種語言的語用特征和社會文化規約,才能把原文作者的意圖通過自己的譯文傳達出來,完成翻譯這一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過程。
三、語用學理論與文化翻譯
語用學介入翻譯,為翻譯提供了一種具有深層意義的理論依據。語用學的一些理論研究成果,如語用等效理論、合作原則、關聯理論、語境等幾個核心理論都對翻譯實踐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下面我們來分別探討這幾種理論在文化翻譯中的作用。
1.語用等效理論與文化翻譯
語用學的翻譯觀可以說是一種等效翻譯理論。語用翻譯是一種避免翻譯尷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論模式,也就是說,譯者是在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運用語用學原理指導自己的翻譯,從而顯示出語用學與翻譯的密切關系。我們可以從兩個視角來看語用翻譯等效。一是語用語言等效翻譯,這種等效翻譯從語用語言學方面入手,通過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來實現等效翻譯。這種翻譯不為原文形式所拘泥,但求保存原文的內容。它和奈達的“動態對等翻譯”相仿,即以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譯文來再現原語內容,以達到等效的目的。二是社交語用等效翻譯。這種等效翻譯是從社交語用學的角度切入,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來達到社交語用等效?;蛘哒f這是一種為跨語言、跨文化的雙語服務的等效翻譯。這類語用翻譯可以通過多途徑來實現等效。究竟采用何種途徑為宜,則可依翻譯的目的而定。譯者只需根據原著所提供的語境依從讀者的文化習俗,在忠實于原著內容的前提下,將原作化為他們樂于接受的譯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例如:“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如果將“a new man of me”翻譯成“重新做人”,就和原文意思大相徑庭。原文含義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勞消散,精神得到慰藉,從而感到自己“仿佛換了一個人”。因此,該句可譯為:我每到外頭跑一趟生意回來,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又如:“望梅止渴”,如果翻譯為“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s thirst”,只是照字面翻譯。但實際上這個成語是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因此可以有兩種翻譯法:1.運用語用語言等效對比進行等效翻譯,可譯為: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looking at plums ;2.運用社交語用對比進行等效翻譯,可譯為: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feed on fancies.
2.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與文化翻譯
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和Leech對此修改補充的“禮貌原則”是保證交際成功的語用原則,它們是根據語言規律與社會行為規范而建構的。由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語言的交際雙方共同遵守這一原則,達到互相理解,順利進行交際。Grice認為交際雙方必須遵從這些原則才能配合默契,交際才能順利進行。如果有意違反了這些原則,話語中就一定有某種隱含意義,這種隱含意義即為語用意義。因此,合作原則及禮貌原則有助于推導語用意義。
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雖然是根據會話即口頭交際歸納出的原則,它也是適用于筆頭交際的,因為書面語言是口頭語言的文字記錄。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用意義的翻譯牽涉到兩種語言的語用原則。因為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其語用原則不盡相同。如中國人特別重視甚至過于強調謙遜原則,當受到表揚時,往往謙虛一番:“哪里,哪里”;“不,做得很不夠”;受到表揚時如果不謙遜一番,很可能被認為“驕傲自滿”。而在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人們接受表揚時會微笑地說聲:“Thank you!”倘若不懂得這兩種不同的禮貌方式,翻譯就會生硬別扭。譯者必須諳熟兩套不同的語用原則,推導出原文的語用意義并使譯文讀者理解這一語用意義。當原文的語用意義因兩種文化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時,譯者還須設法溝通語用意義的差異,填補語用意義的空缺,以便交際能順利進行。
3.關聯理論與文化翻譯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認為,關聯原則是存在于譯者頭腦中的一個不可能違反的原則。譯者應根據關聯原則從潛在的認知語境中選擇正確的語境假設,從原文的語音層、句法層、語義層和語用層等各交際線索中推斷出原文作者的意圖,并對目的語接受者的認知語境做出正確的假設,從而選擇適當的譯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原文作者意圖傳達給譯文讀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譯者應對原文進行歧義的消解、指稱的確定和命題內容的充實,從而譯出原文的明示意,即原文的命題內容。原文暗含意在譯文中有時需明示,因為原文作者與其原文讀者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譯文讀者所了解。因此為了與最大關聯相一致,譯者有必要提供與譯文讀者最相關的語境假設,從而使譯文讀者能以最小的努力來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看,譯文語篇的連貫性涉及譯者及譯文讀者在交際過程中的認知推理和心理運算,它產生于交際參與者對話語關聯性的尋求。關聯理論把翻譯看做是一個對原語進行闡釋的動態的明示—推理過程,這就從根本上抓住了翻譯的本質。由于人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環境都是動態的,譯者只能盡可能地根據話語的內容去識別原語交際者的意圖,并把它傳達給譯語接受者,而譯語接受者也只是在自己動態的語境內對譯語文本進行闡釋。又由于譯者和譯語接受者推理時所依據的最佳關聯以及作為特殊交際形式的文字翻譯所涉及的最大關聯也都是動態的,譯語文本只能是語言順應(linguistic adaptation)的結果,而譯語接受者的解讀過程也是一個語言順應的過程。以此看來,一切文本都是可譯的,但原語文本和譯語文本不可能有嚴格意義的對等,而只能是與原文在相關方面對等。
根據關聯理論,譯事是一種三元關系的語用等效翻譯,強調譯者首先要正確認知原文作者的意圖,識別源語的意圖,然后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找出源語和譯入語之間的差異,對譯文讀者的閱讀期待進行正確評估,考慮譯文在譯入語環境的可接受性等。譯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達方式,完全不顧譯文讀者的認知背景和差異,就會給讀者帶來超負荷的閱讀負擔,導致讀者對譯文失去興趣或者不理解,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從語用學的角度看,譯文無論怎樣處理,只要能傳達原作的用意,實現語言交際的目的,就是一種可行的譯法。
4.語境與翻譯語境是語用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語境理論認為,語境對于話語含意起決定作用,離開了具體語境也就不存在話語含意。請看下面的例子:
A:Going?
B:Gone!
A:Any?
B:Some!
如果沒有語境,我們無從理解這個對話的含義。但如果我們知道語境(A saw B coming around with a fishing rod on his shoulder and a bag in his hand),理解該對話就易如反掌。再看一例:如果你在大街上見到一張廣告上說“BIG SALE NEXTWEEK”(下周大甩賣),卻沒有給出具體的日期,那么,你就搞不清楚這一甩賣是否已經結束,因為next week所指的語境信息是不一樣的。如果加上語境限制,說明說話的時間是今天所說的next week,還是下個月今天所說的next week,你就能明白具體甩賣的日期。
又如:“我是什么權威,我既無權,也沒有威。”該例中的“權威”一詞是一個合成詞,現代漢語詞匯中的合成詞是不容許任意分割開來使用的。像這樣違背了詞匯用法和語法規則的詞,為什么人們不會產生誤解,并不認為是病句,反倒十分欣賞和心領神會呢?我們說這是“語境”給人們的幫助。語境猶如一塊奇妙的調色板,使一些詞語或句式借助語境而突破了社會習慣和語法規范的限制,使一些詞語在選用和搭配上超越了常規,獲得了一種新的含義,從而具有了特殊的表達效果。
再如:A:Shall we go out?B:Well,it is still wet!
語言學對句B的分析得出:這是一個陳述句,用一般現在時,意為“天仍然下著雨”。如果我們把句B同句A建立起一種語境聯系,從語用學角度來看,句B就表達出了一種婉轉的拒絕,其語效意義是使句A的發話者放棄外出的打算。
Anstin把意義和言語行為聯系起來,將表述意義和施為意義區別開來,很顯然,這種語用含義是由語境決定的??梢姡饬x的決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語境。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所要處理的是使用中的意義,他必須透過靜止的語言體系,對特定語境中的意義進行多要素的分析,從而決定意義的交際價值。因此,在翻譯中語用學的意義觀較之純語言學的意義觀更為重要。
語用學介入翻譯,無論是對于在譯文中保留原語形象的做法(直譯),還是對于在譯文中舍去或更換原語形象的做法(意譯),均提供了一種具有深層意義的理論依據,從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譯的泥淖,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拓寬翻譯理論研究的視野。而對那些固守傳統翻譯觀念的人來說,語用學理論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天地。語用學介入翻譯或是語用翻譯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模式,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譯實踐中接受反復的檢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語用翻譯的探索將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