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應該如何去加強對外漢語教學管理制度呢,什么樣的方式是對漢語學的管理及認識呢,通過什么方式來改變對漢語學的發展建設呢?《漢語學習》介紹國內外現代漢語和第二語言漢語教學的新成果,提供學術討論和爭鳴的園地,反映學術活動的新動態,展示國內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視野。贏得了國內外讀者和作者的廣泛贊譽。本刊堅持學術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提高與普及相結合;講求實際,提倡爭鳴;扶持青年語言工作者;實行開門辦刊。
摘 要:漢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無論語音、詞匯、語法、文字還是修辭,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漢語發展中的不同特點,在漢語昂首走向世界的今天,漢語教學理應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語言文字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載體,同時,語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象。”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對漢語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文化導入,對外漢語,漢語教學
Pick to: Chines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less of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words, or the rhetoric, contain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 today's Chinese stride towards the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in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materi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spiri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4] as 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 Chinese must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cultural import,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所謂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利用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精神文化成果,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品格修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素質教育的實施,核心之一就是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漢語教學是素質教育過程中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交際能力,也可以借語言文化的滲透,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綜合素質,為將來傳播漢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文化導入背景分析
要使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適應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及教育教學規律,就要將其置于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的工具性層面,而應深刻地把握教育規律,把語言教學置入中華文化的背景下開展,積極改革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構建文化導入機制,全面樹立漢語文化教學理念,不斷提高學生運用和傳播漢語的能力。
(一)要想學好漢語,必須同時學習中華文化
“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核。千百年來,漢語的學習和傳播始終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在漢語教學中,學生要真正理解中華文化,必須掌握作為該文化載體的漢語;學好漢語,必須同時學習漢語所負載的中華文化。越是深刻細致地了解中國的文學、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就越能準確地理解和使用漢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漢語熱”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對外漢語專業在國內各大高校紛紛設立,招生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長期以來,文化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局限于語音、詞匯、語法、文字等基礎理論教學,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難以從更高層次上掌握和理解漢語,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面對這一問題,文化導入觀念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漢語、外語甚至其他學科領域應用開來。
(二)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嚴重脫節,必須結合進行
學習漢語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掌握一種技術,而是在掌握漢語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和領會中華文化。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文化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漢語教學變成了僅限于傳授學生字詞句、說話、編寫等基本應用知識的技能課,文化內涵的缺失導致了學生對漢語之美認識的嚴重不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不斷下降。教學實踐證明,漢語教學必須也只能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同時,積極倡導現代教學理念,才能重新激發其活力,展現其魅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漢語正面臨危機,必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點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而言尤為重要。當前,各種外來語言勢力、網絡語言等紛紛進入漢語表達范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漢語,純粹性日漸消解,功利性不斷強化。同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導致漢語同傳統文化之間不斷背離、迷失和錯位。“漢語正面臨著危機,拯救漢語,是刻不容緩的事情。”[2]這已經成為當下許多學人的共識。同時,目前漢語所面臨的這種危機,也給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歷史性的課題,我們必須勇敢地承擔起漢語復興的歷史使命,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認識漢語、了解漢語、用好漢語,從而向全世界推廣和傳播漢語。
二、加強文化導入意義
所謂文化導入,即教學過程中要廣泛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地理、民俗等一切與文化有關的因素,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提高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外漢語專業教學,我們倡導構建文化導入機制,以“了解文化、掌握語言、學以致用”為基本目標,全面樹立文化教學理念,堅持語言和文化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借語言文化的滲透,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3]在語言教學中,發掘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是必須而必要的。通過對教學實踐過程的認真總結與分析,我們發現,文化導入對漢語教學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在當前的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占據更大的比重,承擔更多的使命,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全方位的文化滲透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在漢語教學中,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要與語言的文化屬性緊密結合,才能保持這門課程的活力。中國數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漢語不斷發展的源泉。漢語教與學的過程必須與中華文化如文學、歷史、地理、民俗等知識相互融合,賦予漢語教學嶄新的活力和學習漢語的不竭動力,切實提高教學和學習的質量。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漢語本身是一種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趣味的語言,漢語教學應該在課堂上將語言與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展示出來,通過文化的導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承認這種‘文化特性’的存在,并了解這一‘文化特性’的產生過程,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全面地理解這些詞匯。”[6]如在語音教學中適當加入古詩詞格律、節奏、風格等知識,在漢字教學中講授漢字發展史和中國書法等知識,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