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文分比較了中古代的漢字與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拉丁語的一些特征及其對兩個民族思維方式及政治文化的影響。語言體系的形成要早于政治體系的形成,語言對人們思維模式的影響很自然地影響到政治體系的構建。文化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的綜合體現,語言是其中一部分,但語言也影響了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從語言入手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9年),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暴秦之后第一個穩定的封建制國家。羅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羅馬共和制時期、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分裂時期。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通過拉丁語的發展和同歷史時期漢語的發展來解釋這兩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演變以及語言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一、漢語和拉丁語的幾個顯著不同
漢語是以漢字為核心的孤立語系。完善的漢字符號系統(書面語言)要比口頭語言形成得晚,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是通過虛詞和詞序來表達語法作用。漢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開始,雖然漢字被一再簡化,但其仍然是象形文字。漢字的構成采用的是筆畫,構成方式采用的是以形表意,構成空間是上、下、左、右的方行結構,便于橫排也便于豎排。漢字在發音上采用的是單音節,不計音調,基本音節是415個,標準音節(計入聲調)1319個,平均每個音節擁有常用漢字20.9個。
拉丁語是曲折語系的代表。曲折語系中的單詞大多擁有眾多的屬格,以表達其語法關系。在音節的組合上,拉丁語多采用雙音節,甚至更多,這導致了拉丁語單詞的發音種類非常繁多。其出現同音詞的概率也遠遠小于漢語。以和拉丁語近似的英語為例:英語共48個音素,20個元音,28個輔音。如果以3個音節任意組合的話,即20*28*20*28*20*28,答案是驚人的1.75億種以上組合。這些組合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人類交流的需求。正因為在發音上有如此多的組合可供選擇,拉丁語才可以對每個單詞進行豐富的詞形變化,并且賦予他們特殊的發音。在構詞上,拉丁語屬于拼音文字,通常按照音節來創造字母組合,以形表聲,是一套表音文字系統。
漢字和拉丁語在音、形上的兩大不同:表意和表音。字母橫向構詞和筆畫方形構詞直接影響了漢字和拉丁語的語法構造及表達順序。
1.在人類的語法構造中,主、謂、賓是最常見的順序
在語言剛剛產生時,人們首先是將語言運用在對事物的命名上。這些能夠直接感受的事物,往往最易表達出來,并被人所感知,而且這些物體都是相對靜態的,屬性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正如一個孩子牙牙學語時說出來的是爸爸、媽媽等簡單相加名詞。所以,一開始,名詞應該是構成句子的唯一主題。
當名詞逐漸增多之后,人們開始慢慢認識到這些名詞之間的動態關系。一個名詞對另外一個名詞的動態影響和改變,就是動詞。動詞的出現應當晚于名詞,起著描述名詞間相互關系的作用。當我們想動態地描述麥子時,就會加上“收割”這個詞,就成了“麥子收割”,也就構成了賓謂語序。這種順序是和名詞、動詞出現的時間順序一致的。也就是說,大多數語言在誕生之初,語序是比較混亂的,既有符合語言時間發展的賓謂順序,也有主謂顛倒的順序。我們可以從一些古文中看到,如“受年商(商受年),今出羌(羌出今)”,主謂顛倒。可以說,符合邏輯關系的主謂順序只是人們當時混亂表達順尋中的一種,是語言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也可以說是語言發展的最終目標,但并不是所有語言都要朝這個方向演變。主、謂、賓語序有以下特點:
(1)大都是從非主、謂、賓語序中發展而來或者統一而來。
(2)主、謂、賓語序符合表達對象的時間性,與邏輯順序吻合。
(3)主、謂、賓語序中動詞能夠起到天然隔字符作用,避免了主、賓、謂,賓、主、謂可能造成的混淆以及賓、謂、主帶來的邏輯混亂。
(4)世界上最多人口使用的語言順序就是主、謂、賓順序,并且通常這些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使用文字。
2.語言的兩大不同對語法發展產生影響,尤其是主、謂、賓順序的演變
(1)表音和表意。拉丁語作為一套表音文字,有著更為復雜的語音系統,其數量龐大的音節組合幾乎可以做到一詞一音。拉丁語可以容納更多的新詞,并允許詞語內部發生各種形變及產生各種屬格,這使得拉丁語新詞出現速度快、詞語內部變化復雜、開放性強。就一個單詞而言,其形素的變化都可以找到音素與其相對應,不影響人們口頭交流,又能使該詞語法信息發生改變。漢語內有大量同音字,人們主要是憑借著豐富的語言使用經驗對同音字進行瞬間處理。音節組合數量少,意味著漢字本身無法進行屬格的變化。隨著社會發展,新漢字不斷出現,但也不斷有舊漢字被淘汰。根據統計,人們生活中常用漢字數在3500個左右。漢字的語音系統無法容忍一個過于龐大的字符系統出現,否則必然影響人們的口頭交流。
(2)拼音構詞和筆畫構詞。拉丁語使用的是字母構詞,結構簡單且遵循讀音標準。原始的拉丁字母只含有21個。正常人記字都是從記音開始,再加上拉丁字母又是單一的橫向結構,即使拉丁語中單詞繁多,單個記憶起來也不困難。漢字采用的是筆畫構詞,常用筆畫7種,變形筆畫7種,古人常說練字先練“永”字,因為常用筆畫都被囊括其中。然而14種簡單的筆畫卻因為構詞中采用的是方塊構字,其記憶難度大大增加。如果漢字也像英語一樣擁有近萬常用詞以及各種變格,不僅字的整體結構受到破壞,而且也將變成很難學習的語言。所以,漢字的構詞法決定了它無法存在龐大的字符系統。
(3)結構帶來效率。通過前述我們已經看到,漢字字符數量遠遠少于拉丁語,也沒有拉丁語中各種屬格變化。拉丁語作為一種屈折語系,可以通過音素的變化帶來形素的變化,從而帶來意素的變化。例如:
■
這樣,拉丁語即使不講究主謂順序,通過屬格的變化也能使人聽得懂、看得明。為了方便人們聽和看,漢語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將語序固定下來,而主、謂、賓又是最合理的語序,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漢語從甲骨文后語序就迅速定型并沿用至今。
例如:一只狼吃了牧民的羊,如果采用拉丁語表達,狼(單數,主格)一只(單數)羊(復數,賓語)牧民(單數,屬格)咬(單數,過去式,謂語)。大腦在處理上述信息時是不存在任何疑問的。因為我們不僅可以從屬格來判斷他們的位置關系,而且從主謂一致,冠詞一致的角度也可以作為邏輯的一種補充。漢語則不行,漢語要借用結構來完成了詞語屬格的語法功能。
3.音形不同影響漢語和拉丁語意素的表達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漢語:這個女孩愛這些農夫的土地。拉丁語:terra agricolarum amat pulella,pulellaterra=land(單數,賓格),agricolarum=farmer(復數,屬格),amat=love(第3人稱女性),pulella=girl(單數,主格)。
■
■
■
我們可以看到,漢語的意素比拉丁語多。漢語將拉丁語中大量意素分散于每個字中,單詞數量增加,語意成分減少,表達內容更為單一化。拉丁語將大量意素集合于一起,創造出新單詞,單詞本身包含的信息更豐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實際上仍然是受了發音和字形的影響。如果拉丁語采用漢語,將多達12個符素,而每個符素又不像漢語,僅僅是單音節和方塊字,其發音和拼寫將變得非常冗長,完全不利于人們的交流,所以包含了復合意思的新單詞的出現便不可避免。
漢語受制于音形因素,自身不可能產生過多的字符。為了滿足交流,漢字一方面要通過語法結構明確每個詞的地位,消除了對屬格的依賴。另一方面,我們要依托本民族對世界的觀察,確立一些基本意素的漢字形式,再通過對事物共性和特性的把握,不斷組合來描述其他事物,減少創造新詞的需要。而漢字的音形又恰恰是實現這一結果的必需條件。漢字的特點是簡潔、高效、組合性強、邏輯結構明確,但由于同音多、組合性強的特點,也容易產生歧義。
拉丁語得益于其音、形自由度大的優點,個體變化性強,語法意義、指示意義豐富,邏輯句法結構不明顯且組合性詞少,復合意素詞多,信息傳達豐富準確,但詞匯量大,冗余信息多,相互調用不方便。
二、不同語言類型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兩大不同類型的語言從誕生開始,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文化以至于國家制度的建設。喬姆斯基說:“語言是一種社會制度,其特征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構成人類行為、信仰和性情的個人特征決定的,也可以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副現象。”洪堡特說:“語言是精神的不由自主流射。”語言對人們思維的影響是深遠的。東、西方人性格的不同,從語言上體現得淋淋盡致,并也深受語言的再造。當人們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或者在內心用語言來編織他們的想法時,他們的思維結構就已經由語法結構決定了。
1.開放性與封閉性
歐洲從希臘開始便屬于海上文明,而繼承了希臘語并將其發揚光大的羅馬人將語言上開放多變的特點帶到了生活里。羅馬人抓到奴隸后,不是使其世代為奴,而是給予了市民權。羅馬擁有奴隸解放制度,就是用錢贖回自由,或在長年辛勞之后給予自由。克利恩制度更是將羅馬貴族同被保護的自由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也許常年征戰,領土的擴大使得拉丁語不得不吸收大量新詞匯,但是這也需要拉丁語本身強大的包容性,社會出現了一個從語言接受到文化接受到階層接受的過程。而西漢作為一個農耕文明,在趕跑匈奴人以后,開始大規模修筑長城。長城保護了我們的文明,卻也使我們停止了對外擴張融合的腳步。漢字那穩健不易改變的方塊體似乎也潛移默化對我們的心性造成了影響,造就了一個穩重卻又顯得保守、堅持傳統確又有些固執的國家。
2.共和制與王制
拉丁語不重視語序,主、謂要求不嚴格,人們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所以民眾的領袖觀念并不強。相反,從那時起歐洲人的民主要求就很激烈。從希臘神話的多神論與東方神話的一神論就可見端倪。羅馬進入了共和制后,王的位置由執政官代替,雖然可以連選連任,但每屆任期只有短暫的一年。為了防止獨裁,每年要選兩個執政官共同執政。與此同時又存在著元老院、市民集會,保民官與其相互制約,是一典型的三權分立結構。而國人說話,潛意識里會首先說出主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邏輯結構根深蒂固,建立一個集權制度也就變成了理所當然。
3.字形易統一,字音難統一
和中國不同,漢語為表意文字,在秦推行書同文后,發音上的差異不會造成整個語言的分裂,所以即使每個中國人能聽懂極少部分的方言,但大家都承認自己說的是漢語,書面語也相同。拉丁語為表音文字,與發音不一致的書面語很難長期留存,即使羅馬大力推行拉丁語,但各地語音區別大,拉丁語書寫形式難以統一。倘若無法接受拉丁語發音,拉丁語也很難得到真正推廣。而人們的口音是很難改變的,這樣拉丁語在歷史中就逐漸消亡了,只被教會少數人使用,語言的分裂同時會造成政治、文化的分裂。假使羅馬人的文字也是表意文字,那么它很可能和漢文明一樣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