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數學教學活動要富有成效,事先必須有計劃,就是教學設計。
本文介紹了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設計的特點,主要講述了寫好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所需注意的幾個方面,除此之外,文章中還指出了當代教師在教學中常犯的一些錯誤,借此,希望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
關鍵字:教學設計;自主學習;學習興趣和熱情
Abstract: mathema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is to be effective, must be planned in advance, is teaching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main about writing a good teaching design in the require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aspects,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a contemporary teachers in teaching in some of the mistakes made, take this, want to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eachers.
Key word: teaching design; The independent study;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數學教學的改革,使許多教師感到不安和挑戰——我們應當怎樣上好數學課?教師們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數學課堂——教學對象是一群不再那么“聽話”、“順從”,而是對數學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歡思考、交流,愛問“為什么”的學生。我們再也不能“主宰”他們的數學學習行為了,他們可能給我們帶來許多無法預料的麻煩。歸根結底,引發這些問題的“原生”因素就是教學改革的倡導者們。
翻開新的實驗教材,我們會發現此次教材編排的指導思想與以往有很多不同之處。尤其是教師用書中的很多提法與要求,也不同與以前。雖然,我們都是有一些教學經驗的新一代老師,可以說對于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也懂得一些,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回到固定的“老套”教學模式中。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想,我們沒有對新課程的理念理解透徹;根本就不知從何下手;不敢舍棄自己的舊思維,進入新理念,怕失敗!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將要進行的教學勾畫的圖景,它主題明確、結構清晰、(素材與細節時隱時現),反映了設計者對未來教學的認識和期望。而在課堂實踐中,雖然會又偏差,但通常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教學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效果。
寫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我們應先了解一下數學教學藝術的特點:
首先教學要有創造性: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同時最忌模式化。畢加索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年青的藝術家",就在于他從不肯重復別人,也不肯重復自己,他的藝術生命始終是旺盛的,是永恒的。創造性,是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的生命力。數學教師只有尋找最優的教學活動方式,組成最優的教學結構,建立協調一致的教學方法群,去開拓教學效果最優化的局面,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使之具有藝術魅力。使課堂教學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等。
其次教學設計要有形象性:由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數學學習的"再創造"要求比其它學科高,致使數學教學中必須更加強調形象性。要求數學教師不僅善于運用嚴密的邏輯,而且善于運用生動、鮮明、具體的形象,通過直觀性語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輔助來展開數學問題的思維活動。主要表現在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恰當地選擇各種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通過觀察實物、實驗、模型、掛圖,以及電化手段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特點和規律。
再次教學要有情感性: 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又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學藝術的情感首先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愛,這種愛是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深化學生心中的"冰塊",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是教師搞好教學的原動力。這正是數學學習中特別需要的。
最后教學要有審美性:前蘇聯著名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曾經指出:“每個領域中出現的凡是值得被稱為藝術性的活動,都必定具有審美意義。教學設計的美表現在既新穎別致又具體可行;既便于操作又富有成效。教學過程的美表現為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流暢,"起"能設疑激趣;"承"能環環緊扣、別具匠心;"轉"能自然暢達,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合"能令人頓開茅塞、豁然開朗,或者余味無窮、發人深思。教學語言的美表現為生動形象、簡潔明快、富有感情;教態的美表現為衣著打扮美觀大方、儀態端莊,態度真誠、熱情,舉止瀟灑、對比鮮明,板書內容既突出教學重點又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
事實上,教學設計的根本使命或許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為他們的發展設計一個“系統”的發展計劃,讓學生們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最適合發展的機會,能夠最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潛能發展自我。
但任何一個考慮周詳的教學設計都不可能準確地預測未來實際教學活動中可能發生的一切,例外總是存在的。在這個意義下,教學設計永遠不是完備的,作為教學設計的實施環節,課堂教學實踐永遠是教師發揮創造性的最大舞臺。
那么,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如何下手呢?現在,我來簡單闡述以下:
一.屏棄傳統教學弊端,大力加強“問題性”教學。
傳統教學設計大部分展現的是科學數學,其主要問題有:(1)強調教師作用,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2)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忽視教學的生成性。(3)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激發情景。(4)強調解題技巧,忽視生活的運用。(5)強調學科本位,忽視課程的整合。就是在這“五個強調,五個忽視”下,使得某些教師直接把要講授的公式、公理、定理等直接搬到講臺上,然后針對所要講授的知識點反復設計相關的問題。一種嚴密的演繹式推理過程就此展開。這種教學設計帶來的是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模仿,進而進入一輪又一輪的題海戰術中,其結果是扼殺了學生們的個性,打擊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激情,所以,我們要堅決屏棄這種弊端,找出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
關于數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問題性”的設問,我感覺我們應該堅持“四問”——問自己、問同事、問資料、問網絡,與此同時,還要長期堅持與同行交流,在此基礎上,設計“適時適點的設問”,展現與現實生活中相關的各種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孕育創造精神,培養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切實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總是有收獲的過程中愉快的學習。
二. 把握好“問題串”的梯度。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就是由若干個“問題串”形成的一個完整過程。如果“問題串”中的“問題”設計太簡單化,那就達不到讓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目的,與此同時,我們更應注意提煉和掌握其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設計中不應該過于強調解決問題的特殊技巧,應注意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的聯系和運用。根據教科書中不同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數學思想(如數形結合思想,換元思想等)。數學思想不是孤立的,它總是以一定的數學內容為載體,并與其他數學思想聯系起來,用以解決相關問題。
三. 突出聯系,體現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在數學教學中,應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新課程,我們注意到不論是數學學習還是新課程模塊式的結構,我們都應該充分關注知識內容間的聯系。如集合作為一種語言,它的使用幾乎滲透到了數學的各個領域。所以,我們的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知識間的聯系,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知識的廣泛應用等。
在教學設計中,一定作到該放手時就放手,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明確那些內容一定要達到的目的;太難,學生的理解根本跟不上趟;太牽強附會,或壓根兒就對不上號,那么就失去了我們這一設想的意義。我們現在用現代版的寓言故事——“三個饅頭”來說明一些問題:
有一個人肚子餓了,就吃饅頭,吃了一個沒飽,就吃第二個,吃了兩個還是沒有飽,就吃第三個,吃下去三個肚子飽了。吃飽以后,他就后悔了,早知如此,不如就吃第三個饅頭了,前面兩個都浪費了。
這僅僅是一個寓言,相信生活中沒有人會真的這么想。
在教學實踐中就不一定了,現實中不僅有這樣想的,更存在這樣做的——只吃第三個饅頭。
比如,對代數式的概念的講解:
介紹代數式的概念——直接端出第三個饅頭。
2、給出一些代數式、非代數式的例子,帶領學生參照概念的定義,哪些是代數式,哪些不是代數式——教師示范吃第三個饅頭的過程。
3、提供若干個辨別代數式的練習,讓學生仿照剛才的方法解決它們——學生們吃第三個饅頭的過程。
這三種教學方法都不符合人的正常邏輯推理思維順序,讓學生接受起來都比較困難,讓學生有點不直所措,有深不可測之感!
如果我們用舉例的辦法進行“代數式概念”的教學,就有相當高的水準了:
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得到一條折痕。繼續對折,對折時每次折痕與上次折痕保持平行,問:
(1)對折1次后折痕可將原長方形分成多少個小長方形?對折2次后呢?對折3次后呢?對折n次后呢?
(2)折痕數與小正方形數有關嗎?
(3)對折n次后折痕是多少條?
設置問題的層次后,學生們不僅接觸到了代數式,更了解到為什么要學習代數式,還通過經歷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有利于學生歸納能力的發展,實現了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態度等目標。
由此可見,設計問題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其意思就是說做任何事情“度”要恰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新”、“奇”。我們拿出的問題應是教師本人或本教研組全體智慧的結晶。
四.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我們都知道,數學的學習不僅是單純的知識放手。作為一名一線的中學教師,作為一名新課程的實施者,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帶領學生進入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中。
事實上,在教學設計中,我們還應該注意:(1)教學目標應在實踐層次上合理調整。(2)教學情境應自然進入憤懣狀態。(3)教學過程應搭建互動學習的平臺。(4)學習指導應讓學生自主承接學習責任。(5)應明白數學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
由此可見,我們在設計教案時,尤其是數學教案,應放棄“既定方案”,按照課堂中新“生成”的思路點撥自己的思路,以人為本,有的放矢,讓數學教學在自然狀態中發展下去,使我們設計的教案在新課程教學中真正的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