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是新時期下高等院校面臨的首要任務,而課堂教學改革是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論述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通過拓展授課內容,豐富授課形式,轉變考核方式等措施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以提高地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食品添加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改革;地方應用型人才;考核方式;課程
隨著人們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食品工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食品安全控制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重視,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5月2號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強調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隨后出臺了相關的指導性文件,2018年8月22日發布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2018年9月17日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淮南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我校生物工程學院2012年開設的工科專業。學校以“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為辦學定位,辦學層次定位在“以高質量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爭取發展碩士研究生教育。”學校自2018年6月以來,全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系列講話和指導文件。學校要求重點圍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統一認識、轉型發展、提升質量”這二十個字貫徹落實下一步工作。因此,新時代下如何進行改革和發展、提高人才培養成為每一位食品專業教師亟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依據文件要求并結合《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和我校的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修訂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質和高度社會責任感,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精神,專業基礎扎實,能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食品標準研究、食品檢測和安全管理領域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和產品研發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圍繞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系部需要不斷深化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作為專任教師,探索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3]。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專業,其主干學科包括食品科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分析化學、微生物學、公共管理等[4]。而食品添加劑作為食品科學主干學科中的必修課程,涉及知識面廣、應用性強,且很多食品安全問題都牽扯到食品添加劑,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至關重要[5]。因此,需要以食品添加劑課程為試點,探索圍繞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的教學改革,以期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鑒于此,本文總結了食品添加劑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考核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并對所遇問題進行總結,提出對該課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議,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一、食品添加劑課程概述
食品添加劑課程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課程共36課時(2學分),開設在大三上學期,參考教材是孫寶國院士主編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食品添加劑》(第二版,化學工業出版社)。講授內容主要有:食品添加劑的定義、分類、編碼和選用原則;著色劑、護色劑、漂白劑作用機理,性質和應用;食品香料、香精的分類、性質和應用;食品甜味劑、酸味劑、增味劑的定義、特性和應用;食品增稠劑、乳化劑、凝固劑等定義、作用和應用;食品防腐劑定義、作用機理和應用;食品抗氧化劑的作用機理、分類和應用。授課的方式主要教師灌輸式教學。平時主要從考勤、作業(主要是課后習題)和課堂表現方面考核,期末采取閉卷考試形式考核。
二、授課中遇到的問題
(一)授課內容與就業方向結合不夠緊密
我校辦學服務面向定位是立足安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生主要在省會合肥及周邊就業,主要從事食品生產管理和食品分析檢測,食品生產型企業如合肥統一,第三方食品檢測企業如安徽公眾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實習就業單位。不同就業方向的學生對食品添加劑課程內容的需求不同,從事生產管理的同學需要熟悉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從事食品檢測同學,除了基本知識外,需要食品添加劑的檢測標準和技術。此外,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國家標準在不斷修訂,因此需要培養學生動態掌握食品添加劑相關標準的能力。
(二)授課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識,不利于食品添加劑知識的靈活應用,沒有理解和思考就不易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吡咯類天然著色劑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僅停留在了解葉綠素和葉綠素銅鈉鹽,且葉綠素銅鈉鹽更穩定,然而,提出如何保持中式快餐綠葉蔬菜的色澤這一問題時,學生沒有想到上述知識點可提供問題解決的思路。授課中應更多關注學生學的好不好,學生學的能不能用,不能停留在葉綠素銅鈉“是什么”的層面上。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由于食品添加劑是多學科較差的知識領域[6],36個課時的學習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容簡化精煉后教授給學生。學生需要帶有求知欲望主動學習才能全面地掌握食品添加劑課程知識。例如食品著色劑發色機理中涉及有關有機化學中電子躍遷和分子軌道知識,知識難度大,被動學習過程中較難掌握,主動學習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四)平時考核對學習過程監督、促進作用不大
教學過程關于平時考核也遇到一些問題。平時考核主要是有考勤、作業和課堂表現組成,在考勤方面,由于學校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參加度很高,基本不缺席,但是有效參與度較低;作業方面,基本是課后習題,學生提交紙質版作業,基本都能夠提交作業,但基本上是原封不動地把相關知識復制了一遍,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課堂表現方面,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交流和討論等方面,絕大多數同學都表現出不積極、不樂于參與的態度,無法真正了解學生學的好不好。因此,平時考核沒有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推薦閱讀:《新課程評論》(月刊)2016年創刊,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省新教材有限責任公司主辦。作為一本教育類綜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