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新媒體環境下英語專業大學生文化認同的現狀觀察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高等教育時間:瀏覽:

  摘 要: 本文從認知維度、情感維度、意向維度三個角度,對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西方文化認同現狀進行研究;從技術手段、傳播媒介、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四個角度,分析新媒體環境對學生文化認同現狀產生的影響,并針對現有問題提出了三點應對策略,以期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

  關鍵詞: 新媒體 英語專業大學生 文化認同

英語教育論文

  文化認同是指人類對文化的共同傾向認可,以及一定社會成員對特定社會、民族文化表現出的真誠信仰、精神追求及其價值共識[1]。受專業課程學習的影響,英語專業大學生無論課內、課外都獲取了大量的英語知識與文化輸入,這些英語文化輸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中西方文化認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以其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傳播方式的裂變性、傳播速度迅捷、使用用戶集群、身份信息隱蔽、信息碎片化等特點,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來源之一,成為影響中西方文化認同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在新媒體環境和專業學習的雙重影響下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現狀,分析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以促使英語專業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文化認同觀,提高中國文化認同,降低西方文化的影響。

  一、問卷調查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了解英語專業大學生新媒體使用基本情況,主要包括使用時間、頻次、內容、信任程度等;二是對其中西方文化認同現狀進行調查,依據時蓉華教授提出的態度三維度——認知、情感和意向進行問卷設計,并采取李克特量表形式進行計分,非常同意題目所述為5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課題組在唐山市三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7份。

  (二)新媒體使用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24.7%的學生每天手機使用時間在1個—2個小時,66.6%的學生使用時間在3個—4個小時。使用頻次方面,僅有11.1%的學生表示很少玩手機,高達62%的學生表示其有時間就會玩/用手機,表明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很高。使用目的方面,43.9%的學生表示主要用來瀏覽網頁獲取信息,80.5%的學生利用手機查看微信、QQ、微博等,64.1%的學生表示觀看各類視頻網站,僅有38%的學生表示用來查詢英語相關學習資料。該結果表明在普通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語學生中,手機被更多地賦予娛樂休閑功能,而非學習功能。在信任程度方面,32.4%的學生表示不太信任網上信息,53%的學生表示比較信任,12.9%的學生表示視情況而定,而選擇完全信任或完全不信任的學生微乎其微。表明英語專業學生瀏覽網絡信息時雖受主觀影響,但仍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認同現狀。

  1.認知維度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讓中國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個層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認知維度主要考查英語專業大學生對三個層面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知程度。從表1可知,總體而言,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認知水平都不高,但中國文化認知略高于西方文化認知。在具體文化層面,學生中國文化水平要明顯高于西方文化。在訪談中得知學生表示,這主要源于多年來的傳統文化浸染,無論課內課外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地方性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學習更強調語言基本功訓練,盡管各門課程都有西方文化的滲透,也有系統化講解西方文化的課程,但大都流于表面,難以深入,因此學生普遍認為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仍有明顯不足。中國文化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多來源于中小學教育、家庭教育或社會宣傳,正規系統學習中國文化的課程很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為感性化,難以系統深入地講述。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更多來源于政治課程,理論性較強,現實體會不夠深入。

  2.情感維度

  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情感認知得分較高,均在4分以上。說明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自豪感,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移情能力,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具備開放地對待文化的態度。對中國文化的保護態度堅決,面對中國文化受到侵襲時的情感十分激烈。同時,學生對西方文化顯示了情感傾向,表現了同樣的興趣。

  3.意向維度

  從表3可知,盡管學生中國文化認知和情感認知水平都高于西方文化認知,但在具體行為方面,西方文化行為水平顯著高于中國文化行為。受專業學習的影響,英語專業學生在課下更愿意選擇英語書籍和文章,聽英語課程和講座,觀看西方電視節目,進而提高英語水平。在節日方面,學生表示更愿意過西方節日,原因在于西方節日形式更靈活多樣,氛圍更輕松、愉快,而傳統節日更多側重飲食和團聚,被賦予更多深沉的意義,使其感到束縛,缺乏吸引力。

  二、新媒體的影響

  (一)作為技術手段。

  與以往的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相比,新媒體首先是一種技術的變革,其數字、互聯、非線性的特點讓使用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信息傳遞由以往的單項輸出變為雙向互動、自由點播。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渠道中接收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多種信息,及時轉載分享、評論互動。這種技術手段使得新媒體既能成為傳播正能量、宣傳中國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好感的工具,又能成為部分西方媒體或有心人士普及宣傳西方文化的技術手段。與其他專業學生比較,英語專業大學生在新媒體中接觸的西方文化更多,在對網絡紛繁復雜的信息的“圍觀”和“參與”中,更容易受到影響。

  (二)作為傳播媒介。

  與以往媒體集體式的、具有儀式感的文化認同構建不同,新媒體的傳播具有動態性、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同時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性質[2]。人們在新媒體環境的虛擬交往中,建立起各種虛擬社群,形成特定的網絡文化并反向對現實生活施以影響。新媒體的去儀式化和技術便捷性使得大學生成為網絡文化活動的主體之一,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推手。以英語專業大學生關注較多的美劇為例,學生會利用喜愛的美劇素材,利用文字、圖片、P圖軟件、視頻剪輯、音頻剪輯、配音等多種形式創造出新的文化樣式,傳播自己個體化的文化體驗與感受。在此背景下,如何讓中國文化成為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主導者,讓學生成為新媒體環境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新生有機力量,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推薦閱讀:《網絡新媒體技術》期刊主要刊登有關計算機科學研究與應用方面的研究論文和研究報告, 在科學試驗和現代化管理中計算機應用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东乌| 宝兴县| 绥芬河市| 广丰县| 曲阳县| 揭西县| 达尔| 万山特区| 曲周县| 东丽区| 云阳县| 宁远县| 万载县| 长宁区| 牡丹江市| 青海省| 屏东市| 广丰县| 霍州市| 台前县| 柘荣县| 龙岩市| 哈密市| 西峡县| 贺兰县| 彰化县| 无为县| 辉县市| 庆阳市| 阿巴嘎旗| 富锦市| 蓬溪县| 华容县| 邹平县| 衡水市| 华坪县| 来安县| 双桥区| 闵行区|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