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篇歷史學論文從史法的角度談高中經濟史教學,進行經濟史教學,當知歷史觀和方法論是不可分的。不同問題可用不同方法,同一問題也可用多種方法來論證。對于如何解釋和處理史料,可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史料的可能性,選擇最適宜的方法進行教學研究。
《歷史教學》History Teaching(月刊)曾用刊名:歷史教學(高校版);歷史教學,創刊時間:1951,是新中國建立后國內創辦最早的歷史專業刊物之一,在天津出版,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歷史教學》是國內中學歷史教學圈內公認的四大學術刊物之一(天津的《歷史教學》的和陜西師大的中史參排頭兩名,華南師大《中學歷史教學》和蘇大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排后兩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屬于高校級別的專業歷史刊物)。
隨著考試改革的深入開展,近年的高考經濟史命題中計量史學類和社會史學類試題層出不窮。這兩類試題不僅需要以大量的統計資料為依據,用表格、坐標圖、曲線圖、柱狀圖等計量手段為呈現方式,而且還要考查社會學中多元、多層次、多時間的相互關系。這類試題的廣泛使用,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又是當代史學研究方法推動下的反映。
下面就近年來經濟史高考中常見的史學研究方法簡要概括筆者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以此拓寬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方法。
一、高考的新變化及高中經濟史教學現狀反思
目前,高中經濟史教學受傳統史學、歷史教材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材上的一些定性描述簡單拿來貼標簽的現象較為常見,使得經濟史教學缺乏史法研究,特別是忽視了考綱要求的信息獲取、解讀提取能力和論證探討能力的培養。如:必修二經濟史中“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在1912-1919年期間發展迅速,其規模和速度超過之前的半個世紀,被稱之為 “短暫的春天”。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是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才產生的。對這個時期結束的原因歸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又迅速蕭條”。如此順理成章的答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似乎都已經接受該“事實”,卻忘記了歷史本身具有的復雜性,忽視對學生科學嚴謹的思維品質的培養。
二、高考常見史學研究方法在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
1.社會史學重在整體認知
社會史學主要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而西方國家提出的要解決的五大社會問題是: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收入維持、醫療健康服務、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這些社會問題構成了歷史教學中應關注的重要內容。
首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關注社會熱點,積累貼近生活的素材,進行課堂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如講《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能源環境問題,以“煤炭在英國工業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切入點,提供本特利《新全球史》中“煤炭在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紀,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銳減,引起木材嚴重短缺。但西歐大量的煤炭資源都儲藏在英國,且儲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鄰商業中心和熟練工人密集的地方。儲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術的具備,使煤炭成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資源的優勢支持了不斷擴大的鐵器制造和蒸汽機的應用”的論述。 并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認知:一方面,煤炭替代木材成為工業化的主要能源,推動鋼鐵制造業的發展,為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提供基礎,推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等;另一方面,人與環境之間也出現了緊張關系,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其次,經濟現象的出現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產生的影響也是多元的。教師在平時的經濟史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展開發散思維。經濟史的學習中尤其要注意非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中有政治、文化、社會諸多因素。例如,就中國封建政治而言,它在促進經濟穩定和發展上,效率要高于同時代的西方。但中國封建政治對經濟現代化的影響也遠大于西方。我們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思考,為教材提供的描述找到更準確、更多元的史實定位,從而實現史觀、史法、史實的完美對接。
2.計量史學重在具體實證
計量史學又稱歷史計量分析方法或歷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運用數學方法、統計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各種數據關系,揭示和認識歷史的一種方法。今天,計量史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在經濟史領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婦女史)、心態史等領域都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近年計量史學的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考查數量越來越多,希望能夠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與關注。
經濟史研究中早已應用統計學方法,主要是作為實證之用。中國經濟史專家吳承明先生主張凡能計量者,應盡可能作定量分析。他說,定性分析只給人以概念,要結合定量分析才具體化,并改正概念的偏差。
教師在經濟史教學中的重點應當是引導學生學會用定量分析來進行定性描述。如必修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一節,教材中關于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有一些定性描述,教師可以提供相應數據讓學生概括指出1901~1911年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據統計,1858~1911年間全國民族資本所設立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有953家,創辦資本總額為2億多元。而1901~1911年就設立了650家工礦企業,資本總額為1.4億多元,其中江蘇162家,湖北82家,廣東54家,四川42家,直隸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遼寧)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東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再提供各主要工業部門如紡織業、繅絲業、面粉業、火柴業、水電業、機器業、礦冶業的具體發展情況。學生通過年份、數量、行業、地區、資本五類數據的對比,對“行業發展不平衡,以輕工業為主”“地區發展不平衡,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民族資本力量弱小,對外國資本依賴性較強”等定性描述就會增添實證檢驗的深刻體會。再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一課,可以提供材料“在蘇聯,1928年1公擔稞麥可分別交換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別交換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義務交售價格僅為成本的10%,牛肉價格為成本的5%,豬肉價格為成本的6%。”通過對這段材料的數據的比較,分析這一時期蘇聯斯大林執政時期政府采取提高工業產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等方法,學生對教材中“蘇聯工業化犧牲農民利益”的定性描述會有更直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