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黨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一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并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再認識,它反映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高校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校園文化建設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所具有的科學性、廣泛性和先進性,使它成為別的文化群落不能代替的文化生態,是整個社會主義文化的輻射源、推動器和調節器。它與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一起,形成了高校意識形態的“三駕馬車”,對高校的校風建設和辦學特色的形成,辦學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一)方向性特征與引導功能。“文化是有階級性的”,這一馬克思主義著名論斷,這些年雖然不再常提,但這一論斷本身是科學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高校的校園文化,其性質應是社會主義文化,任何校園文化活動不能偏離這一方向。他不是資本主義的,更不是封建主義的,不是無政府主義的,也不是薩特的存在主義或者什么別的主義。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目標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可設想,國家培養的大學生,最后成為反社會主義的“精英”,或者不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而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御用人才,如果這樣,這是教育的失敗。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動和各項工作,都是為了培養“四有”人才,校園文化要屈從于這個政治方向,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向這個目標發展自我,使思想和行為呈現出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科學性與指導功能。校園文化的科學性首先表現在其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它的建設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其次它本身內容是科學的,不迷信,不愚昧,不盲從。求真,求實,求是,另外校園文化反映了我國的國情,揭示了社會主義高校人的蓬勃活力和人的發展、教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它的先進性對整個社會文化有促進作用。
(三)高層次特征與創造功能。高校的知識密集和思想密集,決定了高校的師生知識水平、思想水平、認識水平較高,決定了高校校園文化的高層次性。具體體現為理性認識上的一定高度、思想方法的高級、思想行為的高雅、道德情感的高尚、活動內容的較高水平。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師生員工)對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和思想方式積極實踐,努力創造出全新的去文化財富和精神產品,以滿足他們求新求美的天性,緊跟時代的發展,追趕未來的需要,超越當前的局限。在高校校園文化主題強烈的創造欲望下,高校校園文化的更新創造呈現為日新月異,其創造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和文化信息的作用下,他們興奮、理智地思考人生,探索社會,關注未來。在高校,思想容易產生,觀念容易更新,刺激著師生的強烈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渴望。如此可見,校園文化活動中的每個人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又是被陶冶者,創造性活動又更加強化了其高層次性。校園文化活動在創造精神產品的同時,也在創造著創造者的本身,形成良心循環,使創造主體師生員工在思想、道德、精神、意志、覺悟諸方面達到個體和群體的發展與完善。
(四)廣泛性與潛化功能。高校校園文化,以真、善、美為取向,兼收并蓄各種文化,包括古代文化、現代文化、民族文化、外來文化、自然科學文化、社會科學文化等,它的內容具有相當的廣泛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高校校園文化又是一種“人類文化”(或稱“世界文化”),列寧說過:無產階級文化是全人類優秀文化的總和,這使他沒有絲毫的片面性和狹隘性,這是高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區別之一。創造主體不斷的吸收著這種文化,經咀嚼后不斷釋放出這種文化的精華,這種“復合型”文化,又影響著創造主體,日復一日的長期潛移默化,使他們具有廣泛的見聞、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和較為全面的思想文化素質。
(五)(有限制的)開放型特征與教育功能。高校校園文化的開放性分對外開放、對內開放兩個方面。教育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世界是開放的,社會是開放的,市場經濟是開放的,高校也應是開放的,封閉的校園不可能造就出開放型人才,校園文化不可能隔斷同社會文化的聯系,否則沒有生命力。高校校園文化的開放性主要表現為師生參加社會實踐,如參觀、聯誼、社會服務等,這種開放性是實現教育功能的特殊形式,對師生的專業技能和思想水平都是一種促進,具有不可替代性。
目前,國內外仍有許多落后腐朽的“文化”,時而沖擊我們的校園,如西方一些消極反動的文化思潮,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存在的社會道德文化的種種陰暗面,因此,高校校園文化的開放應該是有限度、有限制的,應該分層次、有選擇的實行開放。
(六)輻射性特征與帶動功能。高校校園文化以及豐富多彩高雅深刻深深吸引著社會,同時向社會輻射,一是校園文化向周邊靜態輻射。優美的環境、高雅的氣氛、優雅的舉止、這些文化信息時時向校園周邊輻射,給人以強烈的情緒影響和精神啟迪,熏陶著社會人和社會文化。二是師生的動態輻射,校園文化對師生的積極影響所產生的新觀念、新思想、科學的方法定式、積極地進取精神、文明的精神情操,通過師生的交際、旅游,娛樂等社會活動,就向社會輻射,帶動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建設,推動社會文明。
(七)審美性特征和認識功能。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極強的審美性,可培養師生的美感,在活動中提高其審美能力,得到審美享受。在校園的整潔優美、交際舞的節奏與交流、書法繪畫的欣賞,都能使人在活動中發現美、理解美、欣賞美。審美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審美情趣,提高人的認識水平,而且還能使人深刻的認識真、善、美,辨別假、惡、丑。
(八)時代性特征與發展功能。任何文化都是時代的產物,他都將具有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的特征。但是,作為社會文化,他總是比較注重從傳統的角度和人們習俗的方式所形成的文化氛圍來影響人們,改變人們的文化發展取向。高等教育因本身所具有的超前性和人才培養客觀上的滯后性,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在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圍的時候,要更加鮮明的突出的時代性,并注意創造一種更好把握未來的文化氛圍。高校培養的人才是屬于未來的,他們是未來社會建設和發展的生力軍,這就要求高校在形成自己特定文化氛圍的時候不僅應注意傳統習俗的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具有的作用,而且更好特別注意現在以至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也就要求我們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切內容、一切設施、一切方法,都要鮮明的突出現代社會的時代意義。并始終預示著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觀念,道德價值標準,而且具有共產主義的政治信念和道德情操,不僅掌握現代社會擁有的最新科學知識,而且具有把握未來社會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