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參與主體、利益主體和評判主體的作用。由于理念、機制、組織、效果等不同層面的現實困境,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發揮,要從提高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意識、健全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機制、發揮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作用、推進滿足人民需求的精細化治理等方面探索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主體作用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人民群眾;城市治理;主體作用
伴隨著規模大、速度快的城鎮化進程,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我國步入了城市體量不斷壯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環。習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1]“人民城市”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的人民性。人民群眾作為推動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不竭力量源泉,同樣是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永恒勝利之本。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城市治理仍面臨著重重困難和挑戰,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推進城市發展的健康與穩定。
一、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主體作用的深刻意蘊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念的一條主線。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意味著要科學地回答城市治理“依靠誰”“為了誰”和“接受誰的檢驗”的問題,也就是要從參與主體、利益主體和評判主體的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理解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主體作用,使其成為城市治理的積極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終評判者。
首先,要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參與主體作用。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秉持的立黨、興業、強國的哲學根據。習近平同志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2]
歷史反復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而不斷發展壯大,也正是因為堅持了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原則,強調人民群眾是書寫歷史的主人,是掌握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命運的決定性力量,并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近年來,中國城市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新成就,其原因也在于此。人口眾多的中國有著無比堅實的智慧和力量基礎,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既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最大優勢。
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參與主體作用,首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內生力和源動力在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蘊藏著源源不斷的改革動力、創新精神和智慧源泉。城市治理中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頒布和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在人民群眾的實踐探索和改革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可見,建設美麗宜居整潔文明的現代化城市不僅要靠管理,更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和權利,讓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其中,運用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人民群眾變被動參與為主動作為,真正成為城市治理的頂梁柱。同時,也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只有當城市治理的各項舉措真正深入人心、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惠及人民,人民群眾才會真正理解城市治理工作并主動參與到城市治理中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要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治理和建設,為各方面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提供暢通的渠道和機制,凝聚人民群眾的城市治理共識,匯集人民群眾的城市治理力量,從而將城市治理變成廣大人民群眾為之奮斗和付出的事業。
其次,要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體作用。作為歷史的創造主體,人民群眾必然要以實現自身利益為最終目標。作為無產階級的領導核心和先鋒力量,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價值追求的。對此,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我們黨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3]
解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城市治理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全體人民,以更優的供給、最好的資源、更多的機會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治理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創新成果必須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而非少數人或少數利益集團,否則就會極大損害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最終也會使城市治理缺乏活力。
城市治理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是城市持續發展進步的深層次源泉。當前,中國城市已從一個溫飽型社會逐漸轉化為發展型社會,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日益變換,人民群眾基本、共性的物質文化需求已經逐步得到有效滿足,而個性化的多層次的更具主觀色彩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平正義需求、生態環境需求等愈加凸顯。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體作用,必然要切實聚焦人民群眾本身,著力破解影響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各種制約因素,使城市治理符合其需求、貼近其生活、服務其利益,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逐步滿足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民主法治、生活環境、公平正義、社會秩序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和突出意愿,真正做到城市治理的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
再次,要發揮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評判主體作用。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評判者。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執政的法寶就在于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毛澤東曾將我們黨在全國長期執政比喻為“進京趕考”,而人民群眾滿意與否則決定著這場“考試”能否順利通過。習近平同志也反復強調人民群眾的“閱卷人”身份,認為“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
推薦閱讀:城市管理專業閱讀哪些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