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以南京市滄波門社區為例,通過問卷調查、人員訪談、實地調研探究了社區內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現狀,對影響社區歸屬感的因素進行分析,并針對提升城市居民社區歸屬感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社區歸屬感;社區參與;鄰里關系;公共空間;社區服務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80年以來,我國快速推進城市化建設,城市內“單位制”社區不復存在,“社區制”社區轉而代之,在“社區制”社區模式下,城市居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自由選擇住房,社區內的人員流動增強,社區內居民的異質性也相應增強;政府介入社區管理,居民對社區自治的意識減弱,使得社區在建設的過程中只重視住宅、綠地、節點等外部建設,對社區內居民是否形成社區意識、對社區是否有歸屬感意識并不側重。事實上,社區制的居住格局,使得居民,居民間的交流減少,對社區組織的活動參與度降低,居民之間形成了一種更為陌生的關系,直接影響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而社區的主體是人,對人的關注應置于更重要的地位。通過對城市居民社區歸屬感研究,將有助于城市社區規劃,有助于建設和發展人文主義指導下更具人性關懷的城市社區,通過社區“毛細血管”推動城市發展。
二、研究區域概況
2.1社區概況
本次調研區域為南京市滄波門社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東至高新路,西臨泰公路-沿山大道,南連京滬鐵路-江北快速路,北至東大路,包括金泉泰來苑、華僑綠洲花苑、玫瑰花園、御瀾府、泰福新寓C區等小區。區域內住房以新式商品房為主,居民構成以老年人居多,同時也有中青年家庭在此居住。
2.2調研居民概況
筆者對滄波門社區進行了實地勘察、抽樣調查,發放問100份,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為 95%。調研居民性別以男性為主,約占58%,女性約占42%;參與調研的對象以18-34歲的中青年群體為主,約占46%,5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次之,約占32%,18歲以下青年、兒童約占4%,35-55歲中老年群體約占18%。調研居民中,43%為企業職員,14%為自由職業,8%為個體,6%為外來務工人員,5%為學生,24%已經退休。
三、居民社區歸屬感現狀分析
3.1居民社區歸屬感總體現狀
對社區居民歸屬感的總體情況進行分析,愿意在本社區中長期居住的受訪者占比超過了一半,認為自己遷出社區之后會必定會產生不舍的情緒者,占比將近四成,他們對社區的依戀感較強;把自己當成社區的一分子,這種居民占比為91%,他們認為大家要共同建設社區并促進其發展;有些受訪者表示愿意為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愿意為社區發展加磚填瓦,貢獻力量,占比為76%。
對不同性別的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進行統計后發現,女性比男性更依戀社區,愿意長時間居住于此,不愿意遷出,而男性則表現出了更強的社區建設意愿以及為社區做貢獻的意愿。
3.2社區歸屬感影響因素分析
3.2.1居住年限
經調查了解,在社區居住時間達到8年以上的居民占比為31%,由于他們居住在社區中的時間比較長,認識了更多的鄰居、朋友,形成了良好的人際關系,熟知社區中的事務,提出了很多關于社區改進建設的建議,對社區有較強烈的歸屬感。
3.2.2人際關系
58%的居民在社區內認識10-15位其他居民,43%的居民在社區內認識超過15位其他居民,進一步統計認識不同數量的居民與其他居民的交往頻率得知,在本社區認識居民數量越多,在社區內與其他居民交往頻率越高,認識15個以上居民的人中,57.3%的居民每天都會與其他居民有交往,認識10-15個居民的人中只有26%的居民每天與其他居民交往,認識3-6個居民的人每天與其他鄰居交往的頻率為12%,認識3個以下居民每天與其他鄰居交往的頻率為9%。在社區中認識的人比較多,形成了穩定性較強的人際關系網,這些居民不愿意遷出社區,他們在這里的生活時間比較長,離開這里會產生強烈的不舍。
3.2.3社區參與
社區活動的組織,能為居民之間互相了解搭建平臺,也能為社區發展注入活力。通過調研了解到,社區組織的選舉活動從未參加的居民占比為79%,有些居民甚至表示自己對此類活動一無所知,盡管社區也組織過其他活動,但從未參加的居民為72%。這部分居民并不關心社區建設,他們與其他居民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少,不愿意了解社區發展情況,反映在對社區的歸屬感的因素中,也顯示其對該社區歸屬感較低。
3.2.4社區服務
筆者主要調研了居住社區配套設施調研中的醫療健康服務、教育、老年人與青少年活動、休閑娛樂設施。19%的調查者對于該社區的醫療健康設施很不滿意;22%的調查者對于醫療健康服務設施還不太滿意;僅有7%的調查者則對于該社區的醫療健康設施感到非常滿意,居民希望社區能夠提供健康咨詢、保健和特殊服務護理等專業方面的醫療健康服務設施,該社區衛生服務配備水平還有待加強;26%的調查者對于社區的教育設施很不滿意,社區居民對教育設施的需求表現為應該在社區中增設幼兒園和幼兒早期教育以及小學等服務。33%的調查者對于社區老年人活動設施很不滿意;20%的調查者對于老年人活動設施不大滿意;24%的調查者認為社區老年人活動設施一般,許多老年居民反映社區內配套的服務設施如老年人活動之家并不對他們開放,只是擺設,他們只能在空地公園內自行搭建桌椅進行娛樂活動,令他們很不滿。對社區的服務不滿意與不認同,影響了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3.2.5公共空間
調研居民中,僅有31%的居民對社區綠化滿意,11%的居民對社區環境衛生滿意,有居民反映,有小區物業在剛建成的時候十分注重綠化,確實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時間久了便對綠化疏于管理,花壇內多為裸露的土壤及枯枝敗葉,花草樹木枯萎死亡也無人清理,同時,居民對自身所生活的社區的公共空間也不滿意,社區內雖然有一些戶外活動空間,但因為面積較小且活動設施十分單調,一些居民不得不到距離社區較遠的公共區域散步、運動、娛樂等。
推薦閱讀: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看哪些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