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文章發表在《天津醫藥》上,是副主任醫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半夏,方劑配伍,副主任醫師
半夏出苗達50%左右時,應揭去地膜,以防膜內溫度過高燒苗。去膜前,中午從廂兩頭揭開通風散熱,傍晚封上,連續幾天以煉苗,之后即全部揭去。出苗后結合松土,隨時除掉田間雜草。
半夏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后人將其性味、功用、歸經總結為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1]的作用。然而在臨床實踐運用中,半夏通過巧妙配伍,可以發揮多種作用,茲就其在代表方劑中的配伍作用總結并闡述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其性主降,《神農本草經》謂之“下氣”;《別錄》說其能止“嘔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氣而止嘔吐之功,為臨床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應用,尤常與生姜配伍善療寒飲(痰)之嘔吐。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心嘔吐;《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主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如《金匱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嘔,吐涎沫;
另如《傷寒論》干姜人參半夏丸,與干姜、人參等配伍可治中虛胃寒嘔吐。半夏與他藥合理配伍,可治各種原因之嘔吐:與黃連、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熱犯胃,或胃熱嘔吐,如《溫熱經緯》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半夏與黃芩、黃連配伍,可治胃熱嘔吐,如《金匱要略》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與梔子、黃連、蘆根配伍,可治濕熱霍亂之嘔吐,如《霍亂論》中的連樸飲;
2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善化痰消飲,適用于寒痰、濕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諸證。正如《醫學啟源》所載:“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方中以半夏與陳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功。
《傷寒論》中治療表寒里飲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龍湯,半夏與干姜、細辛、五味子合用,以溫肺蠲飲,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當,半夏可用于治療多種痰證咳嗽,配膽南星、黃芩、瓜蔞仁可治熱痰咳嗽,如《醫方考》中的清氣化痰丸;配茯苓、枳實、天南星等治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咳嗽,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
3 消痞除滿
痞證是患者自覺心下痞滿窒塞不舒的病癥,常因邪氣內陷、或濕熱蘊伏、或痰熱互結、或虛實互見,寒熱夾雜于中而導致氣機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開散結,化痰消痞,適當配伍可治療各種原因所致之痞。
若因誤下而致邪氣乘虛而入,出現寒熱互結,虛實夾雜,氣機痞塞,陰陽失和之痞,可與黃連、黃芩、干姜、人參等合用,如半夏瀉心湯,方中半夏辛溫,散結除痞,與干姜一起與芩連配伍,辛開苦降,寒熱平調,使升降調,寒溫平,陰陽和而痞滿消。
同樣,在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這一類的方劑當中,張仲景同樣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溫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結之效。故成無己曰“半夏味辛溫,干姜味辛熱,《內經》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故以半夏生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
傷寒邪氣侵及少陽三焦,而致少陽經氣不利,三焦氣機不暢者,當治以小柴胡湯,方中柴胡氣質輕清,能疏利少陽經氣,暢達三焦氣機,為主藥。半夏辛溫,辛散溫通助柴胡以疏理氣機,調暢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4 通痹止痛
痰濕阻滯,不通則痛。半夏辛開溫散,能化痰散結,通達氣機,使氣血調暢而疼痛自止。正如《別錄》說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心下急痛”[2]。《金匱要略》瓜蔞薤白半夏湯,用半夏助瓜蔞實、薤白、白酒通陽散結,祛痰寬胸之力,治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之胸痹證。
《傷寒論》小陷胸湯,半夏既可助瓜蔞實滌痰散結,又可與黃連辛開苦降,通暢氣機,可治結胸證之心下按痛。《傷寒論》黃連湯、大柴胡湯分別治“腹痛嘔吐”、“按之心下滿痛”;以及《金匱要略》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絡止痛之功。
醫學核心職稱論文投稿推薦:《天津醫藥》雜志于1959年創刊,由天津市衛生局主管,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為月刊。國內刊號:CN:12-1116/R,國際刊號:ISSN:0253-9896,郵發代號: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