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筆者在課堂上曾做過實驗,比如解釋“傷寒”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根據中醫理論來闡述,認為寒邪通過人體肌表進入人體,從而引起人體生病。此種解釋抽象、牽強,當學生問起古人如何觀察到寒邪進入人體肌表時,教師往往無言以對,只能說這是古人的一種猜測。
所謂中醫基礎課程的現代教學方法,是指在在教授中醫基礎課程的過程中,不完全按照傳統教學方法,即所謂按照教師既有的中醫知識和理論去解釋課本上的理論,而是采用現代醫學理論,也就是西醫理論,最大限度的去解釋中醫的各種理論。
1.用現代醫學理論講解中醫理論的必要性
中醫理論比較抽象、難懂,很多理論對于初學中醫的人,尤其是對于那些從未接觸過中醫文化的人來說,中醫尤為難學。中醫學是一門涉及古代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學科。尤其和古代哲學密不可分,中醫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天干地支等無一不是古代哲學的體現。而剛剛跨入中醫藥大學門檻的學子,在進入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知識幾乎和古代哲學無關,所學習的知識更多的是偏向現代科學,如數理化、生物、自然等學科。
這些學科主要發展于西方,所采用的思維模式也是西方思維模式,這和我國古人的思維模式有著比較大的差距,這也就決定了一個從小更多接受西方思維模式的人進入中醫領域后突然要按照中國古代哲學思維去思考和學習中醫,是有比較大的困難。這也就說明為什么很多人會覺得雖然學醫很困難,但比較起來,西醫比中醫學起來要容易。主要是因為西醫所教授的知識更加直觀,更加易于讓人接受。以普通感冒引起發熱為例,西醫對此的解釋是,發熱是人體在發熱激活物的作用下產生內生致熱源細胞,從而產生和釋放內生致熱源,作用與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節點上移,進而產熱增加和散熱減少,最終引起體溫升高。
中醫對此的解釋是是外邪(主要是寒邪)郁閉毛孔,衛陽不能達于肌表溫分肉導致惡寒,衛陽不能宣發,郁而化熱,故發熱。同樣是一件事情,中西醫解釋完全不同,相比來看,西醫的解釋更加客觀、明了、直接,對于接受西式思維慣了的人來說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而中醫的解釋則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初學中醫的大一學生往往課下反應聽不懂,學了一個學期之后,依然對中醫感到很迷茫。甚至很多人學習中醫幾年,仍然覺得對中醫還是一知半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有中醫難學的因素在里面,筆者認為更多的還是教學方法的問題。如果能夠用比較容易接受,更加直觀的西醫理論去講解中醫理論,把抽象的中醫理論轉化成形象的、具體的現代知識,應該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中醫院校的教師教授中醫課程的效果也會提高。
2.中醫理論體系與現代醫學理論體系差別巨大的原因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到,“在自然科學的歷史發展中最先發展起來的是關于簡單的位置移動的理論,即天體的和地上物體的力學,隨后是關于分子運動的理論,物理學,緊接著幾乎合它同時而且有些地方還先于它發展起來的,是關于原子運動的科學,即化學”。
由此可見,中西方文明發展的過程是類似的,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宏觀走向微觀。中國在古代取得了燦爛的文明,當時較之世界也處于領先,然而現代科學卻產生于西方。同時,也產生了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即現代醫學。而中醫理論在從宏觀走向微觀的時期,受當時科學水平以及其他政治原因與西醫從此分道揚鑣。
因此,造就了今天中醫這個非常有特色的理論體系。今天看來,中醫理論的知識構架和西醫表面看起來差別巨大,中醫理論非常抽象、難懂,但因為中醫臨床治療的效果卓越,而且這種效果具有可重復性,所以造成了中醫一直被有些人詬病不科學,經驗主義的同時又長期和西醫并存,屹立不倒,并愈加繁榮的這樣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也就是說,中醫并不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觀病例,缺乏的只是更加科學、更加現代,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釋手段。而現代醫學的理論恰恰可以為解釋中醫理論而服務。
3.用現代醫學理論講解中醫理論的可行性
筆者認為用現代醫學理論講解中醫理論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為盡管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表面看去差別很大,但中西醫研究的問題是一致的。
古人也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只是限于當時的哲學水平、科學水平并未給予準確的、微觀的,直觀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釋。但是中醫所表達的對象和西醫是一致的,都是人,說明的問題也是一致的,只不過解釋不同。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做的,是用西醫更加直觀,準確的理論去解釋中醫。或者說,讓學生明白中醫所說的一個問題,在現代醫學中是什么樣的問題,古人想表達的是什么。我們要做的是在課堂上加上一個“中醫理論轉化成西醫理論”的這樣一個“翻譯”工作。
這樣不但不能給學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時也會發現學生多數表示不可理解,或者難以信服。而用現代理論去解釋,如現代醫學認為,傷寒并不是真正被寒所傷,只是在溫度低的情況下,自身免疫力下降,平時潛伏在人體的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此時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而致病,寒邪不過是一種誘因。
古人由于觀察不到微生物,只看到了“天寒”人體易致病的現象,從而把現象誤當成了一種本質。按照此種解釋,發現多數學生很容易就明白其中道理。又如中醫提到“肝克脾”時,傳統解釋方法是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來進行推理,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所以肝克脾。
此種解釋固然看上去很有中醫特色,但學生掌握起來也僅僅是死記硬背,強迫自己接受木克土的事實。而筆者用西醫知識,告訴學生,現代醫學的情緒刺激,會引起應激性的胃炎、胃潰瘍,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肝克脾”的其中一種情況時,學生會很容易地接受,并很自然的把中醫和西醫知識串聯在一起。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們普遍表示在沒學中醫之前,總認為中醫特別難學,而現在覺得中醫并不難學。學生們也逐步認識到,中醫理論很多是古人對正確的現象用錯誤的理論進行了錯誤的解釋。而這種錯誤的理論卻成了我們當今特有的一種理論體系。這樣學生們既不會抱怨中醫難理解,甚至是玄學,也不會苛責古人,反而會古人在當時的理論水平、科技水平下能創造出如此邏輯縝密的中醫理論而感到自豪。
4.用現代教學方法講解中醫理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展望
由于,中西醫理論體系的構建方式,以及中西醫文化的差別,決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中醫理論都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比如中醫的方劑配伍理論,比如中醫的針灸理論,今天依然無法做出準確的解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去解釋中醫的大部分理論,這種教學方式依然值得推廣。我相信用現代教學模式去教授中醫基礎課程,一定會使學生更容易的接受中醫理論知識,同時也會為未來中西醫更好的結合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