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現在戲曲打擊樂器中應該如何操作呢?什么樣的合作方式是對演奏的一個應用呢?同時現在的戲曲演奏又有什么新的技巧呢?本文主要從戲曲樂器的性能及演奏方法和戲曲打擊樂器的組合以及戲曲打擊樂器的功能等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戲曲藝術》,《戲曲藝術》關注國內外最新的學術發展方向,全面展示學院的各項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國戲曲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也能為致力于戲曲研究的同仁們提供全面、豐富的資料來源,并保持它的學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期刊設置的欄目有:戲曲評論,戲曲教育,戲曲文學,戲曲人物,劇壇巡禮,學術文章,古典文學等。
摘要:打擊樂的功能是通過節奏、力度、速度、音色、音響的細微變化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美化演員的表演形式、強化戲劇的矛盾沖突、渲染舞臺的環境氣氛、摹擬特定的音響效果的。它所以被稱為綜合戲曲諸多藝術因素的紐帶,統領全局的核心,演員藝術活動的支柱,就在于它完成了戲曲整個結構和整個舞臺節奏的統一性。
關鍵詞:戲曲打擊,演奏方法,音樂藝術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the percussion is through rhythm, strength, speed, subtle changes of tone, sound and bright contrast,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beautify the actor's performance form and to strengthen the drama conflict, the environment atmosphere of the rendering stage, mimic certain sound effects. So it is called integrated drama art factors, and the core of a global, the pillar of the actor art activities, is that it has completed opera rhythm the unity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the whole stage.
Keywords: drama, playing method, music and art
一、戲曲樂器的性能及演奏方法
戲曲打擊樂器有:鼓、板、鑼、鈸、木魚、梆子等等。
鼓又包括單皮鼓、堂鼓、缸鼓、腰鼓等。
單皮鼓: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樂器,鼓面蒙以豬皮,中間為空心,演奏時置于木架上,用兩根細竹(通稱鼓楗子、鼓簽),打擊鼓空心位置而發聲。聲音清脆,雙健滾奏時如珠落花流水玉盤。用底鼓指揮,有時配合手勢,各種樂器都隨著它的指揮來演奏。指揮的方法靠音響領奏。語言豐富多變,稱謂形象準確。如:單鼓健重擊謂之“打”。雙鼓楗同擊謂之“八”。雙鼓楗滾擊謂之“嘟”……將上述稱謂加以組合,便成為“簧頭”,也稱“底鼓”。它預示著內容、速度和力度。如“底鼓”強擊或快擊,即預示著剛強、急促。如“底鼓”輕擊或慢擊,即象征著柔和、輕快。如“底鼓”突然改變節奏,即提示鼓點轉換或結束。
司鼓的指揮動作既規范又規律。兩手的舉動都起著開、領、轉、收的作用。將其動作加以歸納,可概括為指、揮、拋、領、棒、抱、按、分、放等。演奏司鼓的人稱為鼓師。
板:亦名拍板。由三塊寬約6公分,長約20公分的紅木或楊木板制成的打擊樂器。分二組,前組兩塊木板,用弦縛緊,后組一塊,二者以繩聯結,撞擊發音,主要用于歌唱和演奏樂曲時打節奏,有時也配合司鼓來領奏鼓點和指揮其它樂器,于司鼓一起合成板鼓,由司鼓者兼管。
堂鼓:以木為框,兩面蒙以牛皮,形似腰鼓,演奏時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擊發聲,堂鼓鼓面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一般是鼓心的音較低沉,愈向鼓邊則聲音愈高。擊奏時,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較大,可敲擊復雜的花點,對情緒氣氛的渲染能起較大的作用,是現代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樂器。戲曲中常用于戰爭、升帳、升堂、刑場,起更等場面,以及嗩吶吹打等。除了戰爭場面以外,都由司鼓兼管。
大堂鼓(又稱缸鼓):木制鼓框,面大底小,兩面蒙皮,形似花盆,所以又稱花盆鼓。演奏技巧與堂鼓基本相同,用木槌敲擊,聲音較堂鼓低沉雄壯,用于戰爭場面,能加重氣氛。常用于戲曲伴奏,器樂合奏,有時也能獨奏。
大鑼:用銅制成,圓形,直徑約30公分,中間鑼心約10公分,演奏時,左手持鑼強,使鑼面垂直,右手持槌,以槌頭(用布裹成)擊打鑼心而發聲,鑼音高亢。多用于武將及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戰面,也常用于歡樂的器樂合奏,演奏方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打邊等。
小鑼:打擊樂器。形同大鑼(直徑約20公分)演奏時左手食指和拇指挑鑼邊,右手持鑼板(長約17公分的竹片)擊打鑼心,發音清朗,多用于戲曲表演中文人、女性和丑角人物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由于塑造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動的不同。打擊方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打邊等。號稱打擊樂的
鈸(又名鐃鈸):銅制圓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隆起部分中間有孔,穿系綢條或布帶條,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音,有大小不同的多種形制,在大鑼和小鑼中間加強節奏,音色尖噪,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和動力較強的性能,并起聯系作用,有時也單獨使用塑造人物形象。
中國戲曲打擊樂器,基本上可分為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和西洋打擊樂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民族音樂和戲曲音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民族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它還運用獨特的音樂語言和多種編配技法,復雜的演奏技巧,對烘托氣氛,表現音樂內容、戲劇情節的變化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數打擊樂器發音響亮,聲音的空透力強,是一種色彩性的樂器。
木魚:木魚最初是佛教的法器,用于伴奏寺經(即宗教歌曲),后來逐漸用于民間器樂合奏。為木制,用小槌敲擊,木魚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在合奏中常用兩個或采用一組,能奏出模仿馬蹄等多種歡快的節奏型。
梆子:大約公元17世紀左右,隨著梆子腔的興起而流行。木制,為兩根長短不一硬木棒,長的一根為圓型,稍粗、短的一根稍細,演奏時,左手持圓形木棒,右手持短木棒,敲擊發音,音色高亢、堅實,是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二、戲曲打擊樂器的組合
根據各種打擊樂器的性能和特點,進行不同形式的組合與匹配,使其發音更規范,節奏更豐富,音色更鮮明,形象更準確,意境更深遠。使其更充分地表現人物身份的高低、動作的大小、語言的輕重、感情的變化和配合舞蹈、開打、亮相,以及烘托、渲染環境氣氛。不同形式的組合,謂之“鑼鼓經”。我國的戲曲多達300余種,唱腔各異,風格不同。就在同一種戲曲中,又有風格各異的不同唱腔流派。但惟獨“鑼鼓經”能夠混合使用。雖然所用樂器不多,但“鑼鼓經”卻很豐富,多達70多個。如[長錘]、[四擊頭]、[緊急風]、[鳳點頭]、[望家鄉]等等。組合的形式,可概括為如下幾類:
(1)按音色組合。其間還可細分為各種不同的色彩型。如:a、單一色彩型,即用一種音色的樂器演奏。b、混合色彩型,即兩件以上的不同色彩的樂器齊奏。c、對比色彩型,即兩種以上音色的樂器合奏。上列中的大鑼、手鈸、小鑼三種樂器之間都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
(2)按時值組合。即打擊樂的各種節奏按擊打的次數劃分。或者說,戲嶇打擊樂節奏時值組合,是若干“數式”的基礎,即:一、三、五、七。這種分類的方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特點是一致的。就是在時值長度上的等值性,即每種數式的最后一音的時值為前兩音的時值總和。也就是說,一數式的時值等于一拍,三數式的時值等于兩拍。戲曲打擊樂節奏組合的多樣性,都是在此基礎上變化發展的。如通過“加花”發展出與此對仗的二、四、六、八的四種節奏數式。同時,也可在此基礎上發展各種不同的節奏形態。
三、戲曲打擊樂器的功能
具體地說,不僅表演、念白、唱腔、開打、舞蹈依靠它,而且連演員內心獨白的表達也要依靠它。如豫劇《拾玉鐲》中,孫玉姣拾玉鐲時的一段表演:孫玉姣拾情人丟下的玉鐲,但又怕被人發現,于是急忙向外跑去窺視。此時打擊樂緊緊伴隨著她輕盈、敏捷的小臺步,打出“○大大大大大大乙大乙臺”,節奏由快到慢、力度由強到弱的效果。而小鑼的“臺”音正好打在孫玉姣窺視的眼神上。當孫玉姣發現無人時,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于是手舞足蹈,左手一指玉鐲,此時打擊樂緊伴之以“乙大乙臺”;右手一指玉鐲,又伴之以“乙大乙臺”:孫玉姣急不可耐地跑向玉鐲時,小鑼連續擊打“臺臺臺臺……”;當孫玉姣將要拾起玉鐲時,突然發現動靜,打擊樂急忙伴之以“大大”短促有力的鼓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孫玉姣此時驚慌、羞澀的復雜心情。
僅鼓和小鑼通過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色彩,就把孫玉姣拾玉鐲的純樸形象作出了生動的刻畫、準確的表現、有效的模擬、適度的夸張。同時,也使孫玉姣的優美表演更加音樂化了。
孫玉姣的表演所以能夠使人得到滿足,就在于我們充分運用了擊樂的特點,刻畫了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聽覺節奏與內心節奏的諧調統一,獲得了傳神的藝術效果。可以這樣說,打擊樂的鑼鼓節奏,是“打”演員的,也是“打”觀眾的,把演戲和看戲“打”在一起,才能完成完整的藝術創造。
打擊樂在許多民樂中的運用,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如聶耳的《金蛇狂舞》,主旋律具有鮮明的節奏特點,這一富于彈性的節奏貫穿了全曲。樂曲中加上打擊樂的熱烈。它象征著光明,象征著未來的新生活,給人們以強有力的鼓舞,使民間的喜慶節日氣氛得到充分體現,使原曲歡騰的情緒得以進一步發揮。
樂曲大量運用了鑼、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它不僅加強了樂曲的節奏,而且在烘托熱烈的氣氛上起了重要作用。打擊樂在這首樂曲中成為整個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使樂曲的民族特色更加鮮明。
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在長期的歷史流遷演變過程中,依托于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厚背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表現體系。不僅強化了戲曲立于世界戲劇之林的地位,豐富了戲曲音樂自身的表現能力,同時,對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許多方式,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總結中國民族打擊樂的特殊功能,不僅是戲曲音樂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