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音樂藝術的新管理措施中新的方向有哪些呢?我們應該如何去加強音樂建設模式?同時現在的音樂對藝術有何重要的作用呢?本文主要從音樂的介紹和音樂藝術的形式的那個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音樂創作》,《音樂創作》創刊于1956年,音樂藝術專業刊物。以五線譜形式發表音樂創作作品,包括各種題材和風格的獨唱、重唱、合唱曲以及鋼琴曲和民族器樂曲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摘要:對于欣賞者而言,他們是“在根據聽到‘音響’進行能動的自我心系統運動的對映性‘創造’。”“只要‘欣賞者’的心系統運動與特定作品的音系統運動,具有‘彈性審美場’制約下的對映性,真誠性,個性,那么,這些千萬種同異不等的‘心系統運動’就都具有不可代的一次性、權威性。”作曲家之“心”是“感于物”而后動,并“經過人內在生命情態內化過濾,人的音樂審美意識的提煉,概括、抽象”,進而形成靜態“音”系統,是“一心一意”者,這一對映系統離不開“心”(即情感)之動;以此類推表演著(演唱者或演奏者)是“二心合一”,欣賞者是“三心合一”。
關鍵詞:音樂藝術,藝術論文,音樂發展
Abstract: for the people, for their part, are "in the move according to hear 'sound' self heart system movement of the antipodal 'create'." "As long as the heart of the 't' system works with a specific sound system movement, have 'aesthetic field of elastic restriction of antipodal, sincerity, the personality, so, these ten million kinds of different' heart system movement, it has an generation of one-off, authority." Composer of "heart" is the sense of "in" and then move, and the "inner life modality internalization filtering, after people's music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generalization and abstraction", and "sound" system, static is "undivided attention", the pair hit system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heart" (emotional); And so on performance (the singer or player) is "unity is not", the viewer is the "three heart".
Keywords: music art, art paper, music development
音樂藝術是一種動態的“音”與“心”的對映系統,它的存在方式與人類的實踐活動關系甚為密切。那么,音樂與人的意識(即情感)活動,與周圍客觀存在之間有何微妙關系?要進一步認識音樂藝術的存在方式,我們還應該追溯一下有關音樂的起源問題,看一下它的產生歸咎何處。在我國古代關于音樂的起源問題各家學派各持已見,主要分為兩類值得注意,一種認為音樂音律,源于人的內在生命情態的運動以及作為情感外化的語言聲調。如《尚書》中“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樂記》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等。
另一種觀點認為音樂抽象于自然聲態、動態,在自然宇宙運動中產生了天地、陰陽之氣,由天地陰陽運動產生了風,由風運動產生了聲,再由聲產生了律,由律產生了音。如《淮南子》曰“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此聲之宗也。”《樂記》中“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度曲須知》曰:“六律五聲八音何仿乎?仿天地之自然也。自然者,為于莫為,行所不得行,古圣固而律呂之,聲歌之。”等等。無論是天或陰陽五行說還是人的內部生命情態的外化,關于音樂的起源問題,二者并不相互沖突。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物。”
由此可見,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都是天地、陰陽之氣蘊育造化而成。至于天、地、陰陽五行學說雖然說是萬物之“根本”,但,對于人類的生理體驗以及生產生活等實踐活動關系更為密切的應該是人的意識(即情感),因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支配于人類的意識情態,而音樂又是自古以來眾多文人墨客借以抒發情感之“物”。那么什么是“情感”呢?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中“情感(feeling),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復雜而穩定的態度體驗,亦即具有穩定而深刻社會內涵的高級感情。它可分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種。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他們就會持歡迎的態度,而體驗到喜愛、愉快、崇敬的情感:”反之則會“體現到憎恨、憤怒、鄙視的情感。而這些“都是大腦皮層活動的主導作用下,皮下中摳和內臟器官協同活動的結果。包括機體內變化的機制、外部表情的機制和中樞過程的機制。情感和情緒具有適應生存、心理動力、組織調節和信息溝通四大功能,它在人的整個心理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樂記》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之“心”與現代的情感(喜、怒、哀、樂、敬、愛)實質上所指是同一的。并且“心”(即情感)在音樂中的作用,都不能脫離“人類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無論是創作、表演、還是‘欣賞’,無不是音心對映系統運動過程。”作曲家的創作是“感于物而動”之心的運動“通過技術技巧的中介去努力尋覓,捕捉構成自身(即‘心系統’運動)的對映性音響(即‘音系統’運動)的過程。”作曲家的創作結晶,以樂譜的形式體現,它是音樂運動的靜態符號或存在。這里體現的主要是作曲家“一心”之功效。表演者(包括演唱、演奏者)根據作曲家“一心”之功效,并結合“音樂藝術的文化歷史規范,自身的知識結構、真善美能力、修養、情操類型,藝術技巧的儲備以及‘超’時時空的‘幻想’、‘想象’水平,對樂譜進行研究并將其轉化成振動著的音系統過程。”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之“心”與作曲家之“心”。二“心”“神交”心心相映,并轉化為現實的充滿靈感的音心對映系統。
這也正映證了關于音樂起源于人的內在生命情態的運動以及作為情感外化的語言聲調的說法。綜上所述,就音樂藝術的存在方式,李曙明在其《天人心音論》中作出了精辟的解釋“天根人本,心意音象,映化相生,五美同和。”其中“五美”(即:緣美、構美、呈美、悟美、判美)以及“映化”(即“諸方互向之信息對映”)它們所體現的都是音樂藝術存在之“音心”對映的動態形式。這里的“形式”,就是人們所常說的“音樂藝術”(實指音響),但它并不包含思想感情,而是“對映著心靈,借助心靈的功能,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運動。”音樂藝術的內容(即思想感情)“不在音響中存在,而且對映著音響,借助音響功能在人類的主觀內心世界中運動。”“音心對映,形神對映”內容形式之對映是謂人類音樂藝術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