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聞評論是新聞報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篇好的新聞評論所傳達的信息甚至超過了新聞報道本身。所以,如何寫好新聞評論,應當注意哪些問題,也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文發表在《新聞世界》上,文章對此加以探究,是中國論文發表網范文。
關鍵詞:新聞評論 編寫 注意 問題
所謂新聞評論是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新聞傳播媒介就新近發生的重要新聞事實和當前人們普遍關注和存在的實際問題、思想動態,發議論、講道理、提批評、談意見的一種政論文體。它是各種新聞傳媒播發的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微型評論、編者按與編后感等言論文章的總稱。
新聞評論這種文體很受新聞工作者的歡迎和重視。短小精悍、生動活潑的新聞評論大量出現,不僅發展了新聞事業,而且豐富了人民思想文化生活,由于它針對性強,形式又新穎,也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要想寫好新聞評論,增加新聞評論的可讀性,一定要注意以下若干問題:
一、評論必須具有真實性,保持新聞的首要特點
(一)確保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堅持用事實說話
事實在說理中地位重之又重,新聞評論要說理,就必須占有大量事實,用事實說話。這既是對新聞評論的一個要求,也是讓讀者樂于接受的最好辦法。2008年10月新華社播發的《五億電話用戶說明什么?》,既用大量數據和事實說明我國電話用戶突破5億是電信改革建立競爭機制、增強企業活力促進了電信業的發展,更體現了國家經濟整體的發展,并指出我們的發展任重道遠,要改進服務,改變東西部地區的差距、改變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900余字的篇幅中就用了19處數字,一目了然,加深了讀者對該問題的印象,這就是用事實說話的好處。
(二)夾敘夾議,注重新聞事實陳述與評論相配合
1.對新聞事件的敘述要清楚。新聞評論是新聞和評論的有機統一,二者不可偏廢。新聞是評論的基礎,評論是新聞的靈魂,事實上,含帶新聞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評論更受讀者接受和歡迎,所以重視新聞事件的敘述是新聞評論中應有之義。
2.敘述事實清楚基礎上的重點在評論。新聞評論重點在評,切不可喧賓奪主,以敘蓋評、甚至代評,評論中的新聞必須是為評論服務的,處于從屬地位。新聞評論以新聞事實為依托,只是點到為止,不一定要出現全部新聞事實,有時新聞事實在評論中經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報》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廣銘的評論《“法X功”殺人害命天理不容》:今年2月3日晚發生的遼寧朝陽“法X功”癡迷者董立殺妻害女慘劇再次表明,“法X功”邪教所標榜的所謂“真、善、忍”是徹頭徹尾的騙人的幌子,它對生命的虐殺,對家庭的危害,對社會的犯罪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實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無寧日;殺人害命,天理不容。因為人們已經從媒體中了解了那個法X功癡迷者用鎬頭殺妻害女的新聞事實,評論過程就沒有再交代事件過程,而是一開頭就直接說那個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由于新聞評論的對象多是新近發生的國際、國內社會和當地的重大事件、重要問題,所論及的多是最近報道的新聞,因而其新聞信息性是很明顯的。尤其是在政治風云突變、斗爭異常尖銳、社會變革加劇時期所發播的新聞評論,它所傳達給受眾的新聞信息就更集中,更明顯,有一針見血、一目了然之感,或者叫給人以“一燕知春”、“一葉知秋”之感。
二、立足于服務群眾,面向群眾,又代表群眾,體現出具有親民的群眾性特點
“三貼近”是我們的宣傳工作一定要做到的基本原則。
貼近群眾是宣傳工作中的重點,我們一定要樹立平等交流意識,注入群眾的情感色彩。群眾要的是自己的語言,必須通俗。通就是通順,俗就是大眾化。我們的評論必須放下架子,要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行文親切自然,簡單明了。所謂“真佛說得家常話,好詩要能老嫗聽”,讓讀者感覺象是在和自己拉家常,不知不覺在接收過程產生共鳴。
新聞評論的感情色彩注入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代表編輯部或同級黨委態度的大型評論,如社論或編輯部文章,就要旗幟鮮明、愛憎分明、措辭嚴謹、言激烈,政策理論性強,法規意識強,充分調動讀者的‘從眾’心理,以達到一呼百應的社會效果;二是一些中型評論如短評類,因為是署名評論就要注入作者的感情色彩,有‘我’在其中,就會縮短和讀者的距離,還會因作者個人感情色彩的作用,把容易寫的高高在上的評論文章向下再向下點,一直到和讀者面對面,這樣的文章讀者會愛讀,它所倡導的思想也就容易為讀者接受。
三、注意時效性,評論要適時,適度,恰到好時機
時效性包括時間和時機兩個側面,時機是與絕對時間相對應的概念,主要指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階段,社會脈搏跳動變速的時候,人們注意力重心轉移的時刻。
(一)注意把握時機,緊跟新聞動態
把握時機,堅持“言當其時”的原則,要盡量選擇那些發生在當時的、具有一定震撼性的,并能體現公眾關注點的新聞事實,以此確立自己的觀點,展開論述。2004年2月2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2003年國別人權報告》,再次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評頭品足,2004年3月1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2003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緊接著2004年3月2日《人民日報》就發表了評論《美國人權鏡照人不照己》,深刻的揭露了美國回避自己人權問題卻指責別國人權狀況搞雙重標準的的丑惡嘴臉,這篇評論跟進很及時,也達到了所要的輿論宣傳目的。
(二)注意把握時間,編寫快速,出臺評論及時
要想緊跟社會熱點話題,就必須才思敏捷,編寫神速。在此,不能不說及鄧拓。鄧拓往往邊編寫邊發排,寫到最后一張稿紙時,新聞評論開頭的小樣已經擺在他的面前。
四、要深入淺出,在通俗的評述中能揭示其中的深層次的規律或道理,體現出深刻性
努力增加評論所附帶的深刻的社會背景和人文內涵。一般而言,新聞評論篇幅較短,內容不多,往往闡發一項政策,說明一個或幾個道理,理論透了,論便也完了,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豐富其內涵,增加其厚度,讓讀者既懂了道理,又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成為增強新聞評論可讀性的一個重要問題。前幾年《人民日報》第四版曾刊載的一篇短評《做事似水》寫得就象一篇哲理小詩一樣,耐人尋味、有嚼頭,文中既有對古代幾位先賢對人怎樣做事的復述,也有對水的自然屬性的介紹,更有對為人處世的感悟,感悟分三點,每點都是用詩句或成語構成,“萬折必東不回頭、赴百仞之谷而不懼、‘水之就下’心不變、奔流偏欲到人間、行之無私,足以容眾”,都很有文采,評論引經據典、開合自如調動讀者情緒于字里行間,使得讀者在感受真、認知理、體驗美的享受中受到啟發和教育。達到這種境界,新聞評論作者可謂功莫大焉。
五、講究趣味性,有助于增強可讀性和感染力
幽默有趣的新聞評論令人百讀不厭,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寓莊于諧、嬉笑怒罵、毫無枯燥乏味之感,有些甚至會令人捧腹大笑,笑過后更為作者所揭示的深刻哲理而嘆服。一些莊重嚴肅的政治性論題,在他們筆下頓時顯得情趣盎然,要想使評論具有趣味性,就要使評論具有雜文色彩。
綜上,精心錘煉新聞評論,目的在于增強新聞評論可讀性。如果一篇新聞評論具備了以上各點,或者哪怕是具備了其中幾點,那么這篇評論的可讀性就會很強,就會受到讀者的喜愛和認同。但愿我們廣大新聞評論撰寫者們能夠寫出更多可讀性強的新聞評論,為我們的宣傳工作增光添彩。
中國論文發表網投稿須知:《新聞世界》雜志為大16開本,1989年創刊,是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的新聞學術刊物,也新聞、文化、教育及至社會學界的一份權威性綜合學術理論刊物,也是安徽省唯一的新聞專業類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